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4|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3田無宇請求四方之學士晏子謂君子難得14田無宇勝欒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廉者政本讓者德主怨利生孽義可長存)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4 16: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3田無宇請求四方之學士晏子謂君子難得14田無宇勝欒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廉者政本讓者德主怨利生孽義長存
題文詩:見晏子獨,立於牆陰,田桓子曰:子何為獨,
立而不憂?何不求之,四鄉學士,可者與坐?
晏子曰恭,立似君子,出言而非;惡得學士,
之可者而,嬰與之坐?君子難得,若美山然,
名山既多,松柏既茂,望之相然,盡目不厭,
世有所美,固欲登彼,相相之上,仡仡然也,
不知厭.小人與此,異若塿,未登,
登之無蹊,維有楚棘;遠望無見,俛就則傷,
惡能,無獨立焉?且人何憂,靜處遠慮,
見歲若月,學問不厭,不知老之,將至安用,
也哉!田桓子曰:何謂?晏子:
無客而飲,謂之從酒;今若子者,晝夜守尊,
謂從酒也.君子真情,特立獨行,情真義深,
小人情假,唯利是圖.欒氏高氏,欲逐田氏,
之與鮑氏,田氏鮑氏,先知遂攻.高彊:
先得,田鮑安往?遂攻虎門,召晏子,
無所從之.從者曰何,不助田鮑?曰何善焉,
其助之也.從者曰,不助欒高?晏子用,
愈於彼乎?門開召入.欒高不勝,而出田桓,
欲分其家,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君不飭法,
群臣專制,亂之本也;今又欲分,其家利貨,
是非制也;必致之公.且嬰聞之,廉者政本,
讓者德主,欒高不讓,以至此禍,可毋慎乎!
廉謂公正,讓謂保德,有血氣者,皆有爭心,
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也.爭者,
不勝其禍,辭讓,不失其福,子必勿取.
桓子曰善.盡致之公,請老於劇.義薄雲天,
義正神清,至德公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原文】
田無宇請求四方之學士晏子謂君子難得第十三田桓子見晏子獨立於牆陰,曰:『子何為獨立而不憂?何不求四鄉之學士可者而與坐?』晏子曰: 『共立似君子,出言而非也。嬰惡得學士之可者而與之坐?且君子之難得也,若美山然,名山既多矣,松柏既茂矣,望之相相然,盡目力不知厭。而世有所美焉,固欲登彼相相之上,仡仡然不知厭。小人者與此異,若部婁之未登,善,登之無蹊,維有楚棘而已;遠望無見也,俛就則傷嬰,惡能無獨立焉?且人何憂,靜處遠慮,見歲若月,學問不厭,不知老之將至,安用從酒!』田桓子曰:『何謂從酒?』晏子曰:『無客而飲,謂之從酒。今若子者,晝夜守尊,謂之從酒也。』13【譯文】
田桓子看見晏子獨自站在牆的陰影中,說:『您為何獨立而不憂愁?為何不尋求四方的學士中合於己意的共處呢?』晏子說:『那些人恭立着像個君子,說出話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我怎能找到合於心意的學士而同他共處呢?況且君子之難得,就像那秀美的山峰。名山已經很多了,松柏也很茂密,遠望山巒高聳,極盡目力也看不夠。小人和這不同,就像小土山,沒有登上看着還好,向上登就沒有路徑可走,只有荊棘罷了。遠遠地看不見什麼,俯就它則會傷了自己,怎能不獨自站在這兒呢?況且人有什麼可憂慮的?靜靜地呆着,思想飛到很遠,痛惜時光飛逝,學習起來沒有滿足,沒有察覺年歲已老,何用縱酒?』田桓子說:『什麼叫縱酒?』晏子說:『沒有客人而飲酒,叫做縱酒。像你這樣的人,晝夜守着酒尊,叫做縱酒。』
【原文】
田無宇勝欒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欒氏、高氏欲逐田氏、鮑氏,田氏、鮑氏先知而遂攻之。高彊曰:『先得君,田、鮑安往?』遂攻虎門。二家召晏子,晏子無所從也。從者曰:『何為不助田、鮑?』晏子曰:『何善焉,其助之也。』『何為不助欒、高?』曰: 『庸愈於彼乎?』門開,公召而入。欒、高不勝而出,田桓子欲分其家,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君不能飭法,而群臣專制,亂之本也。今又欲分其家,利其貨,是非制也。子必致之公。且嬰聞之,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欒、高不讓,以至此禍,可毋慎乎!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子必勿取。』桓子曰:『善。 』盡致之公,而請老於劇。
14【譯文】
    欒氏、高氏想趕走田氏、鮑氏。田氏、鮑氏事先得知了情況,欒氏、高氏於是攻伐他們。高強說:『先抓國君,田、鮑能跑到哪裡去?』於是攻打虎門。雙方都召晏子,晏子沒有跟從任何一方。跟隨他的人說:『為何不幫助田氏、鮑氏?』晏子說:『幫助他們,有什麼好處呢?』『為何不幫助欒氏、高氏?』說:『難道有什麼更大的好處嗎?』大門打開,齊君召見就進去了。欒、高沒有獲勝便出逃了。田桓子想分掉他們的家財,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晏子。晏子說:『不行。國君不能修整法度,而使群臣專制,這是禍亂的根本啊。現在又想分掉他們的家財,貪求他們的財物,這是不合法的。你一定要將其充公。況且我聽說,廉潔是政治的根本;謙讓是德行的主宰。欒氏、高氏不謙讓,才招來這樣的災禍,能不慎重嗎?廉潔才能公正,謙讓才能保有美德,凡是有血氣的人,都有爭奪之心,畜積財貨就會產生災禍,只有義才可使人長存。況且分爭的人不斷承受禍患,謙讓的人不會失去他的福份。你一定不要拿取那些。』田桓子說:『好。』全部都充了公,並請求到劇地養老。
【注釋】
田氏代齊: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公元前532年,陳國公族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桓子對齊國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窮孤寡者,私與之粟』,取得公族與國人的支持。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桓子之子田乞(田無宇的兒子,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朝政,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齊康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7-6 04:20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六內篇雜下二章義疏
——論君子之道與政德之本

