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5|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19景公游紀得金壺中書晏子因以諷之20景公賢魯昭公去國而自悔晏子謂無及已(臨難鑄兵噎遽掘井雖速無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2 20: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19景公游紀得金壺中書晏子因以諷之20景公賢魯昭公去國而自悔晏子謂無及已(臨難鑄兵噎遽掘井雖速無及)題文詩:
景公游紀,國得金壺,發視之中,有丹書曰:
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之言,
食魚無反,惡其鱢也;勿乘駑馬,則惡其取,
道不遠也.晏子曰否,食魚無反,毋盡民力!
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公曰有書,
紀何以亡?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也聞之,
君子有道,懸之於閭;紀有此言,注之乎壺,
不亡何待!魯昭公昔,棄國走齊,齊公問曰:
君何年少,棄國之早?奚道至此?昭公對曰:
吾少時人,多愛我吾,體不能親;多諫我者,
志不能用;故內無拂,而外無輔,輔拂無人,
諂諛我者,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
美其枝葉,秋風一至,根且拔矣;公以其言,
語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國豈不,為古賢君?
對曰不然.愚者多悔,不肖自賢,溺不問墜,
迷不問路.溺後問墜,迷後問路,譬猶臨難,
而遽鑄兵,噎遽掘井,雖速無及.亡羊補牢.
【原文】
景公游紀得金壺中書晏子因以諷之第十九

景公游於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
公曰:『善哉!知苦言(1),食魚無反,則惡其鱢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
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
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
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19【譯文】
【注釋】

(1) 景公到紀國遊玩,得到一個金壺,於是打開來看。裏面有丹書,寫着:『吃魚不要翻過來,不要騎劣馬。』景公說:『好啊!我知道這話的意思。吃魚不要翻過來,是厭惡它的腥臊;不要騎劣馬,是厭煩它走不了遠路。』晏子回答說:『不是這樣。吃魚不要翻過來,是不要用盡百姓的力量!不要騎劣馬,則是不要將不肖之人放在身邊。』景公說:『紀國有這樣的丹書,為什麼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亡國是有原因的。我聽說,君子有治國的策略,要高懸於裏閭。紀國有丹書,卻裝在壺中,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呢?』
俞樾云:「按『知』當作『如』,『苦』當作『若』,皆形似而誤也。『善哉如若言』,猶云『善哉如若所言』。」◎黃以周云:「『苦』字誤,元刻作『若』,盧校同。」◎則虞案:綿眇閣本作「苦」,楊本、凌本俱作「若」。
【原文】

景公賢魯昭公去國而自悔晏子謂無及已第二十

魯昭公棄國走齊,齊公問焉,曰:『 君何年之少,而棄國之蚤?奚道至於此乎?』

昭公對曰:『吾少之時,人多愛我者,吾體不能親;人多諫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則內無拂而外無輔(1),輔拂無一人,諂諛我者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葉,秋風一至,根且拔矣。』

景公辯其言,以語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國,豈不為古之賢君乎?』

晏子對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墜,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20【譯文】
    魯昭公失位而逃亡到齊國,齊公問道:『您為何年紀輕輕卻早早失去了國家?為何落到這樣的地步?』昭公回答說:『我年輕的時候,很多人愛戴我,我卻禮待而不能信任他們;很多人向我進諫,而我獨斷專行不採納他們的意見。所以,內外都沒有輔佐之人。輔佐的人一個也沒有,諂諛之人卻特別多。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單而它的枝葉華美,秋風一到,就拔根而去了。』景公被他的話所打動,將這些話告訴了晏子,並說:『如果讓昭公返回他的國家,難道不會成為一個像古代賢君一樣的明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是這樣。愚蠢的人好後悔,無能的人好說自己有才幹,落水的人事先不問深淺,迷路的人事後才問路。這就像已經面臨大難才急忙去打造兵器,噎住了才急忙去挖井,即使再快也來不及了。』
【注釋】
(1)蘇輿云:「王氏雜誌『好』作『是』。」◎王念孫云:「案『則』本作『以』,『是以』二字,乃推言其所以無輔弼之故,今本作『是則』,亦後人以說苑改之。治要、類聚、御覽並作『是以』(今本類聚脫『以』字,御覽脫『是』字,唯治要不誤)。」◎黃以周云:「『好』字誤,元刻作『是』。」◎則虞案:說苑「拂」作「聞」,「輔」下有「也」字,治要、御覽引「拂」作「弼」,治要又無「而」字。指海本「好則」已改為「是以」。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5-3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十九、二十章解義

