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6|回复: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17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以家量贷以公量收田氏慈惠民归如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7 1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17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以家量贷以公量收田氏慈惠民归如水)题文诗:
晏子聘晋,叔向宴从,相与语焉.叔向问曰:
齐其何如?晏子对曰:此季世也,吾弗知其,
为田氏乎!叔向问故,晏子对曰:公弃其民,
而归田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
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田氏三量,
皆登一焉,钟乃巨矣.以家量贷,以公量收.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衣食其一;公积朽蠹,
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或燠休之.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民无时,
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
无私与焉,维德之授.今也公室,骄奢暴而,
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无获民心,将焉避祸?箕伯直柄,虞遂伯戏,
其祖胡公,大姬灵位,已在齐矣.叔向叹曰:
虽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
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毙,宫室滋侈,
道殣相望,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
栾却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
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卑其,
何日之有!谗鼎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然,子将若何?
叔向对曰:人事毕矣,待天而已!公族尽矣;
肸有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之,枝叶先落,
则公从之.肸之宗有,十一族维,羊舌氏在,
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原文》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晏子聘于晋,叔向从之宴,相与语。
叔向曰:“齐其何如?”
晏子对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
叔向曰:“何谓也?”
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1)。田氏三量,皆登一焉(2),钟乃巨矣(3)。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积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屦贱而踊贵;民人痛疾,或燠休之(4)。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无私与,维德之授。今公室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无获民,将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5)
叔向曰:“虽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毙,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6);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却、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而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晏子曰:“然则子将若何?”
叔向曰:“人事毕矣,待天而已矣!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维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焉。”
17【译文】
晏子到晋国聘问,叔向陪同宴饮,相互交谈。叔向说:“齐国情况怎样?”晏子回答说:“这是衰败时期啊。吾不能断言,齐国大概将成为田氏的了吧?”叔向说:“您指的是什么?”晏子说:“国君抛弃他的百姓,百姓归附了田氏。齐国长期使用四种量具: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直到釜,十釜为一钟。田氏有三种量具,都增加一个单位,钟便更大了。他用自家的量具标准向外贷粮,用国家的量具标准回收。山上的木头运到集市,不比山上的价钱贵。鱼、盐、蜃蛤,不比海边的价钱贵。百姓的力量分成三份,二份贡献给国家,一份供自身的衣食。国家的贮藏都朽败了,而百姓还挨饿受冻。国都的集市,屦贱而踊贵,人民痛恨,而有人(指田氏)来抚恤他们。从前殷人诛杀不当,随时杀戮百姓,文王恩慈惠及殷之民众,收恤那些无家可归之人,所以天下人归附他。这不是私下里结党,只因施行德政。现在公室骄奢暴虐,而田氏恩慈施惠,百姓爱他像爱父母一样,归附他向流水一样。不得民心,怎能避免祸难呢?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胡公大姬的灵位都已经在齐国了。”
叔向说:“虽然我们是公室,也到了衰败之时。战马不驾车,公卿不行军职,战车上没人,士兵的列队没有长官;百姓疲劳困敝,宫室更加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而做官的人愈加富有;百姓听到公室的命令,像逃避敌人一样;栾、、胥、原、孤、续、庆、伯等旧族没落到了贱役的地位。大夫专政,百姓无所依托,而君王不思悔改,以逸乐逃避忧烦;公室的衰落,何时到过这种地步!谗鼎的铭文说':早年英明,后世还有懈怠之时’,况且不知悔改,能长久吗!”晏子说:“那么您怎么办?”叔向说:“人事已尽了,等待天命罢了!晋的公族已到尽头了。我听说,公室将要衰落,他的宗族子嗣将会像枝叶一样先零落,那么国君将步其后尘。我的宗族有十一支,只有我还在,我又没有儿子,公室荒淫无度,若能得善终就算万幸了,哪里还奢望能得到祭祀呢?”
【注释】
(1) 宋代 则虞案:考工记注:‘四升为豆,四豆曰区,四区曰','十曰锺。’广雅同。韩非子外储说:‘晏子对景公曰:“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分斗斛区釜为四量。”’又见本书。

(2) 苏舆云:‘“三量”,豆、区、釜。左传杜预注云:“登,加也。”加一,谓加旧量之一也,以五斗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则区二斗,釜八斗,钟八斛也。’
(3)苏舆云:‘“巨”,左传作“大”。’◎则虞案:长短经亦作‘大’。‘三量’者,豆、区、釜也,登一,各为五矣。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是区为二斗五升,釜一斛二斗五升,钟十二斛五斗,故曰‘大’也。
  ***石,斛之别:
以前,1斗=10升,1斛=10斗。而我们前面说了,刘向《说苑》中说“十斗为一石”,所以,1斛=1石。换言之,此时,所谓“石”不过是斛的别称而已。
   宋代以后,朝廷正式把“石”列为容积单位,并规定1石=10斗,那么这样一来,单位“石”和“斛”就重复了,怎么办呢?于是 宋朝政府又重新调整了“斛”的大小,规定1斛=5斗。于是这样一来,宋代以后这几个容量单位的关系就变成了:1斗=10升,1斛=5斗,1石=2斛。
(4)卢文弨云:‘“燠休”读为“妪煦”。’◎则虞案:左传及长短经‘或’上有‘而’字,杜注:‘痛念之声也。’服虔云:‘燠休,痛其痛而念之,若今时小儿痛,又母以口就之曰燠休,代其痛也。’
(5)刘师培校补云:‘左传同。疏引定本“相”作“祖”。’◎则虞案:杜注:‘胡公四人之后,周始封陈之祖,大姬其妃也。言陈氏虽为人臣,然将有国,其先祖鬼神,已与胡公在齐矣。’
(6)“而女富溢尤”:于省吾云:‘左昭三年传“而女富溢尤”,注:“女,嬖宠之家。”按“女”读为“妇女”之“女”,殊误,“女”“如”古同字,师艅尊“王女上侯”,{〈白白〉火}尊“{〈白白〉火}从王女南”,“女”即“如”,魏三体石经春秋“如”字亦作“女”,均其例证。谏上第八“民愁苦约病,而奸驱(乃“匿”之讹)尤佚”,王念孙谓“尤,过也,甚也,‘尤佚’即‘溢尤’”。按王说是也。“溢”乃“益”之后起字,“溢尤”即“益尤”,犹言“益甚”,此言“道殣相望而如富益尤”,乃承上文“虽吾公室亦季世也”为言,谓道殣相望,民穷极矣,而公室则如富益甚也;言公室亦因奢侈而空虚,非真富也。’◎则虞案:左传‘宫’上有‘而’字,当据补。
《附注》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齐景公(前547—前490年)与他的臣相晏婴谈话,晏婴说,你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太重了,人民怨声载道。而田氏对民众则私下采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的办法,深得民心。

