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9|回复: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19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20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临难铸兵噎遽掘井虽速无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22 2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19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20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临难铸兵噎遽掘井虽速无及)题文诗:
景公游纪,国得金壶,发视之中,有丹书曰:
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之言,
食鱼无反,恶其鱢也;勿乘驽马,则恶其取,
道不远也.晏子曰否,食鱼无反,毋尽民力!
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有书,
纪何以亡?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也闻之,
君子有道,悬之于闾;纪有此言,注之乎壶,
不亡何待!鲁昭公昔,弃国走齐,齐公问曰:
君何年少,弃国之早?奚道至此?昭公对曰:
吾少时人,多爱我吾,体不能亲;多谏我者,
志不能用;故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人,
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
美其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公以其言,
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贤君?
对曰不然.愚者多悔,不肖自贤,溺不问坠,
迷不问路.溺后问坠,迷后问路,譬犹临难,
而遽铸兵,噎遽掘井,虽速无及.亡羊补牢.
《原文》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知苦言(1),食鱼无反,则恶其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
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19【译文】
【注释】

(1) 景公到纪国游玩,得到一个金壶,于是打开来看。里面有丹书,写着:“吃鱼不要翻过来,不要骑劣马。”景公说:“好啊!我知道这话的意思。吃鱼不要翻过来,是厌恶它的腥臊;不要骑劣马,是厌烦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吃鱼不要翻过来,是不要用尽百姓的力量!不要骑劣马,则是不要将不肖之人放在身边。”景公说:“纪国有这样的丹书,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亡国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君子有治国的策略,要高悬于里闾。纪国有丹书,却装在壶中,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
俞樾云:‘按“知”当作“如”,“苦”当作“若”,皆形似而误也。“善哉如若言”,犹云“善哉如若所言”。’◎黄以周云:‘“苦”字误,元刻作“若”,卢校同。’◎则虞案:绵眇阁本作‘苦’,杨本、凌本俱作‘若’。
《原文》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 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

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1),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20【译文】
    鲁昭公失位而逃亡到齐国,齐公问道:“您为何年纪轻轻却早早失去了国家?为何落到这样的地步?”昭公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爱戴我,我却礼待而不能信任他们;很多人向我进谏,而我独断专行不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内外都没有辅佐之人。辅佐的人一个也没有,谄谀之人却特别多。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景公被他的话所打动,将这些话告诉了晏子,并说:“如果让昭公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一个像古代贤君一样的明君吗?”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蠢的人好后悔,无能的人好说自己有才干,落水的人事先不问深浅,迷路的人事后才问路。这就像已经面临大难才急忙去打造兵器,噎住了才急忙去挖井,即使再快也来不及了。”
【注释】
(1)苏舆云:‘王氏杂志“好”作“是”。’◎王念孙云:‘案“则”本作“以”,“是以”二字,乃推言其所以无辅弼之故,今本作“是则”,亦后人以说苑改之。治要、类聚、御览并作“是以”(今本类聚脱“以”字,御览脱“是”字,唯治要不误)。’◎黄以周云:‘“好”字误,元刻作“是”。’◎则虞案:说苑‘拂’作‘闻’,‘辅’下有‘也’字,治要、御览引‘拂’作‘弼’,治要又无‘而’字。指海本‘好则’已改为‘是以’。
郭奉孝 发表于 2025-5-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十九、二十章解义

(一)金壶丹书章义疏
景公游纪得金壶丹书事,实为治国大道之隐喻。丹书"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字,表面似饮食出行之诫,实则暗藏为政玄机。景公解为"恶其鱢""恶其取道不远",此乃俗谛之见;晏子"毋尽民力""无置不肖于侧"之解,方显圣谛真义。二者诠释差异,恰如《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之辨。

