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69|回覆: 0

[儒學問答] 似乎越來越多人開始批判儒學了,這是為什麼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2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知乎上受一位讀者的邀請,回答了這個問題,回覆如下:

儒之堂

儒之堂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批判儒家思想?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問得並不切合實際。

自從晚清民國以來,國際政治的局勢急劇變化,民族、國家的存亡瞬息萬變。政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保障,民族、國家是人類社會的集體,這兩個因素,關乎中國人民的生存權。

所以,近代的中國,風起雲湧,猶如一個獵獸場,中外的豪強軍閥爭先恐後地狩獵着神州大地上的生靈。

有的人憂國憂民,有的人藉機巧取強奪,壯大家族勢力。

誰是憂國憂民的?歷史上,朝代末期『為生民立命』的,都是儒士。但是,朝代末期是一個國家政治破碎的過程,儒家的人道起不了作用,當時的天道是,弱肉強食(即使和平年代都有這樣的現象,何況無法無天的動亂年代?),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意圖重新建立王道,卻沒有得到任何一個諸侯重用那樣。一個狩獵的時間段,你卻要保護獵物(生民),想想都知道結果是什麼。

所以老子看得清楚,就騎着他的驢,仙遊去了,只留一部『天書』給狩獵者和獵物。整部書只留一個問題:天道就是這樣,弱肉強食,就像牡牝一樣,必須一個進一個受,而且,受的肯定是渴望被進,就像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樣,你們想做狩獵者還是獵物?

這是被誤解的上善若水嗎

這是被誤解的上善若水嗎

所以,能成功建立國家的,一定是狩獵者,而且是十分有計謀的狩獵者,這些狩獵者必須狠狠的狙擊儒家的王道觀。

從立國到鞏固政權的這個階段,是一個國家政治確立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中央集權制(包括所謂的民主自由制)的國家,必須破舊迎新,這個時候也必須再次狙擊儒家的王道觀。

國家政治局面確立了,就進入了興國的階段,這個階段,是畜養獵物的過程,必須提出生民、民本的政治綱領,否則,國家又要進入暴亂,就像秦朝一樣。

這時候,儒學就回歸了。

所以,對於學問,我們不應該先入為主、分門別派地看待,至少在我自己,我是諸子百家都要學習的;至少作為億萬獵物中的一員,不能將儒學放在對立面。

但是,儒學不是狩獵者畜養獵物的學問嗎?

這就不得不說回儒家的王道觀了,為什麼在破的階段,和立的階段,狩獵都需要狠狠地批上一通?

因為在封建制度,人民從來都不是獵物,相反,是立國的根本(就像歷史上有的人可以通過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的口號,來獵取人民的支持,從而在政治爭奪中勝出一樣)。其實不管在封建制,還是中央集權制,人民一直都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只不過,有的人把他們當獵物看待了。

獵物劇照

獵物劇照

獵物劇照

人民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當成獵物的?

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當不遵從王道的野蠻諸侯東進中原、北上中原時,『王道教化』變成『王權爭霸』時開始,直到有個老頭看破了這一點,留下一本書,指出『王權爭霸』『弱肉強食』是天理之後(直接定性了)。

我對這個問題其實不太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為何現代的平民,喜歡歧視一個堅持把他們當人看的學問。

其實平民百姓,本來就是人啊。

夏商周三代時,哦,夏商兩朝歷史很難追查了(【尚書】裏有,但是很多『磚家』說那是假的)。但至少西周,有【易經】、【詩經】之類的流傳下來,可以看得出,那是一個把人民當人看的朝代。能詳細點嗎?

底下我會留下幾本相關的書給有興趣的讀者看。

最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批判儒家?