晏婴建议齐景公应废除田氏私自订立的“家量”,以限制田氏的势力。景公置若罔闻。此后,田氏家族终于在公元前481年夺取了齐国的政权。楚国的白公胜和石乞也采用类似田氏的办法。

齐国的大夫田桓子极力收揽人心,在灾荒严重,路有饿殍时,常常出贷用大斗,收回用小斗,于是民众从公室逃往田氏的门下。田桓子死后,其子田乞继为齐相,田乞死,子田常(即田成子)代立为相。

齐简公(前484—前481年)时,田成子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继续施行“大斗出贷,小斗收之”,以争取民众,壮大力量。到公元前481年,用武装夺取了姜姓政权。在这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田氏家族一直利用度量衡作手段,最后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田氏立国后,旋即以其“家量”取代了姜姓齐国的“公量”。
田冉昌 发表于 2025-7-2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第十七章所载晏子与叔向之对谈,实为春秋晚期政权更迭之重要文献。此章揭示田氏代齐之深层原因,其核心在于"德政"与"民心"的辩证关系,今试析如下:

一、量制变革与惠民之道
晏子指出田氏以"家量贷,公量收"之策(田氏私量大于公量,借贷时用大家,回收时用小斛),表面观之乃经济手段,实则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之旨。此"大出小入"之法,较之齐公室"民参其力,二入于公"的横征暴敛,恰如《孟子》所言"仁政必自经界始"。田氏通过量制改革,实践了管仲"与民分货"的经济思想,使"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商品流通不增赋税,此即《周礼》"市廛而不税"的理想状态。

二、德政衰微的警示
晏子以殷周更迭为喻,指出"文王慈惠殷众"而天下归心,与当下"公室骄暴"形成鲜明对比。齐景公时"屦贱踊贵"(刖刑泛滥致假足价昂)、"老少冻馁"的景象,恰如《诗经·大雅》所刺"人有土田,女反有之"。公室"积朽蠹"而民不聊生,违背了《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治国要义。田氏"燠休之"(抚慰疾苦)的怀柔政策,正暗合《老子》"圣人常善救人"的治道。

三、叔向叹晋的深层意蕴
叔向回应晋国"公乘无人,卒列无长"的衰象,引《谗鼎铭》"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为戒,与晏子所言形成互文。二人对"政在家门"的忧虑,揭示了春秋晚期礼乐制度崩坏的本质——如《礼记·礼运》所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待天而已"的慨叹,实为对《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

此章之要义,在于揭示政权合法性根本在于德政惠民。田氏以经济手段收揽民心,看似权谋,实则暗合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治国精髓。晏子之明察与叔向之忧思,共同构成了先秦政治思想中关于政权更替的经典论述,其"德衰民归"的历史逻辑,至今仍具镜鉴意义。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7-3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田氏代齐之政德根基——释〈晏子春秋〉"民归田氏"章》

(一)政德衰微之征
《晏子春秋》所载晏婴与叔向之对谈,实为春秋末世政权更迭之重要见证。晏子谓"齐其为田氏乎",非仅预言,实乃揭示政权转移之根本法则。考田氏所以得民,首在量制变革:公室四量(豆、区、釜、钟)循古制,而田氏"三量皆登一",以家量大斗出贷,公量小斗回收。此非单纯经济手段,实为《尚书》"民惟邦本"思想之实践。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田氏深谙此道,故能"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使民得实惠。

(二)民心向背之道
晏子痛陈公室"民参其力,二入于公"之暴政,与《孟子》"率兽食人"之喻相表里。公室"积朽蠹"而民"冻馁",恰如《礼记·檀弓》所讥"苛政猛于虎"。反观田氏"燠休之"(抚慰病痛),正是《尚书》"保赤子"之政的体现。昔文王以慈惠收殷民,今田氏效之,此即《大学》"民之所好好之"的治国智慧。晏子引殷周更迭为鉴,揭示"维德之授"的天道规律,与《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遥相呼应。

(三)历史兴亡之鉴
叔向叹晋室"道殣相望"而"宫室滋侈",与齐国情形如出一辙。其引谗鼎铭"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恰合《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戒。晏婴、叔向作为贤大夫,虽知"人事毕矣"而仍守臣节,此即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文中"栾却胥原"等世族沦落,正印证《左传》"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历史规律。

此章之要义,在于揭示政权存续以德政为基。《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田氏代齐非由权谋,实因践行"以家量贷以公量收"的惠民之道。后世当以此为鉴:政权的合法性不在天命而在民心,不在威权而在德政。此即《晏子春秋》留予后人最深刻的政治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