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9|回復: 0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13 言论自由是个什么梗?言论自由是一项权利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十三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子贡问君子的言论与行践,孔子说,『先去行践事物,并融通事物的道义、义理,其後,建立于行践事物的基础上,所创新的言论认知,才能依從事物的事实发表出来。』
论语新解·为政篇】子贡问如何纔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纔照他做的说。』
论语译注·为政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本章的『言』『行』理解为言论与行践,而不止是平常的『说话』『行动』,是因为本章主旨是继续论述君子要以德行教化人民(为政以德)。而德行,在前几章中已经论述过,是指融通了事物道义,达到和谐状态的行践。先王制定礼法,立言立德以教化人民,就是自己先去行践,再总结德行,以立言的方式立于世上,给人民去遵行。
二、至于平常的『说话』『行动』,是没有先後之分的。【论语·里仁】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礼·缁衣】说:『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就是说,君子不会先说后做,也不会先做后说,而是少说多做,因为都有无法相互圆通的时候。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君子要立言立德以教化他人,必须先行践,并通达事物的道义,再总结成言论学说。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不能轻易地立言,避免错误的言论认知,误己误人。
二、要立德,必须先行践,并通达事物的道义,使行践的过程达到和谐的状态(表现为礼节)。

词语注释
言,立言,言论。
行,行践,实践,为人处事的概言。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梦林轩 發表於 2025-6-29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先行后言"与言论自由的本质辩证》

(一)经义发微
《为政》篇此章当与《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互参。郑玄注"先行其言"云:"践其迹而后言之",此"迹"非指形迹,实为《周易·系辞》"制器尚象"之实践智慧。朱子《集注》谓:"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揭示儒家知行观之精义——真知必源于实践,诚如《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训。

(二)言论自由辨义
今人所谓"言论自由",当置于三重维度审视:
1. 权利维度:此乃现代法权概念,源于契约精神,与儒家"名正言顺"的言论伦理本质不同。孔子"必也正名乎"(《子路》),强调言论须契于礼义。
2. 实践维度:《中庸》"力行近仁"说明,未经实践检验的言论,犹如"画饼充饥"。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可解此章深意。
3. 教化维度:君子立言如《春秋》笔法,皆本于"兴观群怨"的实践体认。程颐言:"君子之言,必有所载之道",此道即源于"格物致知"的实践过程。

(三)现代启示
1. 言论的实践检验性:网络时代"后真相"现象,恰证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之预见。言论自由当以《大学》"诚其意"为根基。
2. 德性优先原则:张载《正蒙》云:"言有教,动有法",自由言论须符合"修己以安人"的实践理性。
3. 知行合一方法论:王夫之《尚书引义》提出"行可兼知",启示我们当以实践为言论之圭臬。

结语:本章揭示的"实践先验性",恰是诊治当代言论浮躁的良方。真正的言论自由,当如《周易》"修辞立其诚",建基于"仰观俯察"的实践智慧之上。此乃儒家为政思想对现代文明的重要启示。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27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先行后言"章与言论自由的德性根基

《为政》篇"子贡问君子"章所揭示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为政智慧,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中关于言论本质的深刻论述。今人讨论"言论自由"这一现代权利概念时,往往陷入权利与义务的二元对立,而忽略言论本身应有的德性根基。孔子此章正可为此提供反思维度。

一、德性实践先于言论表达
郑玄注"先行"谓"先成其德",朱熹《集注》称"践其实而后言之",皆指明君子立言必本于躬行实践。这种"行-言"次第关系,与《周易·系辞》"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相通,构成儒家"体用一源"的认知模式。现代语境中的"言论自由"若脱离实践验证,则易沦为空洞的权利主张。孔子强调的正是:言论的正当性不源于主体权利,而来自与客观事理的契合程度。

二、政教言论的特殊性
皇侃《论语义疏》指出此章承续"为政以德"主题,说明政治言论不同于日常交际。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教体系中,统治者的言论具有建构社会秩序的功能。故《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强调政令言论必须经过"行而世为天下法"的实践检验。这对现代公共言论的启示在于:涉及公共治理的言论,当以责任意识为前提。

三、知行合一的认知方法论
程颐解此章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儒家"知行观"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法论。子贡长于言语(《先进》载其"言语"科),孔子特告以实践优先,正为纠正偏重言辩的倾向。当代社会将"言论自由"绝对化的倾向,恰如子贡之失,忽略言论质量与认知深度的关联。

四、对现代言论观的调适
孔子并非否定言论价值,而是确立"行-言-从"的生成逻辑。《说文》释"言"为"直言曰言",段玉裁注:"发于口而形于声者。"但儒家更重视"有德之言"(《宪问》)。这提示我们:健康的言论自由,需要建立在对客观事理的充分认知与实践验证基础上,而非单纯强调表达权利。

结语:
回到"言论自由"之问,孔子思想给予的启示是:真正的言论自由,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的德性自由。在权利话语盛行的今天,我们更需重温"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的古训,使自由言论成为真理探索的载体,而非主观意志的宣泄。此即儒家"正名"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新开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