一、磚家有任務;

二、樹大招風,儒學回歸,人民崛起,一反被壓制的常態,讓人產生錯覺,以為批判儒家的人越來越多,其實是之前儒學一直被壓制着,不需要批判,現在人民覺醒了,他們恐慌了。

不管有沒有人批儒學,其實這不重要,現在中國正處在興國的和平年代,有幸生於這個年代,盡情地擁抱做人的快樂吧。

尚書】【詩經】【周易】也有,這裏就不帖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劉杯 發表於 2025-6-29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微論】當代儒學批判現象之本質辨析

(一)批判源流與時代語境
今人對儒學的質疑實為百年文化轉型之延續。自甲午以降,西學東漸與救亡圖存雙重壓力下,儒學作為傳統價值核心,自然成為思想交鋒的焦點。錢穆先生曾言:"凡一民族之文化,其衰老與新生,常以對傳統之批判為轉折。"當代批判現象實為文化自覺進程中的必然階段,其本質是現代化訴求與傳統價值體系的對話,而非簡單的否定。

(二)王道政治的歷史辯證法
【尚書】云"民惟邦本",儒家王道理想確含民本精髓。然歷史弔詭處在於:任何政權建構期皆需強力整合,此即提問者所謂"狩獵者邏輯"。但需明辨者有三:
1. 法家式"破舊立新"屬非常態政治手段
2. 漢唐以降"霸王道雜之"才是常態治理智慧
3. 宋明理學復興證明文化基因的持久生命力

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儒者之道,俟時而行。"批判儒學最烈之時,往往恰是其精神價值最需彰顯之際。

(三)現代性誤讀與本體價值
今人常以工具理性評判儒學,實乃方枘圓鑿。試析三大誤讀:
1. 將封建禮教等同於儒學全體(忽略其"仁學"本體)
2. 以契約社會標準要求差序倫理(未解"理一分殊"之妙)
3. 將科舉流弊歸咎教育理念(混淆制度異化與思想本源)

章太炎【國故論衡】強調:"經學即史學",儒學生命力正在其"返本開新"的彈性。當代新儒家已證明:仁心善性之說,與民主科學未必杆格。

(四)文化主體的自覺重構
批判熱潮反映的深層問題是: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安頓文化主體性?建議把握三個維度:
1. 區分"制度化儒學"與"生命儒學"(牟宗三說)
2. 理解"批判性繼承"才是最高級的尊重
3. 認識文化傳統如長江大河,有自淨更新之能

結語:孟子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今日批判浪潮恰是儒學重生的契機。真正的儒者當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時代激流中守護文明火種,使"舊邦新命"的智慧永續傳承。

(全文798字)
+
鳳傑 發表於 2025-7-27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學批判現象的本質與歷史語境】
(文/國學研究者)

近世儒學批判思潮的興起,實為特定歷史語境下的文化解構現象。若以【周易】"變易"之理觀之,此乃文明演進之常態,然其深層動因需從三個維度剖析:

一、制度轉型期的文化重構需求
自1840年以降,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語)。當傳統農耕文明遭遇工業文明衝擊時,儒學作為維繫宗法社會的價值體系,自然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審視對象。此現象與漢末王弼解【老】、宋儒疑經改注本質上同屬文化調適機制,區別在於本次轉型幅度更為劇烈。梁啓超【新民說】早已指出:"儒者之病,在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制度轉型必然伴隨文化重構,此非儒學獨有之厄,實為所有古典文明現代化過程中的共同命運。

二、儒學自身的雙重性特徵
【論語】"仁者愛人"與【荀子】"禮者養也"構成儒家人文精神內核,然其與封建等級制度存在共生關係。董仲舒"屈民伸君"之論與黃宗羲"天下為主"之說,恰顯儒學內部的張力。近人批判多聚焦於前者,而忽略其"民胞物與"(張載)的普世價值。王陽明【傳習錄】云:"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此語揭示儒學本具自我革新基因,然批判者往往將制度異化歸咎於學說本身。

三、現代性認知的範式衝突
西方啟蒙運動確立的個體本位價值觀,與儒家"關係本體論"(杜維明語)存在根本差異。當現代人用契約精神批判"五倫"規範時,實為兩種文明範式的對話。然【尚書】"民惟邦本"與【孟子】"民貴君輕"思想,恰與當代人權理念遙相呼應。錢穆先生曾言:"對中國傳統文化須懷有溫情與敬意。"批判者若僅執"三綱"之弊而論,猶見樹木不見森林。

歷史地看,魏晉玄學批判名教、晚明李贄"童心說"反理學,均未動搖儒學根基,反促成其創新發展。今日批判思潮若能在方法論上突破二元對立思維,或可成為儒學現代轉型的契機。程頤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儒學之生命力,正在其海納百川的包容性。真正的文化自信,當如孔子"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智慧,在批判中繼承,在解構中重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