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6|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20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真賢難得)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7 21: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20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真賢難得)題文詩:
叔向問乎,晏子事君,之倫徒處,之義奚如?
晏子對曰:事君之倫,智慮足以,安國譽厚,
足以導民,和柔足以,懷眾不以,廉上為名,
行不悖民,以為上也;潔於治己,不飾過以,
求先不讒,諛以求進,不阿以私,不誣所能,
以為次也;盡力守職,不怠奉官,從上不隋,
畏上是故,不苟忌罪,故不邪僻,以為下也.
事君之倫.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
隨時宜也.有所謂之,君子能不,足以補上,
退處不順,上治唐園,考捆扉履,共恤上令,
弟長鄉裏,不夸其言,不愧其行,真君子也.
不以君上,為本又不,以民為憂,內不恤家,
不顧身游,夸言愧行,自憂饑寒,不及醜儕,
命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進也不能,
及上退也,不能徒處,作也窮於,富利之門,
怠其志於,畎畝之業,窮通行無,常處之慮,
佚於其心,利通不能,窮業不成,命曰處封,
之民明上,之所誅也.有智不足,以補助君,
有能不足,以勞利民,俞身徒處,謂之傲上,
苟進不擇,所道苟得,不知所惡,謂之亂賊.
身無益君,能無利民,飾徒處義,揚輕上名,
謂之亂國.明君在上,不免其罪.叔向曰賢,
不肖性夫!吾每有問,未嘗自得.大賢難得,
君子慎獨,特立獨行,真情利民,非為名利.
【原文】

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第二十

叔向問晏子曰:『事君之倫,徒處之義奚如?』
晏子對曰:『事君之倫,知慮足以安國,譽厚足以導民,和柔足以懷眾,不廉上以為名,不倍民以為行,上也;潔於治己,不飾過以求先,不讒諛以求進,不阿以私,不誣所能,次也;盡力守職不怠,奉官從上不敢隋,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下也。三者,事君之倫也。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隨時宜者也。有所謂君子者,能不足以補上,退處不順上,治唐園,考菲履,共恤上令,弟長鄉裏,不夸言,不愧行,君子也。不以上為本,不以民為憂,內不恤其家,外不顧其身游,夸言愧行,自勤於饑寒,不及醜儕,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進也不能及上,退也不能徒處,作窮於富利之門,畢志於畎畝之業,窮通行無常處之慮,佚於心,利通不能,窮業不成,命之曰處封之民,明上之所誅也。有智不足以補君,有能不足以勞民,俞身徒處,謂之傲上,苟進不擇所道,苟得不知所惡,謂之亂賊。身無以與君,能無以勞民,飾徒處之義,揚輕上之名,謂之亂國。明君在上,三者不免罪。』
叔向曰:『賢不肖,性夫!吾每有問,而未嘗自得也。』
【譯文】
叔向問晏子說:『出仕為官的人,退居閒處的原則是什麼?』晏子回答說:『出仕事奉國君的人,智謀足以使國家安定,聲譽之高足以引導百姓,寬和仁慈足能安撫眾人,不廉潔於上來求取名譽,不違背百姓的利益行事,是最好的;潔身自律,不掩蓋錯誤來求得尊崇,不阿諛奉承求得重用,不偏袒私黨,不吹噓自己的能力,是次一些的;竭盡全力恪守職責不懈怠,事奉上司與君王不惰怠,因為敬畏上司的原因而不馬虎,因為害怕刑罰而不做邪僻之事,是下一等的。這三種情況,就是事奉君王的三種人。
至於大賢之人,退身閒居與出仕事君沒有差別,不過因時制宜罷了。有一些稱為'君子」的人,能力不足以補益君王,退身獨處不順君意。他們耕種田地,編結草鞋,恭守君王之法令,友愛同輩,尊敬鄉裏,不誇誇其談,不譁眾取寵,是君子。不把君王視為根本,不以百姓之事為憂,在內不體恤他的家人,在外不顧及朋友,自怨自艾勞苦窮困不如同輩,叫他們為狂妄邪僻之人,是聖明的國君所禁用的。進身而不被君王任用,退身不能閒居,不能進身於富利之門,不甘心於從事農業生產。窮困與顯達都沒有長久的打算,一味放縱心志,不能做到富貴顯達,一事無成,稱之為淺陋閉塞之人,聖明的君主將懲罰他們。有智謀而不用來輔助君王,有能力而不用來為百姓作事,苟且獨處,叫做傲視君王,苟且求進不擇手段,苟且獲取不知羞恥,叫做亂賊。自身不能有益國君,能力不為百姓做事,美化自己閒居獨處的德義,宣揚輕視君王的名義,叫做亂國之人。聖明的君主在上,這三種人都不能免於罪責。』叔向說:『賢與不肖,是天性啊!我每次都詢問他,但從未得到(他那樣的賢德)。』
黎右 發表於 2025-5-5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第二十章所載叔向與晏子論"事君徒處之義",實為先秦政治哲學中關於士人立身處世之道的精要論述。此章通過三層境界的劃分,揭示了賢臣事君的本質與真賢難得之理,其思想內涵值得深入闡發。

