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5|回覆: 1

[其他] 賈誼【過秦論】中詩解1兼併者依詐國安危者貴順權變取守異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8 13: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過秦論】中詩解1兼併者依詐國安危者貴順權變取守異術題文詩:
秦滅周祀,併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無,
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
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以凌弱,眾者暴寡,
兵革不休,士民疲弊.今秦南面,王天下是,
上有天子.既元元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
虛心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
在於此矣.秦王但懷,貪鄙之心,行自奮智,
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其私愛,
焚文書而,酷國刑法,詐力為先,而後仁義,
以暴虐為,天下治始.夫兼併者,依高詐力,
國安危者,貴順權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
秦罹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
故其亡也,可立而待.假使秦王,論上世事,
並殷周跡,制御其政,其後雖有,淫驕之主,
猶能未有,傾危之患.故三王之,建天下也,
名號顯美,功業長久.先王真情,真情不變,
真法常變,因時制宜,隨機應變,變以適情.
【過秦論】(中)
【原文】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譯文】
秦統一天下,吞併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嚮往,為什麼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現在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龍圭 發表於 2025-4-18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過秦論】中篇治國樞機論——兼論賈誼的取守異術思想

(一)帝業初建時的歷史契機
賈誼開篇即揭示秦並天下時的特殊歷史情境:"近古之無王者久矣",道出周室衰微後持續五百餘年的權力真空狀態。當秦"南面稱帝"之時,天下士民"斐然向風",這種向心力非因秦德,實源於戰國民眾對統一秩序的深切渴望。太史公所謂"天下苦戰久矣",正是此際民心向背的真實寫照。賈生敏銳指出,此時正當"專威定功"的關鍵節點,乃"安危之本"所在。

(二)治國方略的根本失誤
秦王政在歷史轉折處犯下三重錯誤:其一,"懷貪鄙之心"而篤行法家極端學說,將戰時政策延續至和平時期;其二,"先詐力而後仁義"的統治邏輯,違背"逆取順守"的政治智慧;其三,"焚文書而酷刑法"的文化政策,斬斷了文明傳承的脈絡。賈誼以"取與守不同術"的辯證觀點,揭示出奪取政權與鞏固政權需要不同的治國方略這一深刻道理。

(三)歷史比較中的治國智慧
文中通過殷周之治與秦政的對比,闡釋長治久安之道。三代聖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的根本,在於其懂得"制御其政"的變通智慧。賈誼提出"貴順權變"的治國要義:取天下可用"高詐力",守天下則需"順權變"。這種政治智慧,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思想遙相呼應。

(四)文本的現代啟示
賈生之論超越時空,對現代治理仍有鏡鑒意義:其一,任何制度都需因時損益,不可拘泥固守;其二,武功文治當各得其宜,取天下與治天下應有不同方略;其三,文化認同比武力征服更具持久凝聚力。文中"孤獨而有之"的論斷,恰似對專制政體脆弱性的預言。

結語:
賈誼通過剖析秦政之失,構建起完整的治國理論體系。其"取守異術"說不僅是對秦亡教訓的總結,更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升華。在"變以適情"的治國理念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思想家對政治規律的深刻把握,這種智慧至今仍閃爍着真理的光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