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8|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5子尾疑晏子不受慶氏之邑晏子謂足欲則亡(生厚用利正德幅之使無黜慢謂之幅利)16景公祿晏子平陰與槁邑晏子願行三言以辭(先君後身安國而家寬市耕十取一弛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4 16: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5子尾疑晏子不受慶氏之邑晏子謂足欲則亡(生厚用利正德幅之使無黜慢謂之幅利)16景公祿晏子平陰與槁邑晏子願行三言以辭(先君後身安國而家寬市耕十取一弛刑)
題文詩: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
晏子勿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何獨弗欲?
晏子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邑不,
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亡無日矣.
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
恐失富也.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
使無遷也.生厚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
使無黜慢,謂之幅利,利過則敗,不敢貪多,
所謂幅也.遂不.景公賜,祿晏子以,
平陰槁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辭曰:
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弊矣;盤遊玩好,
以飭女子,民財竭矣;又好興師,民死近矣.
弊力竭財,近死下之,疾上甚矣!此嬰之所,
不敢受.公曰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
欲富貴乎?晏子曰嬰,聞為人臣,先君後身;
安國而家,宗君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
公曰然曷,以祿夫子?對曰君寬,漁鹽關市,
譏而不征;耕十取一;弛刑罰─,若死者刑,
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嬰之祿,
君之利也.公曰此者,寡人無事,請從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大國,大國,
曰齊安矣.使問小國,小國君曰:齊不加我.

【原文】子尾疑晏子不受慶氏之邑晏子謂足欲則亡第十五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晏子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足欲,亡無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夫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慢,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遂不受。
15【譯文】
慶封出逃了,人們將他的邑地分了,分給晏子邶殿,它的采邑有六十裏,晏子不接受。子尾說:『富有,是人們所追求的,為何你獨獨不想要?』晏子回答說:『慶封的邑地滿足了他的欲望,所以他被迫出逃。我的邑地不能滿足我的欲望,增加邶殿,就滿足我的欲望了,那麼離逃亡也就不遠了,在外面連一塊邑地都不受我主宰。不接受邶殿,不是討厭富貴,而是怕失去富貴啊。況且富有,就像布帛一樣是有邊限的,為它制定一定的限制,使它不要離散。生活用度豐厚,器用方便,於是就匡正道德加以限制,使人們不要放肆怠慢,叫做限制私利。私利過多則會衰敗,我不敢貪多,是有所謂的限度啊。』
【原文】
景公祿晏子平陰與槁邑晏子願行三言以辭第十六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槁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辭曰:『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力弊矣;又好盤遊玩好,以飭女子,民之財竭矣;又好興師,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嬰之所為不敢受也。』公曰:『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晏子曰:『嬰聞為人臣者,先君後身;安國而度家,宗君而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也!』公曰:『然則曷以祿夫子?』晏子對曰:『君商漁鹽,關市譏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無事焉,請以從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問大國,大國之君曰:『齊安矣。』使人問小國,小國之君曰:『齊不加我矣。』16【譯文】
景公賜給晏子平陰和棠邑,其中有十一社的人家從事商賈。晏子辭謝說:『我的國君喜歡修築宮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睏了;又喜歡遊樂與珍寶,用來裝飾女子,百姓的錢財都用光了;又喜歡發動戰爭,百姓離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睏,使其財用竭,使其身臨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這就是我所以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說:『這樣就算了,即然這樣,君子難道就不奢求富貴嗎?』晏子說:『我聽說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國君而後自身;安定國家後才考慮自己的家,尊重國君才能安身,怎能說唯獨不想富貴呢!』景公說:『那麼我用什麼封賞你呢?』晏子回答說:『君王放寬對漁鹽的徵稅,對關市只盤查而不徵稅;對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稅;減輕刑罰———犯死罪的人判刑,該判刑的罰款,該罰款的就免了。這三條,就是對我的賞賜、君王的利益。』景公說:『這三條,我沒有什麼說的,就聽從先生的吧。』景公按照這三條去做了。派人去問大國,大國之君說:『齊國安定了。』派人問小國,小國之君說:『齊不會侵凌我們了。』

陸行 發表於 2025-7-7 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二章義疏

卷六所載子尾疑晏子不受邶殿之邑、景公賜晏子平陰與槁邑二事,實為晏子"幅利"思想之具體呈現。今就經義分疏如次:

