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0|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11 現在的人好爲人師,這是半桶水的表現,學完本章,你就可以懟他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爲政】第十一章: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重新溫習、實踐舊的知識,能因此得到新的知識,那麼,可以成爲引導他人學文並實踐的師者了。』
論語新解·爲政篇】先生說:『能從溫習舊知中開悟出新知,乃可作爲人師了。』
論語譯註·爲政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溫,是給水重新加溫,要給知識重新加溫,就必須通過實踐。一個人能通過實踐,對舊知識加以拓展延伸,得到新的知識,說明這個人對於事物,是通曉其道義、義理的。這樣才能在對事物行踐的過程中,根據事物的義理,獲得新的知識,比如由家庭孝悌,推及君臣忠義。
二、所謂的『師』,就是能夠引導他人學文與實踐相結合,並解決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的人,唐朝韓愈就曾說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很多人好爲人師,卻是直接指責別人的『錯誤』,既沒有傳授解決之道,也沒有辨析他人在學文與實踐中出現了什麼義理錯誤,只是揪著他們自認爲的『錯誤』口誅筆伐,他們自己都未必通過實踐辨證過經文,以及事物的義理。
三、通透事物道義的實踐,是符合禮義的德行,本章所講,仍是以德行化人。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一個人只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於事物的義理、道義,不斷產生新的認知,這樣的人才有能力引導他人學文並實踐。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學文一定要和實踐相結合,並以實踐爲准,這樣才能在日常實踐中『知新』。
然後,不能好爲人師,凡事先做好自己,就算自己不主動去引導他人,他人也會自動向我學習的。

詞語注釋
溫故而知,新,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19.5,也通。

來自學社: 經學經世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偷月 發表於 2025-3-28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第十一章釋讀

孔子"溫故而知新"之教,實爲爲師者立一根本準則。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學問之本在踐履
"溫"字從水從昷,非徒溫習書本,實指以實踐之火重煨舊學。如朱子所言:"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必於躬行處體認,方能由孝悌之倫推及忠義之道。今人好以口舌爭勝,恰似器未盈而先溢,此【孟子】所謂"人之患在好爲人師"者。

二、師道之要在通變
鄭玄注"溫故"謂"尋繹故者",更須"知新者"。爲師者當如良醫,既明病理(故),復能處方(新)。陽明先生教人"在事上磨鍊",正是此理。今之"好爲人師"者,多執一隅之說,不察義理之變,如盲者導盲,徒增惑亂。

三、新知之得在融貫
程頤言:"溫故而知新,足以盡師道。"所謂新知,非標新立異,乃是由本及末、由體達用之自然發用。如孔子由"繪事後素"悟禮樂關係,此即"下學而上達"之真工夫。今人割裂知行,以記誦爲足,焉能爲人師表?

【禮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學者當以孔子此言爲鏡,先求自得於實踐,而後可語師道。否則,雖終日訓人,終是"半畝方塘一鑒開",未見天光雲影共徘徊之境界。
真衣 發表於 2025-4-26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爲師之道與溫故知新義疏】

【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章,實爲千古師道之樞機。今見諸君討論深切,然猶有未盡之義,試爲申說。

一、溫故知新之三重境界
考"溫"字本義,【說文】云:"溫,仁也。"段玉裁註:"引申爲溫暖之義。"是知溫故非簡單重複,實乃以仁心體察。朱子【集注】謂:"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此中當有三重進境:
其一,考據層面,如鄭玄"溫讀如燖溫之溫",謂反覆熟習;
其二,義理層面,程頤言"思繹故者,又知新者",強調推陳出新;
其三,實踐層面,王陽明謂"在事上磨鍊",正是知行合一之要義。

二、師道本真與末流之辨
韓昌黎【師說】"傳道授業解惑"六字,實本於此章。然今之"好爲人師者",恰犯三病:
一曰"執一廢百",如焦循批評漢儒"守其一說,不能相通";
二曰"言不顧行",顧炎武【日知錄】斥"今之學者,偶有所得,即欲施教";
三曰"以知爲足",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云"重行不先重知",正可針砭時弊。

三、實踐工夫與新知生成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最得本章精義。試觀:
孝悌之倫,由事親而悟忠君;
耕讀之事,由力田而通經義。
此即"下學而上達"之實功。今人慾爲師者,當如顏元【存學編】所倡:"寧爲一端一節之實,無爲全體大用之虛。"

四、當代啟示三端
1. 爲學當如錢穆所言"以通馭專",溫故時須具整體視野
2. 爲師宜效法馬一浮"默而識之"的態度,慎言其餘
3. 實踐須循熊十力"體用不二"之教,即用顯體

結語:
【禮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正可作本章註腳。真師者,當如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在困知勉行中證得新境。今人若欲免"半桶水"之譏,惟在"尊德性而道問學"而已。

(全文798字,謹守字數之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