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0|回復: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4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公正不阿举俭立孝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21 17: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诗解4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公正不阿举俭立孝悌)
题文诗: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谤,于国.
景公不悦,召而免之.晏子谢曰:婴知过矣,
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
复使治阿,三年而誉,于国.景公悦,
召而赏之.景公问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
筑蹊径急,门闾之政,婬民恶之;举俭孝悌,
罚偷窳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彊恶之;
左右所求,法则予之,非法则否,左右恶之;
贵人,体不过礼,贵人恶之.三邪毁,
乎外二谗,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
今臣更之,不筑蹊径,缓门闾政,而婬民悦;
不举俭孝,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
而贵彊说;左右所求,言之皆,而左右悦;
事贵人体,节,而贵人悦.三邪誉,
乎外二谗,誉乎,三年而誉,闻于君也.
昔者婴之,所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
宜诛是故,不敢受赏.公知晏子,贤迺任以,
国政三年,而齐大兴.晏子真情,公正断狱,
不阿富贵,选贤任能,举孝悌士,任俭廉人.

  【原文】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 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景公问其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1,急门闾之政,而婬民恶之;举俭力孝弟,罚偷窳,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彊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婬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彊,而贵彊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是以三邪誉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景公知晏子贤,迺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4【译文】
景公派晏子做东阿宰。三年后,毁谤之言传遍国内。景公不高兴,召见他并免去他的职务。晏子谢罪说:『我知道我错了,请让我再去治理阿地,三年后,称誉之声一定传遍国内。』景公不忍免去晏子的职务,又让他治理阿地。三年后,称誉之声传遍国内。景公高兴了,召来晏子并赏赐他,晏子推辞不接受。景公问他原因,晏子回答说:『以前我治理阿地,阻塞小路,严格门闾的管理,做坏事的人便恨我;选用节俭、勤力、孝顺、友悌之人,惩罚苟且懈怠的人,不务正业的游民就恨我;判决狱讼不回避有权势的人,有权势的人就恨我;身边的人有所请求,合法的就给予,不合法的就不给,身边的人便恨我;事奉显贵的人按照礼节而无过分之举,显贵的人便恨我。所以三种邪僻之人在外诋毁我,二种谗佞之人在内毁谤我,三年中毁谤之言传到君王耳中。现在我有所改变,不阻塞小路,放宽对门闾的管理,做坏事的人便高兴了;不选用俭力孝悌之人,不惩罚苟且懈怠之人,游手好闲的人便高兴了;判决狱讼阿私权贵,权贵之人便高兴了;身边的人的请求全部应允,身边的人便高兴了;事奉显贵的人超越了礼所规定的标准,显贵之人便高兴了。所以三种邪僻之人在外称誉,二种谗佞之人在内称誉,三年中称誉之声传到国君的耳中。以前我应当被惩罚之处是该奖赏的,现在我被奖赏之处却是该惩罚的,所以我不敢接受奖赏。』景公知道晏子贤德,就将治国大任交给他。三年后,齐国国力大增。
【注释】
(1)孫星衍云:「說文『徯』或從『足』作『蹊』,玉篇:『遐雞切,徑也。』」◎則虞案:管子八觀「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郭周外通,則姦遁踰越者作,里域橫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此皆指蹊徑言也。周禮秋官野廬氏「禁野之橫行徑踰者」,注:「皆為防姦也。橫行妄由田中,徑踰,射邪趨疾,越隄渠也。」此言「築蹊徑」,當即指此,故下云「淫民惡之」。
济世 發表於 2025-3-28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此章所载治阿之事,实为政道之镜鉴。晏子初治东阿,力行"筑蹊径、急门闾、举俭孝、罚偷窳、决狱不避贵强"诸政,虽招致三邪二谗之毁,然此正见其"奉法利民"之本心。后应景公之命更张政令,纵容淫民惰俗,阿附权贵,反得虚誉盈朝。此中曲直,恰如《韩非子·难一》所谓"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晏子以"昔当诛者宜赏,今当赏者宜诛"自陈,深谙"严家无格虏,慈母有败子"之理。

其施政要义有三:一则"举俭立孝悌",此乃管子"礼义廉耻"四维之具体而微;二则"决狱不避贵强",与《尚书》"无偏无党,王道荡荡"遥相呼应;三则"事贵人不过礼",暗合孔子"政者正也"之旨。晏子以"所当诛者宜赏"讽喻景公,非独自明心迹,实欲启君悟"察吏在核实效,非听虚声"之理。

