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2|回覆: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4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公正不阿舉儉立孝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1 17: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4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公正不阿舉儉立孝悌)
題文詩:使晏子,為東阿宰,三年毀謗,於國.
景公不悅,召而免之.晏子謝曰:嬰知過矣,
請復治阿,三年而譽,必聞於國.景公不忍,
復使治阿,三年而譽,於國.景公悅,
召而賞之.景公問故,對曰昔者,嬰之治阿,
築蹊徑急,門閭之政,淫民惡之;舉儉孝悌,
罰偷窳而,惰民惡之;決獄不避,貴彊惡之;
左右所求,法則予之,非法則否,左右惡之;
貴人,體不過禮,貴人惡之.三邪毀,
乎外二讒,於內,三年而毀,聞乎君也.
今臣更之,不築蹊徑,緩門閭政,而淫民悅;
不舉儉孝,不罰偷窳,而惰民說;決獄阿貴,
而貴彊說;左右所求,言之皆,而左右悅;
事貴人體,節,而貴人悅.三邪譽,
乎外二讒,譽乎,三年而譽,聞於君也.
昔者嬰之,所當誅者,宜賞今所,以當賞者,
宜誅是故,不敢受賞.公知晏子,賢迺任以,
國政三年,而齊大興.晏子真情,公正斷獄,
不阿富貴,選賢任能,舉孝悌士,任儉廉人.

  【原文】
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第四景公使晏子為東阿宰,三年,毀聞於國。景公不說,召而免之。晏子謝曰:『 嬰知嬰之過矣,請復治阿,三年而譽必聞於國。』景公不忍,復使治阿,三年而譽聞於國。景公說,召而賞之。景公問其故,對曰:『昔者嬰之治阿也,築蹊徑1,急門閭之政,而淫民惡之;舉儉力孝弟,罰偷窳,而惰民惡之;決獄不避,貴彊惡之;左右所求,法則予,非法則否,而左右惡之;事貴人體不過禮,而貴人惡之。是以三邪毀乎外,二讒毀於內,三年而毀聞乎君也。今臣謹更之,不築蹊徑,而緩門閭之政,而淫民說;不舉儉力孝弟,不罰偷窳,而惰民說;決獄阿貴彊,而貴彊說;左右所求言諾,而左右說;事貴人體過禮,而貴人說。是以三邪譽乎外,二讒譽乎內,三年而譽聞於君也。昔者嬰之所以當誅者宜賞,今所以當賞者宜誅,是故不敢受。』景公知晏子賢,迺任以國政,三年而齊大興。4【譯文】
景公派晏子做東阿宰。三年後,毀謗之言傳遍國內。景公不高興,召見他並免去他的職務。晏子謝罪說:『我知道我錯了,請讓我再去治理阿地,三年後,稱譽之聲一定傳遍國內。』景公不忍免去晏子的職務,又讓他治理阿地。三年後,稱譽之聲傳遍國內。景公高興了,召來晏子並賞賜他,晏子推辭不接受。景公問他原因,晏子回答說:『以前我治理阿地,阻塞小路,嚴格門閭的管理,做壞事的人便恨我;選用節儉、勤力、孝順、友悌之人,懲罰苟且懈怠的人,不務正業的遊民就恨我;判決獄訟不迴避有權勢的人,有權勢的人就恨我;身邊的人有所請求,合法的就給予,不合法的就不給,身邊的人便恨我;事奉顯貴的人按照禮節而無過分之舉,顯貴的人便恨我。所以三種邪僻之人在外詆毀我,二種讒佞之人在內毀謗我,三年中毀謗之言傳到君王耳中。現在我有所改變,不阻塞小路,放寬對門閭的管理,做壞事的人便高興了;不選用儉力孝悌之人,不懲罰苟且懈怠之人,遊手好閒的人便高興了;判決獄訟阿私權貴,權貴之人便高興了;身邊的人的請求全部應允,身邊的人便高興了;事奉顯貴的人超越了禮所規定的標準,顯貴之人便高興了。所以三種邪僻之人在外稱譽,二種讒佞之人在內稱譽,三年中稱譽之聲傳到國君的耳中。以前我應當被懲罰之處是該獎賞的,現在我被獎賞之處卻是該懲罰的,所以我不敢接受獎賞。』景公知道晏子賢德,就將治國大任交給他。三年後,齊國國力大增。
【注釋】
(1)孫星衍云:「說文『徯』或從『足』作『蹊』,玉篇:『遐雞切,徑也。』」◎則虞案:管子八觀「郭周不可以外通,裏域不可以橫通。郭周外通,則奸遁逾越者作,裏域橫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此皆指蹊徑言也。周禮秋官野廬氏「禁野之橫行徑逾者」,註:「皆為防奸也。橫行妄由田中,徑逾,射邪趨疾,越堤渠也。」此言「築蹊徑」,當即指此,故下云「淫民惡之」。
濟世 發表於 2025-3-28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此章所載治阿之事,實為政道之鏡鑒。晏子初治東阿,力行"築蹊徑、急門閭、舉儉孝、罰偷窳、決獄不避貴強"諸政,雖招致三邪二讒之毀,然此正見其"奉法利民"之本心。後應景公之命更張政令,縱容淫民惰俗,阿附權貴,反得虛譽盈朝。此中曲直,恰如【韓非子·難一】所謂"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晏子以"昔當誅者宜賞,今當賞者宜誅"自陳,深諳"嚴家無格虜,慈母有敗子"之理。

