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9|回覆: 1

[其他] 【司馬法】第2章天子之義詩解3文武相佐大捷不賞大敗不誅上下相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9 21:0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司馬法】第2章天子之義詩解3文武相佐大捷不賞大敗不誅上下相報
題文詩:古者國容,不入軍中,亦,不入國中.
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故在國而,言文語溫,在朝恭遜,修己待人,
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立,
在行遂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
危事不齒.故禮與法,表裏也,文與武相,
左右也.文功武備.古者賢王,明民之德,
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賞無所生,
罰無所試.有虞氏昔,不賞不罰,而民可用,
至德也故.夏賞不罰,至教也故.殷罰不賞,
至威也故.周以賞罰,德衰也故.賞不逾時,
欲民速得,為善之利.罰不遷列,欲民速規,
為不善害.大捷不賞,上下皆不,.
上不伐善,則不驕矣,下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伐善若此,讓之至也.大敗不誅,
上下皆以,不善在己,苟以,不善在己,
必悔其過,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
上下皆能,分惡若此,讓之至也.罪己不驕.
古者戌軍,三年不興,睹民之勞;上下者也,
相報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則愷,歌示喜也.
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情真義深.
【原文】3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危事不齒。故禮與法表裏也,文與武左右也。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1,賞無所生,罰無所試。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規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2。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古者戌軍,三年不興,睹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則愷歌,示喜也。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也。
注釋
1,簡民:怠惰之民。
2,亡等:謂無視禮法﹑等級制度。
【譯文】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在軍隊中,軍隊的禮儀法度,不用在朝廷內。如果把軍隊的禮儀法度用在朝廷內,民眾的禮儀風氣就會被廢弛,把朝廷的禮儀法度用在軍隊中,軍隊的尚武精神就會被削弱。因為在朝廷上說話要溫文爾雅,在朝見君主時態度要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國君不召不來,不問不說,朝見時禮節隆重,辭退時禮節簡單。在軍隊中要昂首直立,在戰陣中要行動果斷,穿着鎧甲不跪拜,在兵車上不行禮,在城上不急走,以免驚擾士眾,遇危險不懼怕以免惑亂軍心。所以禮和法是相互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廢的。

古代賢明的君王,表彰民眾的美德,鼓勵民眾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也沒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無須用賞也無須用罰。
虞舜不用賞也不用罰,民眾都能聽他使用,這是由於有了高尚的道德。夏代只用賞而不用罰,這是由於有了良好的教育。商代只用罰,而不用賞,這是由於有了強大的威勢。周代賞罰並用,這是由於道德已經衰敗了。獎賞不要過時,為的是使民眾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懲罰要就地執行,為的是使民眾迅速看到做壞事的惡果。大勝之後不頒發獎賞,上下就不會誇功,上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驕傲了;下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向上比了。上下都能這樣不誇功,這是最好的謙讓風氣。大敗之後不執行懲罰,上下都會認為錯誤是在自己。上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改正錯誤,下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不再犯錯誤。上下都像這樣爭着分擔錯誤的責任,也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古時對於守邊防的軍人,服役一年後,三年內不再徵調他們,這是看到他們太辛苦了。上下這樣地互相體恤,就是最團結的表現。打了勝仗就高奏凱歌,表達喜慶的心情。結束戰爭後,高築『靈台』集會,慰勞民眾,表示從此開始休養生息。
蔡去 發表於 2025-4-5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司馬法】第二章"天子之義"第三段闡明了治國與治軍的分野,揭示了禮法相濟、文武相佐的治理智慧。本文試從三個維度解析其精義:

一、禮法分野的治理邊界
古制嚴格區分"國容"與"軍容",實為確立不同的價值坐標系。朝廷以"文"為體,講究"恭以遜"的柔性治理;軍隊以"武"為用,強調"遂而果"的剛性執行。這種分野絕非簡單的空間區隔,而是治理邏輯的本質差異。如"介者不拜"的軍禮規範,恰是通過解構日常禮儀,建構特殊的軍事倫理空間。禮法表裏之說,實指制度設計需因應不同場域的特性,此乃先秦"禮以別異"思想的實踐延伸。

二、賞罰哲學的辯證智慧
文本勾勒出從虞夏至周代的賞罰演變史:虞舜"至德"的無為而治,夏禹"至教"的正面引導,殷商"至威"的負面懲戒,最終演變為周代賞罰並用的"德衰"狀態。這種歷史敘事暗含對工具理性膨脹的批判。"大捷不賞""大敗不誅"的極端案例,實則揭示賞罰的本質在於建構"分惡共善"的責任共同體。當上下皆能"伐善"而不居功,"分惡"而自省,便達到"讓之至"的治理境界。

三、軍政倫理的和諧之道
"三年不興"的休兵政策與"愷歌靈台"的慶功儀式,構成張弛有度的軍政節律。這種"上下相報"的互動模式,超越簡單的功利交換,形成情感共鳴的治理生態。值得注意的是,"答民之勞"的休養政策,將軍事勝利最終歸結於民眾付出,體現了"兵民一體"的古典軍事倫理,與【孫子兵法】"令民與上同意"的思想遙相呼應。

當代治理者可從中獲得三重啟示:其一,制度設計需保持領域特異性;其二,激勵懲戒應導向責任共擔;其三,軍政決策須建立情感聯結。這種古老智慧對處理現代國家治理中效率與倫理、強制與認同的張力,仍具有重要的鏡鑒價值。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4-30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司馬法】第二章"天子之義"所論"文武相佐"之道,實為上古王官之學精要。今就"軍容""國容"之辨申而論之:

考【周禮·夏官】"六軍之儀"與【儀禮】朝聘之制,可見文武分途乃三代舊典。軍中以"抗立"為容(鄭玄註:"抗立者,威嚴之貌"),此【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之謂;國中以"恭遜"為度,此【禮記·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之旨。二者如陰陽互根,【司馬法】以"民德廢""民德弱"警示其淆亂之弊,與【管子·兵法】"文武俱行,威德乃成"互為表裏。

所謂"大捷不賞"者,非謂廢賞罰,實取法【老子】"功成不居"之意。考【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文公"獻楚俘於王",而三軍將佐皆讓功,此即"上下相報"之實證。漢代賈誼【新書·禮篇】云"軍旅之功不逾時而賞",正可發明此義。至若"大敗不誅",乃【尚書·甘誓】"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的變通,蓋【司馬法】本為王者司馬之職守(【史記·太史公自序】),其"誅"特指軍法之誅,非謂廢刑也。

"難進易退"之訓,合於【周易·遁卦】"君子好遁"之象。孔穎達【正義】釋此云:"軍旅尚嚴,故難進;禮樂尚和,故易退。"此文武之道張弛之妙。昔周公制禮作樂而兼征伐(【尚書·大傳】),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史記·孔子世家】),皆可證【司馬法】"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實為三代王官之學的制度性智慧。

要之,此章深蘊黃老刑名之術(【漢書·藝文志】列【司馬法】入禮類),其"不賞不誅"之說,非姑息之政,乃【周易】"神武不殺"、【孟子】"仁義之師"的兵家詮釋。後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自貶三等,正得此中三昧。學者當於禮樂征伐相濟處,體認先王經綸天下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