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25|回復: 4

[國學觀點] 古代的皇帝是如何去识别贤能之臣与奸佞之臣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朋友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自古人们都说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小人又不会在他自己头上帖这么一个标签。相反,大部分人在谏书里都会黄婆卖瓜,鼓吹自己忠义贤能,要求君王重用自己,远离小人谗言。那么问题来了,身在此山中的皇帝们,如何区别贤能之臣与奸佞之臣?如果他们不小心,受到小人谗言蒙蔽,那他们就应该遭受万民百世的唾骂吗?

这个问题挺好的,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着眼于低层次的法术器用之上,根本看不清君王的处境与职分。

因此如此回答:

很遗憾地告诉你,古代皇帝任用贤能,是无法通过某种法术去识别人才的,也不需要:昏君基本都是依据自身利益以及喜好去选用人才,而明君自身散发德行之光,奸佞往往无所匿迹。也就是说,都是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道义层级的原理来任用人才的。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上一任皇帝才构建好一班贤臣,把国家中兴起来,下一任立马就换一批,国家又恢复了之前的死模样。

是继任的皇帝不知道谁贤谁佞吗?当然不是,不管是从利益出发,还是从施政的根基出发,他都必须换一批能围着他转的大臣,有时不懂有奸臣替代贤臣、能臣,为什么呢?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样的皇帝,就吸引什么样的大臣。

这一任的皇帝,他一不修身,二无德望,他怎么施德政?他怎么带领贤能之臣?他要是任用贤能之臣,他会天天被这班贤臣修理、责备,他怎么能忍?他要是能忍,他就是圣王、贤王了,这样的皇帝,是极少的,也只有这样的圣王、贤王,才能任用贤能之臣。

所以,不是皇帝不能识别贤能之臣,而是在道义的层面,他自己无法与贤能之臣做队。而那些天性禀赋和善、圣贤的皇帝,他自然的多数吸引的是贤能之臣,根本不需要去识别。

因此,聪明的士人,会看情况出仕,有能力的打工人,会看老板来选择去留。臣对君,工人对老板,根本不用劝的,也不能劝,一劝你就日后肯定天天遇到麻烦事。你要是奸佞之人,你就得选择那种刚愎自用的老板,你要是贤能之人,你就得选那种开明、和善、能听取意见的老板,否则你就是自找不自在。

而贤明的君主,往往开辟太平盛世;昏聩的君主则结束一代王朝。

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

因为“君子不器”,一个处于领导位置的人,他无法像一个器具那样,只容纳特定的东西。昏聩之君,虽然也是因从道义去选用人才,但是他只会根据自身利益或者喜好去“选择”某些人才,而且他必然会摒弃贤能。他是一个形而下的器化之君,必然不具备贤明君王的本事;而圣明的君子就不同,他们不但因从道义去选用人才,而且他处事施政,只看是否合于义(如忠义,也就是公;又如仁义,也就是利民。等等),不会受自己的利益和心欲影响,所以他是一个形而上的道化之君。

所以,儒家研究政治,只看君王,不看大臣,要求君王顺从道义,修身立德,以身作则,来吸引贤能的士大夫为自己分担亿万民众的公义,并根据他们的才能,将他们分别安置在不同的职位上。

君子的本事不是自成一器,而是成就百臣之器。

圣王就是要能凝聚亿万民众的大义于其自身,才能一统天下,总管天下之道。这里只有一个要点,就是礼义之道。

这就是贤明之君,选用贤臣的部分方法,都是依于道从于义。

只要能为政以德,举贤以义,基本不会再有什么受奸佞之蔽,被百世万民之骂这样的情况了。

一个君王被骂昏聩,肯定是因为他自身德行不够,没有尽到本分,负起君主之义;而不是因为他懂得法术太少,一不小心做错事。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cwqing1973 發表於 2022-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有点难。得靠二点,一是皇帝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二是运气。除此以外,应该没有什么道理可论。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7 00: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cwqing1973 發表於 2022-12-17 00:00
这有点难。得靠二点,一是皇帝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二是运气。除此以外,应该没有什么道理可论。 ...

何不看完文章后交流交流?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5-13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君辨奸用贤之道》

(开篇立论)
辨奸用贤非术数可解,实乃人君德性之镜鉴。《礼记》云"德者,得也",君道正邪与臣工贤佞,实为阴阳相感之理。历代明君昏主之别,不在识人之智,而在修身之本。

(道统辨析)
一、德性感召之理
《周易·系辞》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即君臣相择之枢机。唐太宗置"铜为镜"之喻,非谓其有辨奸之能,实乃"正衣冠"之德政使佞幸自远。宋仁宗朝四十年"君子满朝",非由廷对察举,实因"恭俭仁恕"之德化。

二、昏君用佞必然
《韩非子·难势》揭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乃器化之君必然。明嘉靖帝初年"大礼议"逐贤臣,非不识杨廷和之忠,实因"议礼"事涉皇权根本。万历后期"矿税使"横行,非不知其害民,实因内帑之需压倒朝纲。

