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5|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21 聖賢拿道德來綁架自己,所以寧守仁義,施於有政,不與無德之政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0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第二十一章: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有人對孔子說,『先生怎麼不出仕參政呢?』孔子說,『【尚書】說,「要行孝啊,因有孝順恭敬父母、敬悌友愛兄弟,並由此延伸施行到政事中,才能成就德政。」盡孝悌之道也是參政啊,你以為怎麼做才是參政?』
論語新解·為政篇】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何不從事政治呀!』先生說:『古書里有兩句話說:「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愛及你的兄弟。」只要在家施行孝弟正當有條理,那也是從事政治了,如何才算是從事政治呀!』
論語譯註·為政篇】有人對孔子道:『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孔子道:『【尚書】上說,「孝呀,只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呀,為什麼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定公奪取昭公的侯位而代之,因此孔子不仕定公,【左傳】說昭公是定公的兄長,【公羊傳】則說是定公的父親,孔子講這句話有戒鑒的意思。
二、為政以德,這個德就是君王自己的仁義之德;而仁義的根本是孝悌,所以能孝悌才能施德政;反過來,德政就是以仁義之德教化天下,所以盡了孝悌之道的本身,就是落實了德政,因此孔子說也是參政了。
三、【尚書·周書·君陳】周成王說,『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白話翻譯就是,君陳,只因你的美德孝順恭敬父母,只因你孝悌友愛兄弟,你能夠施行德政了。可見本章要講的仍然是如何施行德政的問題,強調德政要從孝悌開始,即孝順恭敬父母,敬悌友愛兄弟。
四、雖然孔子引用【尚書】的話與記載的不完全相同,但義理是一致的,都是強調從孝悌入手去推行德政。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君子務本,德政之本在孝悌,社會倫理秩序在孝悌,要謹守孝悌之道。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不管做什麼事,一定要有務本的思維,如果不守住根本,做事就沒有根基,就會不知所以。
二、孝悌是仁義之本,而德政就是仁義之政,所以孝悌也是德政之本。
三、企業管理和政治有本質上的一致性,所以一個企業要長久可持續發展,也可以借鑑德政,在企業內由上到下,帶頭推行仁義思想。

詞語注釋
【書】云以下三句,是【尚書】的逸文,作偽古文【尚書】的便從這裡采入【君陳】篇。
施,這裡應該當『延及』講,從前人解為『施行』,不妥。
施於有政,『有』字無義,加於名詞之前,這是古代構詞法的一種形態。詳拙著文言語法,楊遇夫先生說:『政謂卿相大臣,以職言,不以事言。』說詳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論語子奚不為政解那麼,這句話便當譯為『把這種風氣影響到卿相大臣上去』。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wbg10 發表於 2025-4-1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二十一章微義闡微

此章問答實為孔門政教思想之樞機,其要義可分三端論之:

一、政教本原論
孔子以【尚書】"孝乎惟孝"應答"奚不為政"之問,實開"家政即國政"之微言。考【君陳】篇"克施有政"之訓,可知周代"德政"體系乃以宗法倫理為根基。鄭玄注【周禮】云"孝友為政本",正與此章相發明。朱子【集注】謂"孝弟乃仁之本",此本末之辨,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綱維。孔子雖處"定昭易位"之亂局(【左傳·定公元年】載定公逐兄自立),其"不仕"非消極避世,乃以孝悌實踐完成更高維度的政治參與。

二、德政實踐論
"施於有政"之"施",馬融釋為"延及",王肅解作"施行",二說互補。德政之要,在使私德(孝悌)與公政(治國)形成連續性實踐。康有為【論語注】指出:"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此即【大學】"修齊治平"之雛形。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引【書】與今本【君陳】字句稍異,此非記憶之誤,乃"述而不作"之微旨——強調孝悌非僅為家庭倫理,實為政治倫理之原型。

三、現代性啟示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六經皆史,皆先王之政典",此章尤見其義。今人解"為政",當突破職務性理解:其一,社會組織中,領導者的孝悌示範實為管理倫理之基,如日本企業"家族主義經營"即暗合此道;其二,個體在數字時代的言行影響,亦屬"施於有政"的現代形態。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以孝治天下者,貴德行而賤刑罰",此義於當代社會治理尤具鏡鑒價值。

要之,此章以"孝悌-德政"的體用關係,揭示了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真正的為政不在於職位占有,而在於道德影響力的輻射。程頤所謂"一人孝弟,一家之政"(【河南程氏經說】),正是對此章精義的抉發。在價值碎片化的當代,重溯此"倫理即政治"的傳統智慧,或可為重建社會信任提供文化資源。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4-22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二十一章義理闡微

本章所載孔子"孝悌即政"之論,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今試從三端闡發其精義:

一、政道之本在倫理
孔子引【尚書】"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之語,揭示政治本質乃倫理之延伸。朱子【集注】謂:"孝友,家庭之政也。推之家國而准,則其為政亦大矣。"此即【大學】"家齊而後國治"之先聲。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處時代正值魯國"三桓專權",其以孝悌解政,實含針砭時弊之深意。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明:"當時世卿專政,孔子不欲輕出,故托孝弟以諷世。"

二、德政之體用關係
本章體現儒家"體用一源"的思維特質。孝悌為體,政教為用。程頤【經說】云:"孝弟者,仁之本;政事者,仁之施。"孔子所謂"是亦為政",非謂放棄公共責任,而是強調政治正當性必植根於道德實踐。清儒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指出:"夫子以【書】證孝弟即政,正見修己治人原非兩事。"此與【孟子·離婁】"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形成呼應。

三、士人參政之維度
孔子對"不為政"之問的回應,展現儒家"道尊於勢"的政治立場。其深層意涵有三:其一,士人當以道統自任,不汲汲於祿位;其二,政治參與不限於制度性渠道,文化教化亦是重要途徑;其三,道德實踐本身即具有政治改造力。王陽明【傳習錄】申發此義:"在父子則為孝慈,在君臣則為忠敬,隨其所遇而為之,無非政也。"

今人讀此章,當明三義:
1. 政治文明建設須以倫理秩序為基礎,現代治理體系仍需重視家風建設;
2. 公民參與政治不必拘泥形式,日常道德實踐即是政治素養的培育;
3. 領導者當知"為政以德"非虛言,組織管理效能源自成員道德自覺。

章末可引【近思錄】卷八伊川語作結:"治道有自本而言,有就事而言。自本而言,莫大乎引君當道,君正而國定矣。"孔子之答,正是此"本末一貫"之政治智慧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