晏子所論"事君三倫",實為古代士人倫理的立體建構。上者"知慮安國、譽厚導民、和柔懷眾",已超越具體事功層面,達到以德化民的境界。其"不廉上為名,不倍民為行"的準則,恰與【論語】"民無信不立"相呼應,彰顯出儒家"以道事君"的精神內核。中者"潔於治己"四項修為,強調士人當以誠正為本,與【大學】"正心誠意"之說暗合。下者"盡力守職"的底線倫理,則體現了職業操守的基本要求。這種分層論述,構建了完整的臣道價值體系。

晏子特別指出"大賢無擇"的深層意蘊——真正的賢者"徒處與有事無擇",此論直指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哲學。所謂"隨時宜者",非投機取巧,而是【周易】"與時偕行"的智慧體現。文中列舉的三種非理想人格:"狂僻之民"失其本心,"處封之民"進退失據,"亂賊"之流則完全背離道義,恰與"大賢"形成鮮明對比,構成完整的道德光譜。

值得注意的是,晏子對"君子"的界定頗具深意:其"治唐園,考菲履"的退處生活,實為【孟子】"窮不失義"的生動註腳;而"不夸言,不愧行"的操守,又與【中庸】"君子慎其獨"的修養論相通。這種對"徒處"價值的肯定,打破了事君與隱處的二元對立,展現出早期儒家思想中"內聖外王"的統一性。

叔向"賢不肖性夫"的感嘆,揭示了人才鑑別的根本難題。晏子所言"大賢難得",不僅是對現實政治的洞察,更是對理想人格的呼喚。在當代語境下重讀此章,其關於"真賢"標準的論述——既能"隨時宜"又不失其守,既"順上令"又"弟長鄉裏",對於思考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仍具啟示意義。真正的賢者,當如文中所言,超越"事君"與"徒處"的表面對立,在動態平衡中持守"真情利民"的本心。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23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第二十章所載叔向與晏子論"事君徒處之義",實為先秦政治倫理思想之精要。晏子以"大賢無擇"為核心,構建了"三等事君之倫"的完整體系,其說理之透徹、分類之精當,足為後世臣道典範。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事君三倫的等差體系
晏子將臣子事君之道析為三等:上者"智慮安國、譽厚導民",既能以謀略定國安邦,又能以德望化民成俗,且"不廉上為名,不悖民為行",此乃"不刻意求名而名自至"的聖臣境界;中者"潔己治身,不飾過求先",嚴守道德自律,不阿諛逢迎,此乃"有所不為"的廉士;下者"盡力守職不怠",雖才智有限而恪盡職守,此乃"循吏"本色。此三分法暗合【論語】"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層次,彰顯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大賢無擇"的超越境界
晏子提出"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的命題,實為本章思想精髓。真賢者無論出仕或隱處,皆能"隨時宜"而動靜合道。此說上承【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變通智慧,下啟孟子"窮則獨善,達則兼濟"的處世哲學。晏子特舉"治唐園、考菲履"的退處君子為例,表明真賢者在野仍能"共恤上令,弟長鄉裏",此即【禮記】所謂"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三、狂僻之民的鑑戒
文中痛斥"狂僻之民"與"處封之民"兩類敗德者:前者"夸言愧行"而漠視家國,恰如【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賤儒";後者"窮通行無常處之慮",進退失據而"佚於心",正是孔子所戒"患得患失"之鄙夫。晏子明言此二者當為"明君所誅",可見其政治倫理觀絕非姑息之論,而與法家"賞善罰惡"主張暗合。

叔向終嘆"大賢難得",實點明全篇主旨:真賢者必如晏子所言"隨時宜"而動,其"徒處"非消極避世,而是以"考菲履"的踐履精神實現"補上利民"之志。此種"慎獨特立"的處世智慧,對今人處理仕隱關係仍具深刻啟示。讀者當深思:晏子所倡"不阿以私,不誣所能"的為臣之道,實為超越時代的政治倫理準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