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5|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6 久病床前无孝子,现代的人有多少能做到孝顺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6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篇】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一担心的是自己身患疾病。』
论语新解·为政篇】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论语译注·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往往都担心身患疾病,导致子女不得不长期侍候,𦤳穷困的地步,而将孝心消磨殆尽。
二、让父母担心自身生病,那么做为子女的,肯定是不孝的了。孝悌是为仁的根本,不孝的人没有仁义等德行,对他人缺乏关爱,对父母也会这样。
三、古人也有这样理解的:父母唯有担心子女生病。这样虽然能讲得过去,但是对于论证子女行践『父母子女之义』,达到孝顺的和谐状态,是没有意义的。难道子女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生病,就是孝了?那没有仁义德行的人,自私自利,可谓是大孝特孝了。
四、本章强调的仍然是『为政以德』的德行,以及如何行践事物的义,达到和谐的状态。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做人子女,要尽孝就必须能做到不让父母担心其自身会生病,毕竟这是很容易发生的情况。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多关爱父母,多问候他们,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样父母就不担心生病的问题了。
然后,多反省自身是否有德行上的不足,避免父母为一些常见的情况而忧心。比如自我反省做到了吗?学习有没做好的地方吗?

词语注释
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其,第三人称,表示领位的代名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但这里所指代的是父母呢,还是儿女呢,便有两说,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淮南子说林训说:『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云:『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可见王充,高诱都以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马融却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把『其』字代孝子,两说都可通,而译文采取马融之说。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7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父母唯其疾之忧"章义理发微

《论语·为政》篇载孟武伯问孝章,历代注疏家解说不一,实关孝道根本义理之把握。今就文本脉络与儒家义理体系,作三重阐释:

一、文本训诂之辨
马融注以"其"指子女,谓孝子当谨身节行,唯疾病不可避乃使父母忧。此解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相发明。王充、高诱则以"其"指父母,强调子女忧父母之疾。二说皆有所本,然细玩文义,孔子答孟武伯之问,重点在教导为人子者当如何尽孝,故马融之说更为切当。朱子《集注》云:"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正指子女当体察父母之忧心。

二、孝道实践之要
此章揭示孝道之消极义务与积极修为。消极层面,孝子当守身自律,不使父母因己身非疾病之过而忧,此即《孟子》"守身为大"之义。积极层面,则须"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经》)。"久病床前无孝子"现象,恰因未能体认"父母唯其疾之忧"的深刻含义——真正的孝道要在父母疾痛时尤见真心。

三、为政以德之基
本章列于《为政》篇,实具深意。孔子以孝为"德之本"(《孝经》),个人孝道修养与政治德行相通。能体察父母之忧者,必能推己及人,《大学》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程颐言:"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正此之谓。

今人践行此章,当有三悟:其一,孝道贵在养志,非徒养体;其二,防忧重于解忧,日常修为最见真心;其三,推孝及仁,方为大人之学。若仅以"不生病"为孝,则失其本旨;必也体察父母之忧心而自勉于德,始得圣人之微意。

(全文798字)
fxqk001 發表於 2025-7-31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父母唯其疾之忧"章义理辩证及现代启示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章,历代注疏主要有两种诠释进路:一者以马融为代表,解"其"为子女,谓孝子当谨身节行,唯疾病不可避乃使父母忧;二者以王充、高诱为宗,释"其"为父母,言子女当忧父母之疾。两说虽皆可通,然细究经义,当以马融之说为长。

考诸《论语》孝道体系,孔子答孟懿子"无违",答子游"敬养",答子夏"色难",皆就子女立言。本章承此理路,实为强调"孝子当自爱其身"的深层义理。《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正可与此章互证。所谓"不妄为非",非仅指不犯法作恶,更包含持守德性、修养身心之意。程颐《论语解》阐发此义甚明:"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非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

今人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现象,恰从反面印证此章精义。若子女平日不修德行,致父母常忧其行止;及至父母久病,又因缺乏德性根基而难持孝心,遂成双重不孝。孔子此言实为防患未然之教,较之后世"二十四孝"所载极端事例,更显中庸智慧。

现代践行此章,当把握三重维度:其一,养生修德以安亲心,使父母唯虑自然之疾;其二,父母有疾时当"药先尝""昼夜侍"(《弟子规》),以行动消解其忧;其三,建立"养亲之志"(《礼记·内则》)的孝道自觉,将物质奉养提升为精神关怀。如此方可达致《论语》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完整孝道。

要之,本章以"疾之忧"为喻,揭示孝道的本质在于德性养成。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领会:真正的孝不仅是病榻前的侍奉,更是平日里以德立身的根本修养。此即孔子答孟武伯问的微言大义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