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8|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3景公問欲逮桓公之後晏子對以任非其人 4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5景公問為臣之道晏子對以九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6 20: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3景公問欲逮桓公之後晏子對以任非其人4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5景公問為臣之道晏子對以九節
題文詩:
景公問曰:先君桓公,從車三百,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今吾從車,千乘可逮,先君桓公,
其之後乎?晏子對曰:昔桓公從,車三百乘,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左有鮑叔,右有仲父.
今君左為,倡右為優,讒人在前,諛人在後,
又焉可逮,桓公後乎?景公問曰:廉政長久,
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
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之時,無不灑除,
是以長久.公曰廉政,而遫亡者,其行何也?
對曰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
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遫亡.
公問晏子,為臣之道.晏子對曰:見善必通,
不私其利,慶善而不,獨有其名;稱身居位,
不為苟進;稱事授祿,不為苟得;體貴側賤,
不逆其倫,君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
不為私邑,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君用其言,
民得其利,不伐其功.此臣之道.公而忘私.
【原文】

景公問欲逮桓公之後晏子對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問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從車三百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今吾從車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後乎?』

晏子對曰:『桓公從車三百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鮑叔,右有仲父。今君左為倡,右為優,讒人在前,諛人在後,又焉可逮桓公之後者乎?』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隨行的車有三百乘,多次會盟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現在我扈從的車有一千乘,可以追上桓公在其後(再次稱霸)吧?』晏子回答說:『桓公扈從的車三百乘,多次會盟諸侯,使天下匡正的原因,在於左有鮑叔牙,右有仲父。現在君王您左邊是倡人,右邊是優人,前面是進讒之人,後面是阿諛之人,又怎麼能趕上桓公在其後(稱霸)呢?』
【原文】
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
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
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也?』
對曰:『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遫亡也。』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廉潔正直而能保存自身長久的人,他們怎樣行事?』晏子回答說:『他們行事像那水一樣。多美好啊,清清的流水。它污濁的時候,沒有什麼不被它弄髒堵塞;它清潔的時候,沒有什麼不被它清洗乾淨。因此,能保存自身長久。』景公說:『廉潔正直而快速招來亡身之禍的人,他們行事怎樣?』晏子回答說:『他們行事像那石頭。堅硬啊,落落的石頭。看它外表是堅硬的,撫摩它的表面是堅硬的,內外都那麼堅硬,沒有什麼能用來維持長久的東西。因此,會迅速招致滅亡。』
【原文】

景公問為臣之道晏子對以九節第五

景公問晏子曰:『請問為臣之道。』
晏子對曰:『見善必通,不私其利,慶善而不有其名;稱身居位,不為苟進;稱事授祿,不為苟得;體貴側賤不逆其倫,君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不為私邑,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請問為臣之道。』晏子回答說:『見到好的事物,一定要推而廣之,不獨享它的好處;推舉賢人,而不自專賢人之名;根據自己的能力謀求職位,不做苟且求進之事;根據自身所為接受賜祿,不做苟且求取之事;無論身份貴賤,不顛倒倫常;處在賢人與不肖之人中,不淆亂次序;肥沃豐利的土地不占為私人領地,才德兼備而又質樸的人,不收為私人的臣僕;君主採用他的意見,百姓得到他的好處,卻不誇耀自己的功勞。這就是為臣之道。』
白定 發表於 2025-4-15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三章義疏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三章,以水石之喻明君臣之道,其義理精微,足為後世法。今分疏如下:

一、任賢則霸,近佞則衰
景公欲追桓公之業,晏子直陳"任非其人"之弊。桓公三百乘而九合諸侯,實賴鮑叔之忠、管仲之智。今景公千乘之盛,然"左倡右優,讒諛在側",恰如【尚書】"罔俾阿衡專美有商"之戒。晏子此對,深合【周易】"鼎折足,覆公餗"之象,揭示霸業非在車乘多寡,而在股肱之臣能否稱職。司馬遷稱管仲"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正此之謂。

二、廉政如水,剛暴似石
晏子以水石喻廉政,實發前人所未發。水德"濁能雩途,清能灑除",暗合【老子】"上善若水"之旨。其濁時滋養萬物,清時滌盪污穢,故能長久;石性內外皆堅,如【論語】所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終致速亡。此喻揭示為政當具水之柔韌通達,若如石之剛愎自用,雖廉亦難持久。北宋程頤解【周易】"巽以行權"時,特重此柔中之德,可相發明。

三、為臣九節,公忠體國
晏子論臣道九節,實為儒家"大臣以道事君"之先聲。"見善必通"不居其名,合於【周易】"勞謙君子";"稱身居位"不苟進,同乎【中庸】"素位而行";"體貴側賤"不亂倫序,近於【周禮】"以八統詔王馭萬民"。其核心在"公而忘私"四字,與【禮記·禮運】"天下為公"遙相呼應。清儒王夫之【讀通鑑論】特重此"稱事授祿"之義,謂為"三代之遺法"。

要之,此三章以明君賢相為經,以柔德廉政為緯。晏子之對,非徒事君之術,實王道之綱。其言淺近而義深遠,堪與【孟子】"民為貴"之說並觀。後世為政者,當於水德九節三復斯言。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4-26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三章義疏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三章,以水石之喻明君臣之道,實乃治國之要樞。今就景公三問晏子之對,析其精義如次:

一、任賢則昌,近佞則衰
景公欲追桓公之業,晏子直指"任非其人"之弊。桓公之盛,非在三百乘之威,而在"左鮑叔、右仲父"之佐。鮑叔知人,管仲善治,此霸業所由興也。今景公"左倡右優,讒前諛後",縱有千乘之盛,猶緣木求魚。太史公曰:"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史記·管晏列傳】)可見賢臣之重,甚於兵車之眾。

二、廉政如水,剛暴似石
晏子以水石喻政,深得道家之妙。水之德,"濁可雩途,清可灑除",柔而能容,故能長久;石之性,"內外皆堅",剛而易折,故遫亡。此與【老子】"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相發明。廉政非在嚴苛,貴在如水之潤物無聲。孔子贊晏子"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論語·公冶長】),正此柔德之效。

三、為臣九節,公而忘私
晏子陳臣道九節,實為官箴要義:
1. 見善必通:如祁奚"內舉不避親"(【左傳·襄公三年】)
2. 稱身居位:合於【周易】"鼎折足,覆公餗"(鼎卦九四)之戒
3. 體貴側賤:暗合【尚書】"民惟邦本"(【五子之歌】)之旨
4. 不私邑士:較之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尤見高義
此九節終歸於"公而忘私",與【禮記·禮運】"天下為公"大道同歸。

要之,晏子三對,由任賢而廉政,由廉政而臣道,環環相扣。其言似水,其質如玉,在今日猶有"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之效。讀者當於水石之喻、九節之訓中,得治國理政之三昧焉。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