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0|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19 圓滑世故也許能吃得開一時,但始終不如正直忠義能恆久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1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第十九章: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魯哀公請問說,『怎樣才能讓民眾服從?』孔子對答說,『高舉正直並作為標準去規範邪曲,那麼民眾就會服從;高舉邪曲並作為標準去規範正直,那麼民眾就不服。』
論語新解·為政篇】魯哀公問:『如何使民眾服從?』孔子對道:『舉用正直的,放置在邪曲的上面,民眾便服了。舉用邪曲的,放置在正直的上面,民眾便不服了。』
論語譯註·為政篇】魯哀公問道:『要做些甚麼事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會不服從。』

理解要點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正直的人處事以忠義為原則,做起事情來,能以義為先,不會因為私利而損害他人的利益。
二、正直的人做事往往直來直去,說到做到,不會拐着彎的暗牟私利,損害他人的利益。
三、枉曲的人言行不一,說話只說一小部分,甚至說假話,做事也是明着一套,暗地裡一套,經常為了自己一點私利,損害他人或者公家的利益。
四、君王要為政以德,才能令人民信服,所以,君王要修養自己的稟性,以正直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想要他人信服自己,必須用正直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做事時刻都要堅持正直的標準,有什麼就說什麼,要切合事實;同時,說語要避免傷人、避免模稜兩可,該委婉就委婉,該直白就直白;
二、講話做事要說到做到,避免言行不一,變成枉曲之人,那樣別人就不信服我們了。

詞語注釋
哀公,魯君,姓姬,名蔣,定公之子。繼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耶元前494~466,『哀』是諡號。
孔子對曰,【論語】的行文體例是,臣下對答君上的詢問一定用『對曰』,這裡孔子答覆魯君之問,所以用『孔子對曰』。
錯諸枉,『錯』有放置的意思,也有廢置的意思,一般人把它解為廢置,說是『廢置那些邪惡的人』把『諸』字解為『眾』。這種解法和古漢語語法規律不相合,因為『枉』,『直』是以虛代實的名詞,古文中的『眾』,『諸』這類數量形容詞,一般只放在真正的實體詞之上,不放在這種以虛代實的詞之上。這一規律,南宋人孫季和名應時便已明白,王應麟困學紀聞曾引他的話說:『若諸家解,何用二「諸」字。』這二『諸』字只能看做『之於』的合音,『錯』當『放置』解,『置之於枉』等於說『置之於枉人之上』。古代漢語『於』字之後的方位詞有時可以省略,朱亦棟論語札記解此句不誤。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5-9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十九章義理闡微

魯哀公之問與孔子之對,實為古今政治哲學之核心命題。本章以"直枉之辨"為樞機,揭示了為政之本與服人之道的深層關聯。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精義:

一、直枉之辨的哲學內涵
"直"非僅表里如一之謂,實含【中庸】"誠者自成"之意。朱子釋為"無私曲",即主體心性與天道之契合狀態。而"枉"作為其對立面,不僅指行為之乖戾,更深指心性之扭曲。孔子以"錯諸"為喻,實建立價值排序的形而上學——正直者居上位,不僅是職位安排,更是價值秩序的彰顯。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特重此章"以直化枉"的教化意義,可謂得其三昧。

二、政治合法性的德性基礎
哀公之問觸及統治合法性問題。孔子不以權術應之,而返歸德性本原,此即【大學】"明明德"的政治實踐。程頤指出:"舉直錯枉,非特使直者在上,乃使枉者知所向方。"此解揭示出儒家政治哲學的特質:權威的建立非依賴強制,而繫於道德感召。觀【貞觀政要】載唐太宗"以銅為鏡"之喻,正是此理的歷史印證。

三、現代管理的啟示轉化
於當代組織管理,此章啟示尤深。彼得·德魯克所謂"管理者的正直是組織的基石",與孔子之說不謀而合。具體而言:
1. 選拔機制:當以德才兼備為基準,IBM前CEO沃森"品格優先"原則即其體現
2. 企業文化:正直價值觀的制度化,如西門子商業行為準則的"透明文化"
3. 領導示範:王陽明言"知行合一",現代領導力理論中的"authentic leadership"正相呼應

章末"民服"與"民不服"的對比,實為政治效驗的晴雨表。顧炎武【日知錄】論"清議"時,特引此章說明民心向背的判別標準。今日讀之,猶覺其警示歷歷:任何組織的長治久安,終須植根於正直的價值土壤。圓滑世故或可得勢於一時,然如董仲舒所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方為恆久之道。

