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9|回复: 1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11 现在的人好为人师,这是半桶水的表现,学完本章,你就可以怼他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2-11-2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为政》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重新温习、实践旧的知识,能因此得到新的知识,那么,可以成为引导他人学文并实践的师者了。”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温,是给水重新加温,要给知识重新加温,就必须通过实践。一个人能通过实践,对旧知识加以拓展延伸,得到新的知识,说明这个人对于事物,是通晓其道义、义理的。这样才能在对事物行践的过程中,根据事物的义理,获得新的知识,比如由家庭孝悌,推及君臣忠义。
二、所谓的“师”,就是能够引导他人学文与实践相结合,并解决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的人,唐朝韩愈就曾说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很多人好为人师,却是直接指责别人的“错误”,既没有传授解决之道,也没有辨析他人在学文与实践中出现了什么义理错误,只是揪着他们自认为的“错误”口诛笔伐,他们自己都未必通过实践辨证过经文,以及事物的义理。
三、通透事物道义的实践,是符合礼义的德行,本章所讲,仍是以德行化人。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一个人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义理、道义,不断产生新的认知,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引导他人学文并实践。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学文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并以实践为准,这样才能在日常实践中“知新”。
然后,不能好为人师,凡事先做好自己,就算自己不主动去引导他人,他人也会自动向我学习的。

词语注释
温故而知,新,皇侃《义疏》说,“温故”就是“月无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19.5,也通。

来自学社: 经学经世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偷月 发表于 2025-3-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第十一章释读

孔子"温故而知新"之教,实为为师者立一根本准则。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学问之本在践履
"温"字从水从昷,非徒温习书本,实指以实践之火重煨旧学。如朱子所言:"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必于躬行处体认,方能由孝悌之伦推及忠义之道。今人好以口舌争胜,恰似器未盈而先溢,此《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者。

二、师道之要在通变
郑玄注"温故"谓"寻绎故者",更须"知新者"。为师者当如良医,既明病理(故),复能处方(新)。阳明先生教人"在事上磨炼",正是此理。今之"好为人师"者,多执一隅之说,不察义理之变,如盲者导盲,徒增惑乱。

三、新知之得在融贯
程颐言:"温故而知新,足以尽师道。"所谓新知,非标新立异,乃是由本及末、由体达用之自然发用。如孔子由"绘事后素"悟礼乐关系,此即"下学而上达"之真工夫。今人割裂知行,以记诵为足,焉能为人师表?

《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者当以孔子此言为镜,先求自得于实践,而后可语师道。否则,虽终日训人,终是"半亩方塘一鉴开",未见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境界。
+
真衣 发表于 2025-4-2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为师之道与温故知新义疏》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章,实为千古师道之枢机。今见诸君讨论深切,然犹有未尽之义,试为申说。

一、温故知新之三重境界
考"温"字本义,《说文》云:"温,仁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温暖之义。"是知温故非简单重复,实乃以仁心体察。朱子《集注》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此中当有三重进境:
其一,考据层面,如郑玄"温读如𬊈温之温",谓反复熟习;
其二,义理层面,程颐言"思绎故者,又知新者",强调推陈出新;
其三,实践层面,王阳明谓"在事上磨炼",正是知行合一之要义。

二、师道本真与末流之辨
韩昌黎《师说》"传道授业解惑"六字,实本于此章。然今之"好为人师者",恰犯三病:
一曰"执一废百",如焦循批评汉儒"守其一说,不能相通";
二曰"言不顾行",顾炎武《日知录》斥"今之学者,偶有所得,即欲施教";
三曰"以知为足",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云"重行不先重知",正可针砭时弊。

三、实践工夫与新知生成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最得本章精义。试观:
孝悌之伦,由事亲而悟忠君;
耕读之事,由力田而通经义。
此即"下学而上达"之实功。今人欲为师者,当如颜元《存学编》所倡:"宁为一端一节之实,无为全体大用之虚。"

四、当代启示三端
1. 为学当如钱穆所言"以通驭专",温故时须具整体视野
2. 为师宜效法马一浮"默而识之"的态度,慎言其余
3. 实践须循熊十力"体用不二"之教,即用显体

结语:
《礼记·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正可作本章注脚。真师者,当如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在困知勉行中证得新境。今人若欲免"半桶水"之讥,惟在"尊德性而道问学"而已。

(全文798字,谨守字数之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