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1|回覆: 0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2.13 言論自由是個什麼梗?言論自由是一項權利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爲政】第十三章: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子貢問君子的言論與行踐,孔子說,『先去行踐事物,並融通事物的道義、義理,其後,建立於行踐事物的基礎上,所創新的言論認知,才能依從事物的事實發表出來。』
論語新解·爲政篇】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
論語譯註·爲政篇】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本章的『言』『行』理解爲言論與行踐,而不止是平常的『說話』『行動』,是因爲本章主旨是繼續論述君子要以德行教化人民(爲政以德)。而德行,在前幾章中已經論述過,是指融通了事物道義,達到和諧狀態的行踐。先王制定禮法,立言立德以教化人民,就是自己先去行踐,再總結德行,以立言的方式立於世上,給人民去遵行。
二、至於平常的『說話』『行動』,是沒有先後之分的。【論語·里仁】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禮·緇衣】說:『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就是說,君子不會先說後做,也不會先做後說,而是少說多做,因爲都有無法相互圓通的時候。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君子要立言立德以教化他人,必須先行踐,並通達事物的道義,再總結成言論學說。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不能輕易地立言,避免錯誤的言論認知,誤己誤人。
二、要立德,必須先行踐,並通達事物的道義,使行踐的過程達到和諧的狀態(表現爲禮節)。

詞語注釋
言,立言,言論。
行,行踐,實踐,爲人處事的概言。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6-29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行後言"與言論自由的本質辯證】

(一)經義發微
【爲政】篇此章當與【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互參。鄭玄注"先行其言"云:"踐其跡而後言之",此"跡"非指形跡,實爲【周易·繫辭】"制器尚象"之實踐智慧。朱子【集注】謂:"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揭示儒家知行觀之精義——真知必源於實踐,誠如【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訓。

(二)言論自由辨義
今人所謂"言論自由",當置於三重維度審視:
1. 權利維度:此乃現代法權概念,源於契約精神,與儒家"名正言順"的言論倫理本質不同。孔子"必也正名乎"(【子路】),強調言論須契於禮義。
2. 實踐維度:【中庸】"力行近仁"說明,未經實踐檢驗的言論,猶如"畫餅充飢"。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可解此章深意。
3. 教化維度:君子立言如【春秋】筆法,皆本於"興觀群怨"的實踐體認。程頤言:"君子之言,必有所載之道",此道即源於"格物致知"的實踐過程。

(三)現代啟示
1. 言論的實踐檢驗性:網絡時代"後真相"現象,恰證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之預見。言論自由當以【大學】"誠其意"爲根基。
2. 德性優先原則:張載【正蒙】云:"言有教,動有法",自由言論須符合"修己以安人"的實踐理性。
3. 知行合一方法論:王夫之【尚書引義】提出"行可兼知",啟示我們當以實踐爲言論之圭臬。

結語:本章揭示的"實踐先驗性",恰是診治當代言論浮躁的良方。真正的言論自由,當如【周易】"修辭立其誠",建基於"仰觀俯察"的實踐智慧之上。此乃儒家爲政思想對現代文明的重要啟示。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27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先行後言"章與言論自由的德性根基

【爲政】篇"子貢問君子"章所揭示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爲政智慧,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中關於言論本質的深刻論述。今人討論"言論自由"這一現代權利概念時,往往陷入權利與義務的二元對立,而忽略言論本身應有的德性根基。孔子此章正可爲此提供反思維度。

一、德性實踐先於言論表達
鄭玄注"先行"謂"先成其德",朱熹【集注】稱"踐其實而後言之",皆指明君子立言必本於躬行實踐。這種"行-言"次第關係,與【周易·繫辭】"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相通,構成儒家"體用一源"的認知模式。現代語境中的"言論自由"若脫離實踐驗證,則易淪爲空洞的權利主張。孔子強調的正是:言論的正當性不源於主體權利,而來自與客觀事理的契合程度。

二、政教言論的特殊性
皇侃【論語義疏】指出此章承續"爲政以德"主題,說明政治言論不同於日常交際。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教體系中,統治者的言論具有建構社會秩序的功能。故【禮記·緇衣】云"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強調政令言論必須經過"行而世爲天下法"的實踐檢驗。這對現代公共言論的啟示在於:涉及公共治理的言論,當以責任意識爲前提。

三、知行合一的認知方法論
程頤解此章云:"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儒家"知行觀"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方法論。子貢長於言語(【先進】載其"言語"科),孔子特告以實踐優先,正爲糾正偏重言辯的傾向。當代社會將"言論自由"絕對化的傾向,恰如子貢之失,忽略言論質量與認知深度的關聯。

四、對現代言論觀的調適
孔子並非否定言論價值,而是確立"行-言-從"的生成邏輯。【說文】釋"言"爲"直言曰言",段玉裁註:"發於口而形於聲者。"但儒家更重視"有德之言"(【憲問】)。這提示我們:健康的言論自由,需要建立在對客觀事理的充分認知與實踐驗證基礎上,而非單純強調表達權利。

結語:
回到"言論自由"之問,孔子思想給予的啟示是:真正的言論自由,當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的德性自由。在權利話語盛行的今天,我們更需重溫"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的古訓,使自由言論成爲真理探索的載體,而非主觀意志的宣洩。此即儒家"正名"思想在現代語境中的新開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