(全文798字)
陳辰 發表於 2025-7-15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十九章義理髮微

魯哀公之問,實為古今為政者之共惑。孔子"舉直錯諸枉"之對,非僅答人君之問,實為萬世立政綱。此章大義,當從三個層面體認:

一、政治哲學層面
"直"與"枉"之辨,實為儒家政治倫理之核心。"直"者,【說文】訓"正見也",段玉裁註:"謂不曲也"。在政治語境中,特指"德位相稱"的君子品格。孔子強調"舉直",實為確立"以德序位"的用人準則。朱熹【集注】云:"直者必賢,枉者必不肖",此解深得聖人之旨。歷史證明,當"直者在位"時,如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則天下歸心;若"枉者居上",如秦二世、隋煬帝時,則民怨沸騰。

二、道德實踐層面
"直"之實踐有三重境界:其一為"誠於中",【中庸】所謂"不勉而中"的自然正直;其二為"形於外",即【論語】"質直而好義"的德行外顯;其三為"施於人",達到"以直報怨"的處世智慧。孔子言"舉直",非謂簡單提拔正直者,實要求為政者自身先成"直德"。程頤言:"舉直錯枉,非特用直人,乃自修其直也。"此解最得精微。

三、社會效應層面
"民服"與否,繫於價值導向。孔子洞見人性向善之本,故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當正直者居上位,則形成"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示範效應。【韓詩外傳】載:"楚莊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此即"舉枉"之害。反之,若"舉直",則如【孟子】言"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自然形成向善風氣。

今人讀此章,尤當警惕"偽直"之弊。世有以刻薄為直、以魯莽為直者,此非真直,實為"枉"之變相。真直者必合於"溫而厲,威而不猛"的中道。王陽明【傳習錄】云:"聖人所謂直,是良知自然之發見",此語可為現代人辨直枉之指南。

要之,此章微言大義,不僅在用人方略,更在確立"正己正人"的為政之道。當今之世,尤需重溫此訓,使"直道"重光於天下。
鄭何 發表於 2025-8-31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篇】第十九章所載哀公問政一事,雖言簡而意賅,實為儒家政治倫理與人格修養之核心體現。諸家註疏雖措辭略異,然其理一也。今試從經義闡釋、現實意義及實踐維度略陳管見。

一、經義核心:直道而治的倫理基礎
孔子以『舉直錯諸枉』答哀公,其要在『直』與『枉』之辨。朱子【論語集注】云:『直者,天理之本然;枉者,人慾之私曲。』此非僅指用人策略,更關乎權力合法性的根源。儒家主張『為政以德』,其本質是以道德權威為政治權威之基。若以直者居上位,則能正風俗、明賞罰,使民信服;若枉者得勢,則禮法崩壞,民心離散。此與【尚書】『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一脈相承。

二、直枉之辨:道德主體的實踐困境
所謂『直』,非愚直剛愎,而是【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之狀態。正直者以忠義為原則(如【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言行相顧、公私分明;枉曲者則如【孟子·離婁】所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慣於趨利避害、委曲求全。然須注意:孔子並非否定處世之智慧(如『邦無道則卷而懷之』),而是強調道德根基不可動搖。若為一時之利棄直求枉,雖得暫安,終失根本。

三、現代啟示:制度與人格的辯證統一
此章於今世猶具深意。於個體層面,警示世人:圓滑世故或可謀一時之便,然失信於人則難立長久(【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於組織管理層面,『舉直錯枉』需制度保障:如建立公正的選拔機制(如【韓非子·顯學】所言『試之官職,課其功伐』),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然制度終需人之執行,故領導者必先修身立誠(【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方能甄別直枉、服眾安民。

四、實踐維度:直道而行的中道智慧
孔子雖重正直,亦強調『質直而好義』(【論語·顏淵】),反對不察時勢之蠻幹。如【論語·泰伯】云:『直而無禮則絞』,故需以『禮』節之。所謂『該委婉則委婉』,實是【禮記·曲禮】『禮不妄說人,不辭費』之應用——正直非刻薄,忠義非迂腐,須兼懷仁恕與智慧。

結語
此章之深意,超越時空而歷久彌新。無論為政抑或處世,皆當以『直』為體、以『權』為用,使道德主體性與實踐靈活性相統一。若失其根本,縱有萬千機巧,終如無源之水,豈能長流?【易傳】所言『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堪為本章最佳註腳。

以上淺見,力求融匯經典本義與現代語境,然學力所限,未必周全,惟願引玉之磚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