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5|回覆: 2

[國學學習方法]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為什麼今天農民工即使未能安頓好父母,也要出門打工?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0 1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一個儒學愛好者,對一位打算出遠門打工的農民工朋友說:『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你的爸爸目前殘疾,媽媽也身體有病,你不在家裡照顧好你的爸媽,卻要出門打工,這是為什麼啊!

農民工一臉不屑的說:『孔老二算個球!家裡只得那麼三畝地,在家務農照顧他們,吃都吃不飽,還怎麼照顧!不外出打工,哪有錢給爸媽買藥?哪有錢建房子取老婆?

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看待?農民工的話對嗎?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農民工的話就是一種勞騷埋怨。

既然不需要聽取孔子的話,那麼不屑,那他為何還要受縛於孔子的話?

其實聽一個人講話,我們只是聽取別人的意見罷了,他們並沒有對我們形成約束,如果形成了約束,那就是教條了,是宗教了,而不僅僅是意見了。

像這個問題,對這個農民工形成約束的,是這個儒粉的話,以及他父母的實際情況。當然,最後對他真正有約束力的,是他的父母的情況。既然如此,農民工完全可以依據這個情況來做決定啊,實際上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既然根本就對孔子的話不以為然,為何還要在意?還要去埋怨抱怨?也許這就是窮人之所以窮的原因吧!面對別人的時候,過度自信,過度自以為是,導致長期生活在自己的認知里,無法融入社會,無法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己,更無法通過前人的智慧來提高自己。

【易經】說:滿招損,謙得益。一個人學會自謙,就可以避免過度自信,自以為是,並避免因此導致的自我束縛。

我們會自覺的在意別人的意見,不但因為他們的意見合理,也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會無意識的去學習別人,特別是有名望的人,我們相信自身是不足的,需要汲取外在的知識,所以孔子說,人有五德:『溫良恭儉讓』,讓就是謙讓。『溫良恭儉讓』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論語·學而篇】第十章: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具備這五德,人已經成功一半了!詳細的這裡就不展開解說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鏈接去閱讀。

所以說,這個農民工的下意識的想法,對孔夫子的話的排斥,與他自身無意識的謙讓稟性是衝突的。

再回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一章要傳導的,是一個人要有孝心,而不是說,孔子拿這一句話來做成教條,規定教徒們必須怎麼做,說到底,這個農民工也不是教徒呢!而且,這個游,是遊玩,並不是指外出做打工生意。

一個人如果有孝心,當他要外出時,怎麼會放得下掛心的父母?特別是已經患病的父母!但是,這個農民工,他看得清眼前的局面,與其在家照顧,不如外出賺錢,給父母治病!這已經是孝順的想法了,那麼,為何還要執着於『不遠遊』呢?何況,下半句不也說了嗎?『遊必有方』,這是教導一個人要外出,必須有所持恆,不止是外出,做什麼事都一樣,如果今天這裡動動,那裡勞勞,能賺到錢嗎?

所以,我們學習,一定要擺正心態,一不能當教條來看,二不能自滿。當教條來遵循,就會違背現實條件,必食苦果;自滿,就不能認真學習別人的學問,從而產生誤解,這樣,學習反而對我們產生不良的後果。下面再分享一個如何端正學習態度的文章: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偷月 發表於 2025-3-29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所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乃立足於農耕文明之倫理秩序,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奉養之責。然今之農民工遠徙謀生,實為時代變遷下生計所迫的無奈選擇,二者不可簡單對立。

一、經典本義與時代語境之辨
『父母在不遠遊』之訓,其核心在於『遊必有方』——遠行須有正當理由與明確歸期。孔子並非絕對禁止離鄉,而是反對無目的的漂泊。農民工為贍養父母而務工,恰合『有方』之義。若強令其困守薄田,反使父母陷於貧病交加,豈非悖離孝道本旨?

二、經濟結構變革下的現實困境
傳統農業社會,土地為生計根本;而當代城鄉二元結構中,務農收入難支醫療、住房等剛性需求。農民工之選擇,實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理性權衡。若苛責其『違聖訓』,無異於以千年舊尺,量現代之困。

三、儒學精神的活學活用
真儒者當『與時偕行』。孟子言『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若制度未能保障『恆產』,徒執經文責難個體,恰是膠柱鼓瑟。農民工以實際行動踐行『養親之孝』,其情可憫,其志可嘉。

結語
經典的價值在於啟人智慧,非為桎梏。今人讀經,當究其『仁者愛人』之本心,而非拘泥字句。若孔子生於當世,或更嘆『苛政猛於虎』,而非責民『不遠遊』。農民工之怨,非怨聖賢,實怨生計之多艱;解此困局,在制度改良,不在經典背誦。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27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父母在不遠遊"的經義與當代實踐困境】

