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3|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6 久病床前無孝子,現代的人有多少能做到孝順的?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6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為政篇】第六章: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唯一擔心的是自己身患疾病。』
論語新解·為政篇】孟武伯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讓你的父母只憂慮你的疾病。』
論語譯註·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久病床前無孝子,父母往往都擔心身患疾病,導致子女不得不長期侍候,𦤳窮困的地步,而將孝心消磨殆盡。
二、讓父母擔心自身生病,那麼做為子女的,肯定是不孝的了。孝悌是為仁的根本,不孝的人沒有仁義等德行,對他人缺乏關愛,對父母也會這樣。
三、古人也有這樣理解的:父母唯有擔心子女生病。這樣雖然能講得過去,但是對於論證子女行踐『父母子女之義』,達到孝順的和諧狀態,是沒有意義的。難道子女保護好自己,不讓自己生病,就是孝了?那沒有仁義德行的人,自私自利,可謂是大孝特孝了。
四、本章強調的仍然是『為政以德』的德行,以及如何行踐事物的義,達到和諧的狀態。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做人子女,要盡孝就必須能做到不讓父母擔心其自身會生病,畢竟這是很容易發生的情況。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多關愛父母,多問候他們,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這樣父母就不擔心生病的問題了。
然後,多反省自身是否有德行上的不足,避免父母為一些常見的情況而憂心。比如自我反省做到了嗎?學習有沒做好的地方嗎?

詞語注釋
孟武伯,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
其,第三人稱,表示領位的代名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這裡所指代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便有兩說,王充論衡問孔篇說:『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淮南子說林訓說:『憂父之疾者子,治之者醫。』高誘注云:『父母唯其疾之憂,故曰憂之者子。』可見王充,高誘都以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馬融卻說:『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把『其』字代孝子,兩說都可通,而譯文採取馬融之說。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7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父母唯其疾之憂"章義理髮微

【論語·為政】篇載孟武伯問孝章,歷代註疏家解說不一,實關孝道根本義理之把握。今就文本脈絡與儒家義理體系,作三重闡釋:

一、文本訓詁之辨
馬融注以"其"指子女,謂孝子當謹身節行,唯疾病不可避乃使父母憂。此解與【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相發明。王充、高誘則以"其"指父母,強調子女憂父母之疾。二說皆有所本,然細玩文義,孔子答孟武伯之問,重點在教導為人子者當如何盡孝,故馬融之說更為切當。朱子【集注】云:"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正指子女當體察父母之憂心。

二、孝道實踐之要
此章揭示孝道之消極義務與積極修為。消極層面,孝子當守身自律,不使父母因己身非疾病之過而憂,此即【孟子】"守身為大"之義。積極層面,則須"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孝經】)。"久病床前無孝子"現象,恰因未能體認"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深刻含義——真正的孝道要在父母疾痛時尤見真心。

三、為政以德之基
本章列於【為政】篇,實具深意。孔子以孝為"德之本"(【孝經】),個人孝道修養與政治德行相通。能體察父母之憂者,必能推己及人,【大學】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程頤言:"孝悌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正此之謂。

今人踐行此章,當有三悟:其一,孝道貴在養志,非徒養體;其二,防憂重於解憂,日常修為最見真心;其三,推孝及仁,方為大人之學。若僅以"不生病"為孝,則失其本旨;必也體察父母之憂心而自勉於德,始得聖人之微意。

(全文798字)
fxqk001 發表於 2025-7-31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父母唯其疾之憂"章義理辯證及現代啟示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章,歷代註疏主要有兩種詮釋進路:一者以馬融為代表,解"其"為子女,謂孝子當謹身節行,唯疾病不可避乃使父母憂;二者以王充、高誘為宗,釋"其"為父母,言子女當憂父母之疾。兩說雖皆可通,然細究經義,當以馬融之說為長。

考諸【論語】孝道體系,孔子答孟懿子"無違",答子游"敬養",答子夏"色難",皆就子女立言。本章承此理路,實為強調"孝子當自愛其身"的深層義理。【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正可與此章互證。所謂"不妄為非",非僅指不犯法作惡,更包含持守德性、修養身心之意。程頤【論語解】闡發此義甚明:"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非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

今人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現象,恰從反面印證此章精義。若子女平日不修德行,致父母常憂其行止;及至父母久病,又因缺乏德性根基而難持孝心,遂成雙重不孝。孔子此言實為防患未然之教,較之後世"二十四孝"所載極端事例,更顯中庸智慧。

現代踐行此章,當把握三重維度:其一,養生修德以安親心,使父母唯慮自然之疾;其二,父母有疾時當"藥先嘗""晝夜侍"(【弟子規】),以行動消解其憂;其三,建立"養親之志"(【禮記·內則】)的孝道自覺,將物質奉養提升為精神關懷。如此方可達致【論語】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完整孝道。

要之,本章以"疾之憂"為喻,揭示孝道的本質在於德性養成。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我們更應領會:真正的孝不僅是病榻前的侍奉,更是平日裡以德立身的根本修養。此即孔子答孟武伯問的微言大義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