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60|回覆: 0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2.10 君子的識人術:透過行為識別人的稟性及其內心欲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8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第十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看他的行為用意,了解他的行為原由,考察他的內心所安,這樣他的稟性就曝光了,還有哪裏需要搜查的呢?還有哪裏需要搜查的呢?』
論語新解·為政篇】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論語譯註·為政篇】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人的稟性是人的行為所由;或者說,人的稟性,形成習性,而習性就是行為習慣,行為習慣則影響着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特徵。
二、君子修身養性,其稟性形成的行為習慣,叫德行,然後君子經過長期修養,內心與稟性是如一的,所以君子的內心,表現出來就是德行。
三、小人並不修身養性,因此稟性有善有惡,而且與內心也無法如一,所以小人的內心並不能直接表現出來。
四、本章主旨,是觀察人的內心,以及是否與稟性如一。
五、君子的行為都是德行伊尹流放太甲大德似惡,如,如果他的稟性原由行為,與內心一致,可以確定這個人就是君子。
六、小人的行為也可以表現得像是德行,只要他用良善的稟性去處事就可以了,因為他內心是可以主導稟性的,但他內心,必定是惡的,而且與稟性並不如一。我們只要察覺他的內心所安,就能知道他的真實動機,也知道這個人的性質了。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觀察一個人,要辨析清楚他的行為用意,行為原由,和內心所安,這是看清看透一個人的根本方法。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觀察一個人,不能只看他表面在做什麼,以及他表面的用意,要透過他的行為,觀察他的稟性,挖掘他的內心主觀目的。
其次,所謂修身養性,不止是通過行踐磨鍊稟性,形成德行,更重要的是通過稟性抑制內心欲望和主觀意識。
最後,面對一些突發,或重大的事件,要學會沉靜,觀察對方的內心和稟性。

詞語注釋
所以,『以』字可以當『用』講,也可以當『與』講,如果解釋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複,因此我把它解釋為『與』。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誰以易之』的『以』同義,有人說『以猶為也』,『視其所以』即大戴禮文王官人篇的『考其所為』,也通。
所由,『由』,『由此行』的意思,學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由徑』,泰伯篇第八的『民可使由之』的『由』都如此解。『所由』是指所從由的道路,因此我用方式方法來譯述。
所安,『安』就是【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對宰予說的『女安,則為之』的『安』,一個人未嘗不錯做一兩件壞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為好人,因之譯文多說了幾句。
人焉廋哉,焉,何處;廋,音搜sōu,隱藏,藏匿。這句話機械地翻譯,便是:『這個人到哪裏去隱藏呢?』史記魏世家述說李克的觀人方法是『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雖較具體,卻無此深刻。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董所 發表於 2025-7-14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十章君子觀人三昧發微

【論語·為政】第十章所載孔子觀人之道,實為儒家心性學說之精要。今試從經學詮釋與義理分析兩個維度,對此章作深入闡發。

一、經學詮釋維度
"視其所以"之"以"字,當從鄭玄注"用也"之說。皇侃【論語義疏】云:"觀其用何心以行之",此解最得經義。朱子【論語集注】引申為"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乃宋儒道德判斷之強化。至"觀其所由",漢儒側重行為途徑之正當性,宋儒則強調動機之純粹性,此乃漢宋學術分野之體現。

二、義理分析維度
此章實含三層觀人法要:
1. 行為動機層(所以):【禮記·大學】云"誠於中,形於外",觀人當先察其行事之初心。如管仲相齊,雖存召忽之怨,然其"所以"在安天下,故孔子許其仁。

2. 實踐路徑層(所由):【孟子·離婁】謂"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伊尹放太甲,看似僭越,然其所由在存商祀,故不失為聖賢之行。

3. 心性安頓層(所安):此乃觀人之終極標準。【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顏回簞瓢陋巷而不改其樂,正是心性安頓之典範。

三、現代啟示
今人觀人,常惑於表象:
1. 當辨行為與本質之關係。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行合一",然今人多"知而不行",故須觀其是否"即知即行"。

2. 當察恆定與權變之統一。君子"時中",如孔子於管仲、子產之評價,皆能超越表象而見本質。

3. 當重心性之真實安頓。程頤言"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收之",此正"所安"之真義。

結語:
此章觀人之法,實為心性修養之鏡鑒。張載【正蒙】云"心統性情",君子小人之辨,正在此"統"字功夫。今人若能以此三昧觀人察己,則近於"知人則哲"之域矣。

(全文共798字)
梁姑 發表於 2025-7-23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視其所以"章辨微與當代啟示

【論語·為政】第十章所載孔子識人之道,實為儒家心性論在實踐層面的精妙運用。本章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三重遞進之法,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考察體系。今試析其要義:

一、行為觀察的三重維度
1. "視其所以"乃觀其顯性動機。鄭玄注"以"為"用",指人行事之直接目的。如子路"聞斯行諸"之果斷,顯其急公好義之性。
2. "觀其所由"是察其行為軌跡。朱子釋"由"為"從",即考察其達成目的之手段。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正見其修養工夫之純熟。
3. "察其所安"最為精微,指觀其心靈歸宿。程頤謂此當"觀其氣象",如閔子騫"言必有中"之從容,可見其心性之安頓。

二、心性統一的驗證標準
儒家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大學】),正與此章相發明。君子之德如"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子張】),因其心性修養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之境。而小人"色取仁而行違"(【顏淵】),恰是心行相悖之證。

三、當代識人術的啟示
1. 時序觀察法:當結合"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憲問】)的長期考察,避免"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的群體盲從。
2. 危機檢驗法:觀人於"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子罕】)的困境,最能見其本真。
3. 自我反觀法:此章亦是自省之鏡,當以"吾日三省吾身"(【學而】)的態度反求諸己。

四、學術商榷之處
歷代注家對"以"字釋義確有分歧。王引之【經義述聞】主張"以"通"與",指交往對象。然綜觀【論語】體系,當以行為動機解更為貫通。如"視其所以"與"觀過斯知仁矣"(【裏仁】)實為同一觀察方法的不同表述。

結語:此章所示,實為"知人論世"的認知方法論。在信息爆炸的當代,更當秉持"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的態度,透過現象觀其本質,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學者若能以此觀人,更以此自觀,則近於"知者不惑"(【子罕】)之境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