其施政要義有三:一則"舉儉立孝悌",此乃管子"禮義廉恥"四維之具體而微;二則"決獄不避貴強",與【尚書】"無偏無黨,王道蕩蕩"遙相呼應;三則"事貴人不過禮",暗合孔子"政者正也"之旨。晏子以"所當誅者宜賞"諷喻景公,非獨自明心跡,實欲啟君悟"察吏在核實效,非聽虛聲"之理。

末章"三年而齊大興"之效,印證【孟子】"君正莫不正"之道。晏子之賢,不在術之巧拙,而在持守"正德利民"之本。後世讀此,當思【鹽鐵論】"治大者不可以煩"之誡,為政者若徒務譽而不求實,猶緣木求魚,終失其民。
萬伸 發表於 2025-4-16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治阿與為政之道考詮】
【晏子春秋】所載晏子二治東阿之事,實為古代政治哲學中"循名責實"與"矯枉守正"的典範案例。其事雖簡,然深蘊治國理政之要義,今試為析論如次。

一、初治阿而見謗:剛正之政的必然困境
晏子首治東阿三年,"毀聞於國"非為政之失,恰是其恪守"舉儉力孝弟,罰偷窳"之正道所致。其施政要端有四:
1. 嚴制度:"築蹊徑,急門閭之政"以整肅民風;
2. 明教化:推重孝悌勤儉而罰惰民;
3. 正刑獄:"決獄不避貴彊"彰顯司法公正;
4. 杜私請:"左右所求,法則予,非法則否"斷絕請託。
此四者皆合於【周禮】"以刑糾萬民"之制,然觸動了"淫民、惰民、貴彊、左右、貴人"五類既得利益者,形成"三邪毀乎外,二讒毀於內"的政治困局。此正如【韓非子·孤憤】所言"法術之士孤特而無所告愬",正道直行者往往見謗於當時。

二、再治阿而獲譽:權變之術的深層諷喻
晏子次治東阿時,反其道而行:"不築蹊徑""決獄阿貴彊""事貴人體過禮",表面看是"與俗同好惡",實為以反諷手法揭示政治生態之弊。其刻意縱容"三邪二讒"而獲譽,恰印證【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誡。這種"當誅者宜賞,當賞者宜誅"的悖論,深刻揭露了"曲阿取容"的為政危害。

三、景公任以國政:明君賢臣的治世範式
景公最終"任以國政"的決策,體現三重政治智慧:
1. 察實:透過毀譽表象認知晏子"賢"的本質;
2. 容直:接納"逆耳之言"的治國諍臣;
3. 授權:以"三年而齊大興"驗證【論語】"舉直錯諸枉"之理。
此中可見"君明臣直"的良性互動,恰合【荀子·君道】"主道知人,臣道知事"的理想政治模型。

結語
晏子治阿之事,非徒為歷史掌故,實為永恆的政治鏡鑒。其揭示的"正法治國則謗興,曲道取容則譽至"現象,至今猶具警示意義。而最終"齊大興"的結局,更印證【尚書】"股肱惟人,良臣惟聖"的千古至理——唯有君能辨忠佞、臣敢行正道,方成治世之基。學者讀此篇,當於晏子之"不敢受賞"處,見其守道不移之真精神。
張岑 發表於 2025-4-23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五內篇雜(上)第四章所載"晏子再治阿"一事,實為古代政治哲學中"為政以德"的經典範例。此章通過晏子兩治東阿的對比,深刻揭示了治國理政的核心要義。

初治東阿時,晏子"公正不阿",嚴懲豪強、禁絕賄賂,反遭誹謗。此中深意,恰如【論語】所言"眾惡之,必察焉"。景公聞謗而黜晏子,晏子則從容請命再治,此間展現的不僅是政治智慧,更是"反求諸己"的修身功夫。三年後譽滿朝野,實因晏子把握了為政之要:其一,"舉儉以勸善",以制度引導民風;其二,"立孝悌以養民",以教化培育根本。這種"德化為先"的治理模式,與【尚書】"德惟善政"之訓一脈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晏子二次治阿時"不事權貴而親百姓"的施政方略,暗合【孟子】"民為貴"的思想。其治績轉變的關鍵,在於把握了"政者正也"的精髓——不以世俗毀譽為轉移,但以民生根本為依歸。這種"獨立不遷"的政治品格,正是【周易】"獨立不懼"精神的具體實踐。

景公最終"任以國政"的抉擇,體現了明君對"逆耳忠言"的接納。此事完整呈現了"君明臣直"的理想政治生態:為臣者當如晏子,持守"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操守;為君者當如景公,具備"不以一眚掩大德"的胸襟。這種雙向的政治倫理,恰是【大學】"絜矩之道"的最佳註腳。

此章對當代治理者的啟示尤為深刻:真正的政績不在於表面聲譽,而在於是否堅守"民本"初心。晏子"毀譽不驚"的定力與"更化善治"的智慧,依然值得現代公共管理者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