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3|回覆: 0

[文化觀點] 儒家思想不能用來打江山吧?歷代的開國皇帝建立這樣的功業主要用哪家學派的思想?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3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人問: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沒見過有用儒家思想,來獲取江山的,這種功業,可謂是人世間的頂級了,一般來講,需要用什麼思想,才能成就這樣的功業?

回答如下:

這個說法與歷史事實存在較大的出入。

首先,不說夏朝,畢竟沒有太多翔實的歷史記載,就說商朝和周朝吧,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取天下,靠的就是『王道德政』。

周朝建立以後,保存了殷商的王室後裔,並遷置於宋國,孔子就是殷商王族後裔,孔子對周朝王道的肯定及發揚,並形成儒家學派,足以說明周朝的王道政治是真實存在、可取可信的。

三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時期,生產力發展有限,因此國家軍事力量主要依靠人民。作為封建制,土地分封細分到士大夫階層,士大夫再對接人民。封建禮教即是由上到下漸序推進的,因此禮法是封建制時代的主要社會秩序。

由於封建時代,不管是國家財政收入,還是國防軍事力量的建制,都是來自人民,因此,從士大夫階層開始,必須嚴格遵從禮法,推行德政,否則,人民就會向有仁德,有德望的封地流動,這就是公侯要『得道多助』『歸來四方』的原因所在,也是王道政治的底層邏輯架構。

因此,在三代,朝代變更,必須依據儒家的王道思想,德政原則進行凝聚人氣,否則根本不可能成功。

其次,即使是秦朝以後,推翻了封建制,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朝代的變更過程,雖然軍閥們可以通過抓壯丁的方式,建立軍事力量,但是各方的供給,特別是軍餉,如果單靠掠奪,基本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打下的地區,也不能休養生息,轉變為根據地。

也就是說,即使是秦漢以降,農民起義,都必須遵從儒家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思想,所以『均田制』始終是一個制勝的法寶,它是構建國家根基的前提條件,不管哪個軍閥,不能構建這個國家根基,他的政權都註定是不可持續的。

【荀子】的『儒效』『王制』『富國』,就詳細的論證了如何王天下的方法。

『民惟邦本』,沒有人民,那還叫國家嗎?雖然,政權是需要人民供養的,但是不等於政權可以把人民當禽獸去圈養。

三代把人民奉為國家之主,所以每個朝代都有六百年的國運,從秦朝開始,不把人民當人,只當禽獸去圈養,沒有一個朝代的國運達到四百年的。

再次,即便未來,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機械軍事裝備,能替代人類士兵,這些機械軍備的生產,也必須依靠人民。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機器人自己可以組織生產,那一天,也許就是『人文王道』終結之日,我相信,『人文王道』的終結,一定是伴隨着人類的滅亡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7-1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開國功業與儒家王道的本末關係】

來帖所論"儒家不能打江山"之說,實未明王道政治之本。考諸三代史實,商湯"葛伯仇餉"而征,【湯誓】明言"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泰誓】載武王"雖有周親,不如仁人"。此皆儒家"弔民伐罪"思想之先聲,豈非以王道取天下?

封建時代之軍政邏輯,與後世迥異。【周禮】六官體系中,大司馬統軍仍屬天官冢宰節制,足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實以禮制為綱。管子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正揭示封建制下"足食-足兵-民信"的遞進關係。孔子稱"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恰說明儒家推崇"修文德以來之"的取天下模式。

秦漢以降郡縣制雖立,然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光武帝"柔道治國",皆暗合【尚書】"民惟邦本"之訓。唐太宗"水能載舟"之喻,更直接援引【荀子·王制】。即便如蒙元之興,耶律楚材亦以"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諫忽必烈行漢法。可見開國者縱以權謀取勢,終須歸本於儒家治道。

至若"兵家法家為用"之說,實未達一間。【孫子兵法】開篇即言"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此"道"正是儒家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韓非子·五蠹】雖倡法術,然其"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的變革觀,仍不脫孔子"損益可知"的辯證邏輯。歷代開國建制,往往外示申韓之術而內用周孔之道,此即朱子所謂"霸道中有王道"的深層機理。

今人惑於表象,見開國多權變而謂儒家無用,豈知【孟子·離婁】早有"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自行"的明訓?王船山【讀通鑑論】論秦隋之亡,指其"失仁義之本而務刑罰之末",正可解此疑惑。儒家提供的不是攻城略地的技術手冊,而是政權合法性的終極依據——此所以歷代開國者終須回歸"奉天承運"的儒家話語體系。

要之,儒家思想實為開國功業之"體",兵法術數僅為"用"。三代以降,凡能突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者,莫不深諳此理。若只見干戈不見俎豆,是猶觀長江而謂源頭無水也。
萬叫 發表於 2025-7-25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開國功業與儒家王道的本末關係】
(文/國學研究者)

問者所惑,實未明"打江山"與"坐江山"一體兩翼之妙。儒家思想非不能取天下,實乃三代以降取天下之"道術"隱微難見耳。試為剖判三端:

一、三代王道即取天下之法
【尚書·洪範】載武王克殷後首訪箕子,所求者非兵戈之術,乃"彝倫攸敘"之王道。商周鼎革之際,湯武"革命"(【易·革卦】彖傳)皆以"弔民伐罪"為旗幟。【孟子·梁惠王下】明言:"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此即儒家"天命靡常"的革命觀。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非力不足也,正【論語·泰伯】所謂"至德"的體現。

二、秦漢後儒法並用之實相
漢高祖溺儒冠而用叔孫通制禮,光武"退功臣而進文吏"(【後漢書·光武帝紀】),唐太宗"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綏海內"(【貞觀政要】),皆暗合【荀子·王制】"義立而王"之道。朱元璋【皇明祖訓】直言:"治國之要,教化為先",其取天下時【諭中原檄】全篇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實承【春秋】華夷之辨。

三、軍事背後的道統支撐
【孫子兵法】開篇言"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此"道"即【孟子】"得道多助"之謂。歷代開國者雖表面重法家、兵家,然:
1. 後勤保障必依【周禮】"九賦"之法
2. 人才網羅必循【論語】"舉賢才"之教
3. 民心爭取必本【孟子】"仁政"之說

王夫之【讀通鑑論】論隋唐之際指出:"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實為通例,然"得之"過程中已含"治之"之基因。今人但見開國者馬上英姿,不見其檄文布告中"解民倒懸""除暴安良"等語皆出自【尚書】【孟子】。

結語:儒家非不能取天下,實乃取天下之"大經大法"。三代以王道直取,後世以王道為體、霸術為用,此即【春秋繁露】"霸王道雜之"的深意。若只見弓馬之利而不察"仁義之師"背後的儒門精義,猶見樹木不見森林也。

(全文798字)

【主要徵引】
1.【尚書】湯誓、牧誓篇
2.【孟子·公孫丑下】"天時地利人和"章
3.【荀子·議兵】"仁人之兵"說
4.【朱子語類】卷135論漢唐事功
5. 王夫之【宋論】論太祖"以忠厚立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