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50|回覆: 1

[儒學問答] 爲什麼那麼多人厭惡儒學,爲什麼近現代的人那麼強烈地反儒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句話叫做『樹大招風』,還有一句話叫做,『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這兩句話雖然是俗話,但卻講明了十分深刻的道理。

我們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容易把所有的人,都想像成和自己一樣,所以天天幻想著,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自己有的,別人也會有,這大概就是人的平等思維吧?這種思維很不利於認清現實,因爲人與人之間,有共性,更有差異性,並且差異性是主體。

樹大招風,是說樹木越大,吹中它的風就越多。

一個學派,它的學問越普世,影響越大,關注它的人也就越多。

儒學是一個關注人倫(由男女相親衍生出整體社會關係)、人文(以禮義善導人性,達到和諧共處的人本社會)的學派,是一個提倡以民爲本,以人爲本的學派,這樣的學派相對於側重統治法術的道學、法學,更容易得到人民的關注,包括賢能之人和姦佞之人的關注。

以禮義善導人性,達到和諧共處,可以從【論語·爲政】爲政以德,以及【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中學習到。當然,要整體地學習,就需要對所有儒家經典都有深入的理解。

關注的群體越廣泛越龐大,那麼,這個群體的共性就越小越窄。

特別是奸佞之人的關注,會直接將關注的群體的共性拉到最低,甚至接近於零。共性越低,說明關注者對於儒學的認可度就越低,那麼,他們對儒學的攻擊和敵視,就成了必然。比如提倡與王道(以民爲本)截然相反的霸道的人,比如提倡鬥爭的人(儒學提倡和諧共處),比如提倡利益爲上的人(儒學提倡仁義爲上),比如巧言善辯的小人(儒學提倡先行而後言,甚至不言)。

這一部分人討厭儒家,反對儒家,攻擊儒家都是必然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要求這一部分人對儒家採取認可的態度。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則說明了學習和實踐儒學的群體十分龐大,以至於素質不一,差距巨大。甚至很大一部分的所謂『儒士』,可能只是對儒學有些皮毛了解,而本性卻與儒學的宗旨逆向而行。

這一部分人的存在,不但會誤解儒家思想,甚至會誤導很多人,像王陽明之類的,他的核心思想,已經接近佛教,而離儒學,則相對更遠些。這些人會導致研習儒學的群體,其分歧更大,共性更小,現代很多人習儒,卻一味地提倡愛人、大愛、博愛,甚至提倡婦人之仁,這些都是佛教的特徵。

特別是宋朝以來,滿清最甚,一些儒學家提倡『禮下庶人』,把士大夫要遵行的禮法,強加在整個社會的人民之上,通過法律、家訓等方式,要求人民必須遵守儒家禮法。

這種無視事實,無視具體情況的做法,直接忽略了底層人民普遍的重勞動輕學文、重利益輕禮義、重自由輕制度的基本特徵。底層人民,與士大夫以上的群體,在職分上是完全不同的,底層勞動人民,必須注重勞動,必須注重利益,必須注重自由,否則,作爲社會的根基,根本無法生產得出整個社會的物質需求。這也是孔子呼籲『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因,這其中,繁瑣的禮不適應庶人,粗暴的刑也很可能會影響士人履行他的職分。

本來科舉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底層人民中那些天賦人才,才逐步形成了底層人民研習儒學的風氣,然而,這種風氣只能任其自然,只能勸其勵之,絕不能用法律、家法來強求,這樣會干擾、影響到人民的『本分』『天命』,這是要走到人民的對立面。

本來儒學就是勸王,勸士大夫的學問,宋朝以後,卻下漸到民間,變成了勸民的學問,這樣,儒學不但被誤解了,整個社會也都被誤導了。

底層人民不反儒學,怎麼可能呢?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嚴匡 發表於 2025-4-21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學之困:普世價值與歷史異化的雙重變奏

儒學作爲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體系,其歷史命運呈現出令人深思的悖論:一個以"仁者愛人"爲核心理念的學說,何以在近現代遭遇如此強烈的批判?這需要我們從思想本質與歷史實踐兩個維度進行辯證分析。