(史鉴佐证)
汉元帝"柔仁好儒"而石显用事,非不察萧望之贤,实因"优游不断"之性恰成阉竖温床。此即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谓"君心邪正,即人才消长之几"。宋徽宗设画院、兴花石,蔡京辈自聚,非术之失,乃道之亏。

(君臣互动)
贤臣遇明君如鱼得水,非偶然也。魏徵"十渐疏"能存于贞观,因其暗合太宗"三镜"之志;海瑞《治安疏》险丧命而终得保全,恰证隆庆帝尚存"畏天恤民"之念。此即《孟子》"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真义。

(结语)
故辨奸用贤之要,在君心不在臣术。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言"人君之德三",其"知人"居末,"明道""仁政"为先,诚千古至论。今之论者若止步于"术辨忠奸",犹缘木求鱼,未得治国之大本也。

(按)此论谨守"明道不计功"之旨,凡八百言,以经史互证,剖陈君道根本。若欲深究,当循《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教。
大缶 發表於 2025-5-14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君辨奸用贤之道》


古人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然辨奸佞、识贤能实为帝王术中最精微处。历代明君昏主之别,不在其术之巧拙,而在其德之厚薄,此即《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真义。

一、德辉自照:圣主之明鉴
尧舜之世,皋陶陈"知人则哲"之训,而孔子更言"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此中机理,实为德性感召之理。《资治通鉴》载唐太宗事最切:魏征面折廷争,太宗每霁威改容,非畏其言,乃敬其忠。贞观群臣如房杜王魏者,皆因太宗"以铜为镜"之诚,自然辐辏。此即《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显证。

二、器局所限:庸主之困局
汉元帝柔仁好儒,而石显用事;宋徽宗精于艺事,而蔡京专权。非不知佞臣之奸,实因心有所蔽。《韩非子·孤愤》早言:"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昏主以私好为衡才之准,其朝堂必成《庄子》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局。万历后期"争国本"事,正显人君失德则群小竞进之弊。

三、历史吊诡:制度与人治之辩
宋代设谏院、明代立科道,然制度终须人主操持。张居正《陈六事疏》云:"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而神宗亲政即废考成法,非制度不良,实执柄者德不配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怀,遇仁宗则庆历新政可试,遇徽宗则必成党锢之祸。

四、现代启示:领导力的本质
《孟子》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君臣相对论,今观之犹振聋发聩。曾国藩《冰鉴》虽详述相人之术,然其核心仍在"诚"字。当代管理所谓"企业文化即老板文化",恰与古人"上行下效"之理暗合。

结语:
司马光《稽古录》论治国如"御骏马",非独在驭术之精,更在御者之德。故《中庸》称"大德者必受命",非谓天命有私,实乃德者自能聚贤成治。今人论史,当超越"术"的层面,体认"德位相配"的深层智慧,方不负古人"以史为鉴"之训。
吴刑仟 發表於 2025-5-25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君辨奸用贤之道》

(开篇立论)
辨奸用贤之难,非术之难,实乃君德之验也。《尚书·皋陶谟》言"知人则哲,能官人",然三代以降,明君寡而庸主众,非智不足辨,实德不足驭。管子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此道破人君用人之本——非以术察人,而以德化人。

(析史证理)
稽诸史册,汉文帝与邓通、唐玄宗与李林甫之事,皆彰明较著。文帝仁厚,邓通虽得宠不过弄臣;玄宗晚年怠政,李林甫遂得售其奸。司马光《资治通鉴》论及人君辨奸,特标"五规"之说,其首即"保业",谓人君当先正己而后求贤。故韩非《八奸》所列诸术,终不若《大学》"修身齐家"四字为要。

(道器之辨)
今之论者惑于"法术器用",犹缘木求鱼。昔齐威王烹阿大夫而封即墨,非恃察术之精,实因"兼听则明"之德。《贞观政要》载太宗谓房玄龄:"朕开直言之路,所以防己过",此正《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象。昏主则反是,如宋徽宗设花石纲,蔡京辈自趋之若鹜,非奸臣能惑主,实主心先惑于奢欲。

(君臣相择)
贤臣之进退,尤见天道。《论语》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诸葛亮《出师表》所谓"亲贤臣,远小人"者,非独诫君,亦为士人立准则。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海瑞备棺进谏,皆证贤臣必择君而事。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天下之治乱,在宰辅之得失;宰辅之得失,在人主之一念。"此念非智术之念,实乃德性之发。

(结语)
故人君辨奸用贤,终归《中庸》"诚明"二字。程颐谓:"君德成就,经纶自生。"若夫万民唾骂之论,实未达王者孤悬九重之苦。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三代圣王垂拱而治者,正以其德配天地,故皋陶、伊尹之俦自至。今之鉴史者,当知用人之道不在术而在德,不在辨奸而在修身。诚如朱熹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乃千古帝王术之真谛。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文论"文质彬彬"之旨,以经史互证,不作空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巳時| 2025/5/29/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