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2|回复: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3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 4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5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6 20: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4内篇问(下)诗解3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4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5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
题文诗:
景公问曰: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逮,先君桓公,
其之后乎?晏子对曰:昔桓公从,车三百乘,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左有鲍叔,右有仲父.
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
又焉可逮,桓公后乎?景公问曰:廉政长久,
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
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之时,无不洒除,
是以长久.公曰廉政,而遫亡者,其行何也?
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
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
公问晏子,为臣之道.晏子对曰:见善必通,
不私其利,庆善而不,独有其名;称身居位,
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不为苟得;体贵侧贱,
不逆其伦,君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
不为私邑,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君用其言,
民得其利,不伐其功.此臣之道.公而忘私.
《原文》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

晏子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随行的车有三百乘,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现在我扈从的车有一千乘,可以追上桓公在其后(再次称霸)吧?”晏子回答说:“桓公扈从的车三百乘,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匡正的原因,在于左有鲍叔牙,右有仲父。现在君王您左边是倡人,右边是优人,前面是进谗之人,后面是阿谀之人,又怎么能赶上桓公在其后(称霸)呢?”
《原文》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
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也?”
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廉洁正直而能保存自身长久的人,他们怎样行事?”晏子回答说:“他们行事像那水一样。多美好啊,清清的流水。它污浊的时候,没有什么不被它弄脏堵塞;它清洁的时候,没有什么不被它清洗干净。因此,能保存自身长久。”景公说:“廉洁正直而快速招来亡身之祸的人,他们行事怎样?”晏子回答说:“他们行事像那石头。坚硬啊,落落的石头。看它外表是坚硬的,抚摩它的表面是坚硬的,内外都那么坚硬,没有什么能用来维持长久的东西。因此,会迅速招致灭亡。”
《原文》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

景公问晏子曰:“请问为臣之道。”
晏子对曰:“见善必通,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不为苟得;体贵侧贱不逆其伦,君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请问为臣之道。”晏子回答说:“见到好的事物,一定要推而广之,不独享它的好处;推举贤人,而不自专贤人之名;根据自己的能力谋求职位,不做苟且求进之事;根据自身所为接受赐禄,不做苟且求取之事;无论身份贵贱,不颠倒伦常;处在贤人与不肖之人中,不淆乱次序;肥沃丰利的土地不占为私人领地,才德兼备而又质朴的人,不收为私人的臣仆;君主采用他的意见,百姓得到他的好处,却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这就是为臣之道。”
白定 发表于 2025-4-15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三章义疏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三章,以水石之喻明君臣之道,其义理精微,足为后世法。今分疏如下:

一、任贤则霸,近佞则衰
景公欲追桓公之业,晏子直陈"任非其人"之弊。桓公三百乘而九合诸侯,实赖鲍叔之忠、管仲之智。今景公千乘之盛,然"左倡右优,谗谀在侧",恰如《尚书》"罔俾阿衡专美有商"之戒。晏子此对,深合《周易》"鼎折足,覆公𫗧"之象,揭示霸业非在车乘多寡,而在股肱之臣能否称职。司马迁称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正此之谓。

二、廉政如水,刚暴似石
晏子以水石喻廉政,实发前人所未发。水德"浊能雩途,清能洒除",暗合《老子》"上善若水"之旨。其浊时滋养万物,清时涤荡污秽,故能长久;石性内外皆坚,如《论语》所谓"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终致速亡。此喻揭示为政当具水之柔韧通达,若如石之刚愎自用,虽廉亦难持久。北宋程颐解《周易》"巽以行权"时,特重此柔中之德,可相发明。

三、为臣九节,公忠体国
晏子论臣道九节,实为儒家"大臣以道事君"之先声。"见善必通"不居其名,合于《周易》"劳谦君子";"称身居位"不苟进,同乎《中庸》"素位而行";"体贵侧贱"不乱伦序,近于《周礼》"以八统诏王驭万民"。其核心在"公而忘私"四字,与《礼记·礼运》"天下为公"遥相呼应。清儒王夫之《读通鉴论》特重此"称事授禄"之义,谓为"三代之遗法"。

要之,此三章以明君贤相为经,以柔德廉政为纬。晏子之对,非徒事君之术,实王道之纲。其言浅近而义深远,堪与《孟子》"民为贵"之说并观。后世为政者,当于水德九节三复斯言。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4-2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三章义疏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三章,以水石之喻明君臣之道,实乃治国之要枢。今就景公三问晏子之对,析其精义如次:

一、任贤则昌,近佞则衰
景公欲追桓公之业,晏子直指"任非其人"之弊。桓公之盛,非在三百乘之威,而在"左鲍叔、右仲父"之佐。鲍叔知人,管仲善治,此霸业所由兴也。今景公"左倡右优,谗前谀后",纵有千乘之盛,犹缘木求鱼。太史公曰:"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可见贤臣之重,甚于兵车之众。

二、廉政如水,刚暴似石
晏子以水石喻政,深得道家之妙。水之德,"浊可雩途,清可洒除",柔而能容,故能长久;石之性,"内外皆坚",刚而易折,故遫亡。此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相发明。廉政非在严苛,贵在如水之润物无声。孔子赞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正此柔德之效。

三、为臣九节,公而忘私
晏子陈臣道九节,实为官箴要义:
1. 见善必通:如祁奚"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三年》)
2. 称身居位:合于《周易》"鼎折足,覆公𫗧"(鼎卦九四)之戒
3. 体贵侧贱: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五子之歌》)之旨
4. 不私邑士:较之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尤见高义
此九节终归于"公而忘私",与《礼记·礼运》"天下为公"大道同归。

要之,晏子三对,由任贤而廉政,由廉政而臣道,环环相扣。其言似水,其质如玉,在今日犹有"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之效。读者当于水石之喻、九节之训中,得治国理政之三昧焉。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