(一)金壺丹書章義疏
景公游紀得金壺丹書事,實為治國大道之隱喻。丹書"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字,表面似飲食出行之誡,實則暗藏為政玄機。景公解為"惡其鱢""惡其取道不遠",此乃俗諦之見;晏子"毋盡民力""無置不肖於側"之解,方顯聖諦真義。二者詮釋差異,恰如【周易】"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之辨。

紀國亡於藏道於壺,正合【尚書·說命】"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訓。晏子謂"君子有道懸之閭",此"懸"字最堪玩味。【周禮】載"象魏懸法",鄭玄註:"使萬民觀象,挾日而斂。"紀君將治國箴言秘藏金壺,恰似【論語】所譏"藏文仲居蔡"之智,豈非"民不可得而治"乎?管子曰:"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紀之亡,非亡於無道,實亡於不能明道也。

(二)昭公悔過章發微
魯昭公"秋蓬"之喻,深得【詩經】"荏苒柔木,君子樹之"之比興精髓。然晏子"愚者多悔"四字判語,直指其病根。【周易·繫辭】云:"無咎者,善補過也。"昭公臨亡方悟,已失"不遠復"之義。其"內無拂而外無輔"之狀,恰如【韓非子·孤憤】所狀"主上卑而大臣重"之危局。

"臨難鑄兵,噎而掘井"二喻,實化用【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之理。晏子此論,與【左傳】"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孫子兵法】"無恃其不來"等訓相通。所謂"雖速無及",正合【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誡。此章深明"防微杜漸"之要,與【金人銘】"焰焰不滅,炎炎若何"之警互為表裏。

(三)兩章會通大義
此二章皆言治國之"豫"道。【丹書章】言明道貴顯,【昭公章】言行道貴早。【中庸】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紀之壺書、魯之晚悟,皆失"豫"字真諦。晏子雙諷景公,實欲其鑑往知來:一則當懸法明道使民共見,二則需未雨綢繆早絕禍萌。

【晏子春秋】載此二事,非獨錄史實,更為後世立"鏡鑒"。【韓詩外傳】云:"明鏡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讀此二章,當思【尚書】"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之訓,誠為政之要樞也。

(全文共798字)
天魔 發表於 2025-5-21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二章義疏

【晏子春秋】卷五所載"金壺丹書"與"昭公悔過"二事,雖分列十九章、二十章,然其義理實相貫通。前者言治國之道貴在施行,後者明用人之要當在未亂,二者皆寓"防微杜漸"之深意,試為析論如次。

一、金壺丹書章義疏
紀國金壺所藏丹書"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字,景公解為生活常識,晏子則闡發為治國要義。此中差異,正在於"器"與"道"之辨。景公所見者器也——魚之腥膻、馬之劣弱;晏子所明者道也——"毋盡民力"即【尚書】"民惟邦本"之義,"無置不肖"合【周易】"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之誡。尤為警策者,乃晏子"懸閭""注壺"之喻:【周禮】載"懸法象魏"之制,謂治國之道當昭示公眾;而紀國秘藏箴言於金壺,恰似【老子】"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之異化,終致"懷璧其罪"而亡。此章實開後世"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說之先聲。

二、昭公悔過章發微
魯昭公"秋蓬"之喻,雖自陳"輔拂無人"之狀,然晏子"愚者多悔"之評,直指其未能"見幾而作"(【周易】)。所謂"臨難鑄兵,噎而掘井",實本【太公兵法】"器械不精,以卒予敵"之說,而更進一境。晏子在此揭示三重治國要義:其一,"拂諫"當在未亂時,若待"秋風至"而後覺,則如【韓非子】所謂"木之折也必通蠹";其二,自賢者必失人,【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正為此輩畫像;其三,悔之晚矣的"無及"之嘆,恰與【尚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形成強烈反差。

三、兩章互鑒之要義
此二章對讀,可見晏子政治哲學之核心:紀國亡於藏道不用,昭公敗於拒諫飾非,皆違"慎始敬終"(【左傳】)之理。金壺之誡重在制度建構——"懸之閭"即【管子】"布憲於國"的法治精神;昭公之鑑強調人才選用——"無置不肖"暗合【墨子·尚賢】"官無常貴"思想。二者共同指向"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的預防性政治智慧。

要之,晏子通過這兩則諷諫,不僅為景公提供"見不賢而內自省"的鏡鑒,更構建起"制度—人才"雙向維度的治國模型。其"不亡何待""雖速無及"的斷語,至今仍作金石之聲,足為後世治國者戒。讀者若能於此領悟"防微杜漸"四字真諦,則庶幾得窺【晏子春秋】之壺奧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