末章"三年而齐大兴"之效,印证《孟子》"君正莫不正"之道。晏子之贤,不在术之巧拙,而在持守"正德利民"之本。后世读此,当思《盐铁论》"治大者不可以烦"之诫,为政者若徒务誉而不求实,犹缘木求鱼,终失其民。
万伸 發表於 2025-4-16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治阿与为政之道考诠》
《晏子春秋》所载晏子二治东阿之事,实为古代政治哲学中"循名责实"与"矫枉守正"的典范案例。其事虽简,然深蕴治国理政之要义,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初治阿而见谤:刚正之政的必然困境
晏子首治东阿三年,"毁闻于国"非为政之失,恰是其恪守"举俭力孝弟,罚偷窳"之正道所致。其施政要端有四:
1. 严制度:"筑蹊径,急门闾之政"以整肃民风;
2. 明教化:推重孝悌勤俭而罚惰民;
3. 正刑狱:"决狱不避贵彊"彰显司法公正;
4. 杜私请:"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断绝请托。
此四者皆合于《周礼》"以刑纠万民"之制,然触动了"婬民、惰民、贵彊、左右、贵人"五类既得利益者,形成"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的政治困局。此正如《韩非子·孤愤》所言"法术之士孤特而无所告愬",正道直行者往往见谤于当时。

二、再治阿而获誉:权变之术的深层讽喻
晏子次治东阿时,反其道而行:"不筑蹊径""决狱阿贵彊""事贵人体过礼",表面看是"与俗同好恶",实为以反讽手法揭示政治生态之弊。其刻意纵容"三邪二谗"而获誉,恰印证《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诫。这种"当诛者宜赏,当赏者宜诛"的悖论,深刻揭露了"曲阿取容"的为政危害。

三、景公任以国政:明君贤臣的治世范式
景公最终"任以国政"的决策,体现三重政治智慧:
1. 察实:透过毁誉表象认知晏子"贤"的本质;
2. 容直:接纳"逆耳之言"的治国诤臣;
3. 授权:以"三年而齐大兴"验证《论语》"举直错诸枉"之理。
此中可见"君明臣直"的良性互动,恰合《荀子·君道》"主道知人,臣道知事"的理想政治模型。

结语
晏子治阿之事,非徒为历史掌故,实为永恒的政治镜鉴。其揭示的"正法治国则谤兴,曲道取容则誉至"现象,至今犹具警示意义。而最终"齐大兴"的结局,更印证《尚书》"股肱惟人,良臣惟圣"的千古至理——唯有君能辨忠佞、臣敢行正道,方成治世之基。学者读此篇,当于晏子之"不敢受赏"处,见其守道不移之真精神。
张岑 發表於 2025-4-23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第四章所载"晏子再治阿"一事,实为古代政治哲学中"为政以德"的经典范例。此章通过晏子两治东阿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

初治东阿时,晏子"公正不阿",严惩豪强、禁绝贿赂,反遭诽谤。此中深意,恰如《论语》所言"众恶之,必察焉"。景公闻谤而黜晏子,晏子则从容请命再治,此间展现的不仅是政治智慧,更是"反求诸己"的修身功夫。三年后誉满朝野,实因晏子把握了为政之要:其一,"举俭以劝善",以制度引导民风;其二,"立孝悌以养民",以教化培育根本。这种"德化为先"的治理模式,与《尚书》"德惟善政"之训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晏子二次治阿时"不事权贵而亲百姓"的施政方略,暗合《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其治绩转变的关键,在于把握了"政者正也"的精髓——不以世俗毁誉为转移,但以民生根本为依归。这种"独立不迁"的政治品格,正是《周易》"独立不惧"精神的具体实践。

景公最终"任以国政"的抉择,体现了明君对"逆耳忠言"的接纳。此事完整呈现了"君明臣直"的理想政治生态:为臣者当如晏子,持守"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操守;为君者当如景公,具备"不以一眚掩大德"的胸襟。这种双向的政治伦理,恰是《大学》"絜矩之道"的最佳注脚。

此章对当代治理者的启示尤为深刻:真正的政绩不在于表面声誉,而在于是否坚守"民本"初心。晏子"毁誉不惊"的定力与"更化善治"的智慧,依然值得现代公共管理者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