從思想本質而言,儒學確實具有普世價值。孔子提出"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孟子發展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盡心下】)的民本思想,荀子則強調"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禮論】)。這些思想構建了一個以人倫關係爲基礎、追求社會和諧的價值體系。其"爲政以德"(【論語·爲政】)的政治理念,相較於純粹的法術勢統治思想,確實體現出更高的人文關懷。

然而,歷史實踐中的儒學卻發生了深刻的異化。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學從民間學說轉變爲官方意識形態;宋明理學將儒學形上學化,發展出"存天理,滅人慾"(【朱子語類】卷十二)的極端主張;科舉制度將儒學簡化爲功名利祿的工具。這一系列歷史演變,使儒學逐漸喪失了其本真的人本精神,異化爲維護等級秩序的思想工具。明清之際,儒學更與專制政治深度捆綁,形成"以理殺人"(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的殘酷現實。

近現代對儒學的批判,本質上是對這種異化儒學的反抗。當傳統社會結構解體時,被異化的儒學首當其衝成爲批判對象。這種批判雖有過激之處,但也有其歷史合理性——它反映了對思想解放的渴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批判者往往將儒學簡單等同於封建禮教,忽視了原始儒學中"仁""恕""和"等普世價值。

當代儒學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既保持其核心價值,又能創造性轉化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元需求?儒學需要回歸其"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包容精神,在與其他文明的對話中實現自我更新。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思想體系若不能與時俱進,終將被時代淘汰;但那些真正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終將在批判與反思中獲得新生。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7-24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學被誤解之根源及其現代境遇】
(文/國學研究者)

儒學作爲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歷經兩千餘年傳承,其"樹大招風"之現象實爲文化傳播之常態。今人反儒之潮,須從學術本源與社會變遷雙重維度審視,方能得其三昧。

一、"樹大招風":普世價值引發的認知異化
【周易·繫辭】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儒學以"仁政""禮治"構建的人倫體系,天然具有廣泛的社會滲透力。相較於法家之"術"、道家之"道",儒家"修齊治平"的實踐品格更易引發多元解讀。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種道德理想主義在世俗化進程中,必然遭遇功利主義的解構。近現代反儒思潮的實質,恰是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挑戰。

二、"鳥集林雜":實踐群體的認知偏差
【荀子·非十二子】早有警示:"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後世所謂"儒者"確有魚龍混雜之象:
1. 制度性異化:科舉制下"利祿之路"使儒學淪爲晉身工具,程頤【伊川易傳】批判的"小人儒"現象蔓延;
2. 詮釋性偏離:陽明心學"致良知"說雖本於【孟子】,然其"心外無物"之論已雜糅禪理,王畿【龍溪語錄】更將"現成良知"推向虛無,此即【論語】所戒"過猶不及";
3. 現代性誤讀:當代所謂"新儒家"倡言博愛平等,實將基督教倫理附會於"仁愛"之說,背離【中庸】"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的差序本質。

三、反儒思潮的歷史語境
晚清以降,儒學遭遇三重解構:
1. 救亡圖存的實用主義批判:章太炎【訄書】以"儒家之病,在富貴利祿"否定其現代價值;
2. 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審視:胡適【說儒】將孔子還原爲"殷遺民教士",消解其神聖性;
3. 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過濾:視"三綱五常"爲封建餘毒,卻忽略【孟子】"民貴君輕"的革命性。

四、儒學真精神的重彰路徑
1. 回歸元典:區分【論語】"仁者愛人"與墨家"兼愛"之異,明辨【禮記】"禮之用和爲貴"與鄉愿和稀泥之別;
2. 創造性轉化:如錢穆【國史大綱】所示,需在"溫情與敬意"中重建儒學與現代性的對話機制;
3. 實踐性證成:以【大學】"格物致知"精神應對科學挑戰,以"忠恕之道"調和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

結語:
【尚書】言"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儒學今日之困,非學說本身之弊,實爲知行割裂之果。若以【易傳】"殊途同歸"的包容心態,既守"經權之變"的智慧,又持"苟日新日日新"的勇氣,則儒學終將在現代文明對話中重現"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