一、邶殿之邑章"幅利"要義
慶氏亡而分其邑,晏子辭邶殿六十之封,子尾以"富,人之所欲"相詰。晏子對曰:"足欲則亡",此語實為全章樞要。【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慶封"富益侈"而敗亡,正可作此註腳。晏子所謂"生厚而用利"者,乃指民生富庶而物用豐饒;"正德幅之"者,即以德為度,如布帛之有邊幅(鄭玄注【周禮】"幅廣二尺二寸"可參)。其"使無黜慢"之教,猶【尚書·無逸】"克自抑畏"之義。晏子自謂"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此中深意,實與【老子】"知足不辱"、【周易·謙卦】"君子以裒多益寡"相發明。

二、辭平陰邑章治國三要
景公賜晏子平陰、槁邑,晏子以"三言"辭之:"先君後身"者,本於【孝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安國而家寬"者,合於【大學】"家齊而後國治";"市耕十取一"(輕稅)、"弛刑"(省刑)云云,則與【管子·霸形】"省刑罰,薄稅斂"同揆。值得注意的是,晏子特別強調"家富而儉"(【說苑·反質】載晏子"食不重肉"可證),此正與邶殿章"幅利"思想形成呼應。其辭邑之言曰:"君商漁鹽,關市譏而不征",暗合【孟子·梁惠王】"關市譏而不征"之王道主張。

三、兩章互鑒中的治道精微
綜觀二章,晏子之辭邑非為沽名,實乃深明"利過則為敗"(【國語·周語】單穆公語)之理。其"幅利"說上承周公"制禮以節人慾"(【禮記·樂記】),下啟董仲舒"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春秋繁露·度制】)之論。而"三言"中所體現的"先君後身-安國寬家-輕徭薄賦"三重維度,恰構成"正德-利用-厚生"(【尚書·大禹謨】)的完整施政鏈條。司馬遷稱晏子"以節儉力行重於齊"(【史記·管晏列傳】),觀此二章,誠為的評。

要之,晏子這兩則辭邑故事,非徒見其個人廉德,實乃春秋時期"義利之辨"的生動實踐。其以德幅利、以禮制欲的思想,對於今人處理物質追求與精神修養之關係,仍具重要啟示意義。班固【漢書·貨殖傳】云:"禮防民淫,富斯在下",晏子之智,豈不遠哉!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7-13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二章義疏

【晏子春秋】卷六所載二事,雖分述不受封邑、辭祿進諫二端,然其核心皆在闡發"正德幅利"之治國要義。今試為析論:

一、邶殿辭邑章之"足欲則亡"論
慶氏之亡,在於其"生厚而用利"的貪婪本性。晏子拒受邶殿六十邑時提出"足欲則亡"的警示,實為儒家"義利之辨"的早期表述。"幅利"之說尤具深意:以道德為邊界(幅),使利不逾德,此即【尚書】"正德利用"之先聲。晏子謂"吾邑不足欲",非謂其貧,乃言其以德自律,使利得其正。子尾之疑,恰顯俗人見利忘義之弊,而晏子"無黜慢"的持守,正合【周易】"慢藏誨盜"之戒。

二、平陰辭祿章之"三言"治國術
晏子辭平陰、槁邑時所陳三策,實為完整的治國綱領:"先君後身"乃【孝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的踐行;"安國而家寬"暗合【大學】"家齊而後國治"的次第;"市耕十取一"與"弛刑"則是【孟子】"什一而稅"、"省刑罰"主張的雛形。其辭祿進諫之舉,既體現"正德"的自我要求,又通過"幅利"示範為政之道。景公之賜與晏子之辭形成的張力,恰彰顯"利以制事,義以出禮"的春秋大義。

此二章對觀,可見晏子政治哲學之要旨:於個人修養,須以德節慾;於治國理政,當以義制利。其"生厚用利"之戒,直指人性弱點;"正德幅之"之方,則為治世良藥。後世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之說,實濫觴於此。晏子身處季世而守道不遷,其智慧至今猶發人深省:任何時代,唯當權者能自覺以道德為藩籬約束物慾,方可謂之明德之君、知止之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