纪国亡于藏道于壶,正合《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训。晏子谓"君子有道悬之闾",此"悬"字最堪玩味。《周礼》载"象魏悬法",郑玄注:"使万民观象,挟日而敛。"纪君将治国箴言秘藏金壶,恰似《论语》所讥"藏文仲居蔡"之智,岂非"民不可得而治"乎?管子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纪之亡,非亡于无道,实亡于不能明道也。

(二)昭公悔过章发微
鲁昭公"秋蓬"之喻,深得《诗经》"荏苒柔木,君子树之"之比兴精髓。然晏子"愚者多悔"四字判语,直指其病根。《周易·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昭公临亡方悟,已失"不远复"之义。其"内无拂而外无辅"之状,恰如《韩非子·孤愤》所状"主上卑而大臣重"之危局。

"临难铸兵,噎而掘井"二喻,实化用《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理。晏子此论,与《左传》"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孙子兵法》"无恃其不来"等训相通。所谓"虽速无及",正合《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诫。此章深明"防微杜渐"之要,与《金人铭》"焰焰不灭,炎炎若何"之警互为表里。

(三)两章会通大义
此二章皆言治国之"豫"道。《丹书章》言明道贵显,《昭公章》言行道贵早。《中庸》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纪之壶书、鲁之晚悟,皆失"豫"字真谛。晏子双讽景公,实欲其鉴往知来:一则当悬法明道使民共见,二则需未雨绸缪早绝祸萌。

《晏子春秋》载此二事,非独录史实,更为后世立"镜鉴"。《韩诗外传》云:"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读此二章,当思《尚书》"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之训,诚为政之要枢也。

(全文共798字)
天魔 发表于 2025-5-21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二章义疏

《晏子春秋》卷五所载"金壶丹书"与"昭公悔过"二事,虽分列十九章、二十章,然其义理实相贯通。前者言治国之道贵在施行,后者明用人之要当在未乱,二者皆寓"防微杜渐"之深意,试为析论如次。

一、金壶丹书章义疏
纪国金壶所藏丹书"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字,景公解为生活常识,晏子则阐发为治国要义。此中差异,正在于"器"与"道"之辨。景公所见者器也——鱼之腥膻、马之劣弱;晏子所明者道也——"毋尽民力"即《尚书》"民惟邦本"之义,"无置不肖"合《周易》"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之诫。尤为警策者,乃晏子"悬闾""注壶"之喻:《周礼》载"悬法象魏"之制,谓治国之道当昭示公众;而纪国秘藏箴言于金壶,恰似《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之异化,终致"怀璧其罪"而亡。此章实开后世"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说之先声。

二、昭公悔过章发微
鲁昭公"秋蓬"之喻,虽自陈"辅拂无人"之状,然晏子"愚者多悔"之评,直指其未能"见几而作"(《周易》)。所谓"临难铸兵,噎而掘井",实本《太公兵法》"器械不精,以卒予敌"之说,而更进一境。晏子在此揭示三重治国要义:其一,"拂谏"当在未乱时,若待"秋风至"而后觉,则如《韩非子》所谓"木之折也必通蠹";其二,自贤者必失人,《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正为此辈画像;其三,悔之晚矣的"无及"之叹,恰与《尚书·说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形成强烈反差。

三、两章互鉴之要义
此二章对读,可见晏子政治哲学之核心:纪国亡于藏道不用,昭公败于拒谏饰非,皆违"慎始敬终"(《左传》)之理。金壶之诫重在制度建构——"悬之闾"即《管子》"布宪于国"的法治精神;昭公之鉴强调人才选用——"无置不肖"暗合《墨子·尚贤》"官无常贵"思想。二者共同指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的预防性政治智慧。

要之,晏子通过这两则讽谏,不仅为景公提供"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镜鉴,更构建起"制度—人才"双向维度的治国模型。其"不亡何待""虽速无及"的断语,至今仍作金石之声,足为后世治国者戒。读者若能于此领悟"防微杜渐"四字真谛,则庶几得窥《晏子春秋》之壶奥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子時| 2025/5/28/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