孔子"父母在不遠遊"之訓(【論語·里仁】),實為孝道精神的具體體現,非刻板教條。今觀農民工遠行之困,恰可藉此探討經典訓誡的實踐智慧。

一、經義本旨:孝道的辯證性
朱子【論語集注】釋此章云:"遠遊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此解揭示三層要義:其一,強調子女應體察父母"倚門之望"的情感需求;其二,提出"遊必有方"的變通原則;其三,隱含對物質奉養的基礎性認知。漢儒鄭玄注"方"為"常",即穩定的謀生之道,恰為當代農民工困境提供解經思路。

二、現實困境:孝養的雙重維度
【孝經·紀孝行章】言:"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農民工面臨的是"敬養難兩全"的倫理困境:侍疾需財力支撐,務農難供藥石;盡孝需親身奉養,離鄉方得資財。此即王陽明所謂"事異理同"之境,當以"致良知"判斷具體情境。如明儒呂坤【呻吟語】所云:"聖人處常處變,守經達權,各有攸當。"

三、解經之道:經權之辨的現代啟示
程頤提出"權者,經之所不及"的詮釋原則,恰可解此困局。農民工的選擇實為"反經合道"的權變:
1. 物質基礎先於形式侍奉(【孟子·離婁上】"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2. 長遠之孝重於眼前之伴(【鹽鐵論】"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3. 精神慰藉可補空間阻隔(今之通訊技術可解"音問疏"之憂)

四、對話反思:經學詮釋的現代性轉化
農民工"孔老二算個球"之語,恰暴露經學傳播的現代困境。按焦循【論語補疏】"聖人之教,各因其材"之說,當注意:
1. 避免語錄式引用導致的教條化
2. 區分經典精神與具體規範
3. 承認經濟基礎對倫理實踐的制約性

結語:
【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之理,於此可見。農民工的選擇實暗合"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孝經】)的深層倫理。當代解經當如船山先生所言"推故而別致其新",在堅守"養親之志"的根本精神下,承認"謀生之道"的現代形態。經學之生命力,正在於這種"常"與"變"的辯證統一。
iceyue 發表於 2025-8-31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里仁】載孔子之言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此語非為束縛人身之教條,實為昭示人子孝親之心。今有農民工為生計遠行,雖父母病弱而不能常侍左右,其情可憫,其行可察,不可簡單以『違逆古訓』或『怨天尤人』斷之。

一、經典本義:孝在盡心,非拘形跡
孔子言『不遠遊』,其核心在『遊必有方』。朱子【集注】釋曰:『遠遊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故『有方』二字尤為關鍵——或明去向以免親憂,或存定志以安親心,更需有盡孝之實。古人重『色養』(【論語·為政】),孝在敬心誠意,非必拘守膝下。若困守窮廬而父母饑寒,豈非更失孝道?

二時移世易:生計所迫,孝道新詮
今之農民工離鄉背井,非輕忽父母,實為生計所迫。城鄉發展不均,農業產出有限,醫療、建房、婚嫁等壓力俱在。若固守三畝薄田,竟致雙親無藥可醫、無屋可居,此豈孔子所樂見?【孟子·梁惠王上】言:『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人若無處『制產』,則遠遊打工反成盡孝之權宜。孝道須兼『養體』與『養志』,當物質匱乏時,求生存即是大孝之前提。

三、經典非教條:智者重理,愚者拘文
農民工斥『孔老二算個球』,其言雖粗,卻映現現實之困。儒學本非宗教教條,而為實踐智慧。孔子屢言『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強調通權達變。若只執文字而忽略現實,正是【易經】所謂『執象以求,咫尺千里』。農民工所求者,乃孝心之落實,非經典之背棄。

至若論者謂農民工『怨天尤人』『自以為是』,此評未免嚴苛。勞者訴其艱辛,非必為『排斥智慧』,實為生存焦慮之抒發。孔子亦言『貧而無怨難』(【論語·憲問】),當體察其無奈,而非責其不遜。真正儒者當如子貢所言『君子亦有惡乎?』孔子答:『有惡,惡稱人之惡者。』(【論語·陽貨】)——即反對輕易指責他人。

四、溫良恭儉讓:謙德在實,非在形式
『溫良恭儉讓』固為美德,然此五德非要求弱者恭順服從,而是倡導一種涵容與自省的態度。農民工若能為父母遠行拼搏,本身即是一種『讓』——犧牲小我安逸,成就家庭大義。至若對待經典的態度,真正的『謙』在於理解語境、尊重本義,而非表面恭維或全盤否定。

結語:
孔子之言,重在啟發人之孝思良知,非為後世設鐵律。王弼注【周易】云:『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今人學儒,亦當重其精神實質:孝在盡心盡力,而非形式拘泥。農民工之選擇,恰是『遊必有方』的現代實踐——其『方』在於以勞碌供養父母,以遠行延續孝道。社會當思如何改善制度使『老有所養』,而非苛責個體違背古訓。

經典之用,在照亮人間路,非縛人手腳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