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5|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22 都说人无信不立,为什么呢?不搞清楚这点,你才能再大,本事再高,也毫无用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0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二十二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大车如果没有固定辕端与横木的关键輗,小车如果没有固定辕端与横木的关键軏,人们没有办法保持其平衡并牵引它,它靠什么来行走呢?』

马车结构图

马车结构图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呀?』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车的辕端衡木,既是车能够保持平衡的保障,也是车被牵引行走的着力点;孔子把人的信用比喻为輗和軏,是十分恰当的,信用是一个人保持义利平衡的要点,也是他能否获得别人帮助扶持的关键点。
二、一个人即使才能再强大,如果没有信用,就意味着他对别人是无义的,别人也就无法在他身上获得任何好处,这样一来,谁也不想和他有关联,那他也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了。所以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能干嘛,他与别人没了联系,也就无法在社会上行走了。
三、信用既是说到做到,也是处事诚恳、与人优惠,终归一点,就是对别人要有付出,要有担当,要有义气(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义务),这样,别人才能认可他,放心地和他交往。
四、信用差的人,往往都是停留在只讲不做,画大饼,这样的人把别人当猴耍,不但失信失义,还伤害了别人对他的义,下场一定会像没有輗軏的车一样,被废弃在无人理睬的地方。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一个人必须要有信用,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要养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凡事,要先与人优惠,再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好。
三、要敢于担当,要懂得付出。
四、凡事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言语上,要行动,以行动为先,做到了,才叫信义。

词语注释
人而无信,这『而』字不能当『如果』讲.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读.古书多有这种句法.译文似能表达其意.
輗軏,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戴改 發表於 2025-6-29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章义理发微

《论语·为政》第二十二章以车器为喻,揭示人伦交往之根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此章虽简,然义理深远,试为剖析。

一、輗軏之喻的深层意蕴
朱子《集注》谓:"輗者,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軏者,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此二物实为车体与动力衔接之枢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郑玄注:"輗軏者,辕端所以持衡者。"其说甚精。盖车无輗軏,则辕与衡不相属,纵有良马健牛,终不能致千里。孔子以此喻信德,实指其为"人我相接之枢机"。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云云,正得此意。

二、信德的伦理结构
《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段玉裁注:"人言则无不信者。"此说可商。考诸经传,信德实含三重:
1. 言诺之信。《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云:"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2. 道义之信。《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 心志之信。《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三、信与立人之道
《白虎通·性情》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人无信则如车无輗軏,其弊有三:
1. 人际失联。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大戴礼》:"行必先人,言必后人。"无信则言先行后,人我之纽带断绝。
2. 事功难成。《周易·系辞》:"人之所助者,信也。"管子曰:"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管子·乘马》)
3. 心性堕落。朱熹谓:"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四、信德的现代转进
今人论信,多囿于契约层面,实则古义更深。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信在言前,方能立。"此说尤具启示:
1. 信为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谓"语言是存在之家",而汉语传统更强调"言行相顾"的生存论意义。
2. 信即社会资本。费孝通论"差序格局",其中"信任半径"实以信德为基础。
3. 信乃文化基因。余英时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揭示信义观念对商业文明的塑造作用。

结语:
孔子此喻,非仅道德训诫,实乃存在哲学。车之輗軏,喻示人必须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可信的连接机制。当今社会诚信危机,重温此章,尤觉振聋发聩。信德之立,不仅关乎个人成败,更是文明存续之基。《中庸》云:"不诚无物",信哉斯言!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3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章义理发微

《论语·为政》第二十二章以"輗軏"为喻,深刻揭示了"信"作为人伦根本的哲学意蕴。本文拟从文字训诂、义理阐发、经世致用三个层面,对此章作系统诠释。

一、文字训诂考辨
"輗"(ní)、"軏"(yuè)皆为车辕与横木相接之关键部件。郑玄注:"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者;軏者,辕端上曲木。"朱子《集注》谓:"輗軏所以驾牲,无此则车不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此处特取"輗軏"为喻,而非车轮、车轴等其他部件,盖因二者实为动力传导之枢纽。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信者,贯通人心之輗軏也。"此解最得圣人之意。

二、义理体系阐微
(一)信为立身之本
《白虎通·性情》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孔子将"信"提升至"不知其可"的高度,实因信德乃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枢纽。董仲舒《春秋繁露》谓:"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义而不信则决而不固。"信德之要,在于使人际交往具有可预期性,此即"义利平衡"的实践智慧。

(二)信为社群纽带
《礼记·礼运》言"讲信修睦",揭示信德的社会功能。孟子更直言:"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宗法社会中,信用体系实为"差序格局"(费孝通语)得以维系的伦理基础。孔子以车喻人,暗示个体必须通过信德这一"社会轴承",方能融入群体运行机制。

三、经世致用之道
(一)修身层面
《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信德须落实于"慎独"功夫。王阳明《传习录》载:"只在诚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即反对"画饼充饥"式的虚言,主张"知行合一"的诚信实践。

(二)为政层面
《论语·颜渊》载"民无信不立",与本章形成互文。朱熹注:"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此解揭示:信用体系实为比物质基础更深层的治国之本。现代社会治理中,法治精神与契约文明,皆可视为孔子信德思想的时代延伸。

结语:
孔子此章以简驭繁,通过"輗軏"之喻,构建起"个人诚信-社会信任-天下治理"的完整伦理逻辑。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重溯这一思想传统,对于重建信用社会、培育契约精神,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信德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文明存续发展的基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