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3|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23 事物是传承发展的,必须用传承的、发展的思维来认知事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1 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二十三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子张请问说,『十世以後的事可以预知吗?』孔子说,『商代因承夏代的礼法,其中损失增益的部分,可以了解到,周代因承商代的礼法,其中损失增益的部分,也可以了解到,那么以后的朝代,因承周代的礼法,即使是过了百世也可以预知吧。』
论语新解·为政篇】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预知吗?』先生说:『殷代因袭于夏礼,有些损益的,现在仍可考而知。周代因袭于殷礼,有些损益的,现在亦可考而知。将来有继周而起的,纵使一百世之久,我们也该可以预知呀!』
论语译注·为政篇】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历史是既有发展,也有传承的,所以看过去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其中的损益,能知道未来相对于现代的损益,这样就能知道未来的大概了。
二、有传承就会有所损失,有发展就会有所增益,而损失增益如何,与现代的势态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春秋时期,礼法仍然不失其道,可见为政以德依旧是未来君王治国平天下的必行之路。
四、回顾春秋以及秦汉以後,我们会发现在春秋时,王道就已经沦丧,霸道逐渐展现,刑名之术泛起,但礼法仍然是君王称霸天下的必须手段;秦汉以後,以律法支撑的霸道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但汉唐宋明的皇帝,一旦放弃礼法,朝政便顷刻倒塌,这就是礼法与律法的损益。以这个损益变化,并基于今日霸道由盛转衰的事实,以及从近代到现代所产生的民本现象,即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民主的泛起和新中国的建立依赖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原则,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的百世之间,律法与礼法的损益,将重新引导人类回归王道政治。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时代是发展的,但是发展必须基于所传承,依据历史传承的过程,其所损失的及继承的,以及发展时所增益的,可以知道自此往后一段时间,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思维来识辨事物。
二、事物是有传承的,任何时候,认识事物都不能忽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
三、站在一定的高度,就能大概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轨迹,就像孔子站在王道礼法的高度看历史,能大概预知他身后一段时间,历史的发展轨迹。

现代汉语
十世可知也,从下文孔子的答语看来,便足以断定子张是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而不是泛问,所以译文加了几个字,这『也』字同『耶』,表疑问。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5-2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损益之道与文明演进——论孔子的历史发展观》

(起)子张"十世可知"之间,实为文明传承之问。孔子以三代礼制损益作答,揭示出"因革"这一中华文明演进的基本范式。夏商周三代礼制非简单替代,乃"损不善而益善"的辩证发展过程,此中深意,当从三方面阐发。

(承)首先,孔子揭示的历史发展观具有"鉴往知来"的认知价值。《尚书》言"殷鉴不远",正与此章相呼应。商周两代对前朝礼制的损益调整,皆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理性认知基础上。如周人"制礼作乐",既保留殷商祭祀框架,又注入"敬德保民"新内涵,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智慧,恰是文明连续性的保证。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如大树之年轮",层层累积而不失其本,正是对此章精义的诠释。

(转)其次,损益之道蕴含深刻的方法论启示。孔子所言"可知",非指机械预测,而是把握文明发展的内在理路。秦汉以法代礼,看似断裂,实则《唐律疏议》仍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宋明理学复兴礼制精神,亦非简单复古。这种"常"与"变"的辩证关系,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推故而别致其新",任何时代的发展都必须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张力。

(合)当代语境下,此章启示尤显珍贵。面对传统与现代性冲突,当知"损益"非全盘否定亦非固守,如中医现代化保留"辨证论治"内核而发展诊疗技术,书院教育传承人文精神而创新传播方式。章太炎曾言:"古今之变,犹旦暮也",文明演进既要避免激进主义的"断层",也要警惕保守主义的"僵化"。孔子预见的"百世可知",实为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唯有在传承中创新,方能使文化血脉永续流转。

(结)要之,本章所示"损益之道",既非线性进步论,亦非循环史观,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文明发展观。明乎此理,则知传统非包袱实为根基,创新非断裂乃是生长。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这份历史智慧尤为值得珍视。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7-2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损益相承而知百世:论孔子的历史发展观》

(一)章句训诂精要
"十世可知"之问,实关历史认知之根本。郑玄注"世"为"易姓之世",孔颖达疏解"损益"为"减增",皆得圣意。朱熹《集注》特重"因"字,谓:"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此解最得精髓。考《汉书·礼乐志》"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相袭乐",正与夫子"损益"之说相发明。

(二)历史哲学阐微
1. 文化基因的恒常性
夏商周三代礼制虽异,然"亲亲尊尊"之核心未变。如《礼记》云:"礼,时为大。"其"时"变而"礼"之本不变。董仲舒《春秋繁露》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正是对此章的最佳诠释。

2. 损益的辩证关系
夫子所言"损益",实开历史辩证法之先河。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推故而别致其新",恰合此义。商周之变,如《尚书》载周公"制礼作乐",乃因时损益之典范。

(三)现代性启示
1.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观今日文化复兴,当如钱穆所言"温故而知新"。传统非化石,实为活水,如"礼"之精神可转化为现代礼仪文明。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学说而不忘本来民族地位"之说,深得损益之要。

2. 制度演进的规律
从周礼到秦律,汉唐制度之变,皆可见"因革"之理。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指出,历代官制"名异实同"者,正见文化基因之延续。今日法治建设,亦当循此道。

(四)王道政治新诠
1.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
夫子预见的"百世可知",在今日体现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如《唐律疏议》开篇即言"德礼为政教之本",此乃中华法系精髓。

2. 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型
从"民为邦本"到"为人民服务",实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钱穆谓"中国政治理想,自始即是一种民主精神",此论可作本章现代注脚。

结语:
本章所示历史智慧,非为预测具体制度,而在揭示文明演进之常道。章学诚言"六经皆史",而历史皆道。明乎损益之道,则如太史公所谓"通古今之变",方能真正理解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当代学人当以此观照文化复兴之路,既不泥古,也不蔑古,方得夫子"百世可知"之真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