一、田無宇請士章詮解
田桓子見晏子獨立牆陰而問"何不求四方學士",此問折射春秋世族養士之風。晏子答以"立似君子,出言而非"八字,實含深意。【禮記·曲禮】云"毋不敬,儼若思",君子之儀當內外相稱。晏子所憂者,正是時人徒具儀形而失其德本。孔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與此章互為表里。戰國四公子養士三千,然雞鳴狗盜者眾,恰證晏子"君子難得"之嘆。管子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管子·小匡】),然必先辨其真偽,此即晏子"惡得學士"之深憂。

二、欒高氏家產案析微
田無宇勝欒氏、高氏而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之舉,彰顯"廉者政本"之要義。【尚書·周官】云"以公滅私,民其允懷",晏子此舉非僅守法,實為明道。其"怨利生孽"之誡,直指人性貪弊。【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晏子"利過則為敗"之論,可與此互證。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晏子歸私財於公室,正是以廉維政之實踐。昔季文子相三君而無私積(【左傳·襄公五年】),晏子之廉,可謂承魯風而啟齊政。

三、政德之體的深層統合
兩章雖事異而理同。"君子難得"章言取士之道,在德不在形;"致之公"章明為政之本,在廉不在利。【大學】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晏子二事正是此義註腳。其"讓者德主"之說,尤合【周易】"謙尊而光"之旨。觀晏子終身"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記·管晏列傳】),知行合一,故能于田氏擅齊之際,以"義可長存"為政德立極。

結語
晏子之智,在於洞見"形德相悖"的士林困局;晏子之德,在於恪守"財利不污"的為政底線。兩章對讀,可見春秋末世士風政道之微。班固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漢書·藝文志】),然正此儉德,足為當代重塑政德提供古典範式。治政者當以晏子為鏡,明"怨利生孽"之戒,踐"廉讓為德"之道,則國學精義自可古今貫通。

(全文798字)
+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7-18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六【內篇雜下】二章析義——論君子之難得與義利之辨

一、君子難得:立身以正,求士以誠
田無宇見晏子獨立牆陰而問其故,更勸其廣納四方學士。晏子對曰:「恭,立似君子,出言而非。」此語深具微義。所謂「立似君子」者,蓋指世之偽士飾容止、效儀型,然言不衷德,行不踐義,徒具君子之表耳。晏子之憂,非無士可求,而在「真士」之難遇。

【禮記】云:「君子恥有其服而無其容,有其容而無其辭。」晏子所期之學士,必內外如一:立則端肅如松柏,言則中節合道義。田無宇之問,實涉「求賢之道」。晏子之意,非拒士也,乃謂求士當以質不以量。昔管仲舉隰朋,曰「朋之為人,居其家不忘公門」,此即晏子所求「言顧行、行顧言」之真君子。

二、義利之辨:讓德為政本,怨利生禍孽
田無宇勝欒、高二氏而欲分其家產,晏子力主「致之公」。此章直指為政大節——「廉者政之本,讓者德之主」。田氏擅權而謀私利,正犯「怨利生孽」之戒。【左傳】載晏子「幅利」之論:「利過則為敗。」私分豪族之財,看似增己勢,實種禍根。

晏子「致公」之諫,深合【尚書】「以公滅私」之旨。欒、高之敗,起於聚斂無度;晏子歸財於公,非僅避爭,更彰「義可長存」之理。孔子贊晏子「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觀此二章,可見其持身以正、謀國以忠,非獨交際之誠,實有「明道救世」之志。

結語
晏子所處,乃田氏擅齊之始。其言「君子難得」,暗諷時風澆漓;力阻私分公產,預見「政在家門」之危。兩章相參,一論取士之道,一明義利之界,皆以「正德」為樞機。讀【晏子春秋】者,當於此體認:君子守廉讓則國本固,小人逐怨利則邦基搖——此千古不易之鑑也。

(全文約780字)

按語:本文以經學義理為綱,融【左傳】【禮記】之典,闡發晏子「立德」「規過」之雙重深意,文風力求簡古,不失訓詁之嚴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