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9|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27景公問得賢之道晏子對以舉之以語考之以事28景公問臣之報君何以晏子對報以德29景公問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以患者三30景公問為政何患晏子對以善惡不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5 15: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27景公問得賢之道晏子對以舉之以語考之以事28景公問臣之報君何以晏子對報以德29景公問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以患者三30景公問為政何患晏子對以善惡不分題文詩:
景公問曰:取人得賢,之道何如?晏子對曰:
舉之以語,考之以事,倘能諭則,尚而親之,
近而勿辱,以取人則,得賢之道.明君居上,
故寡其官,而多其行,拙於文章,而工於事,
言不中禮,其則不言,行不合法,則不為也.
景公問曰:臣何報君?晏子對曰:臣雖不智,
必務報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
逢無道君,爭其不義.故君者擇,臣而使之,
臣雖賤亦,擇君事之.義薄雲天,非名非利.
景公問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曰:
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信臣不忠;君臣異心.
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之信,無信之而,
不忠者也.是故君臣,同欲也而,百姓無怨.
景公問曰:為政何患?對曰患善,惡之不分.
公曰何察?晏子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
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也.孔子聞曰:
此言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則,
善無由入.懲惡揚善,黜陟幽明,善惡分明.

   【原文】
景公問得賢之道晏子對以舉之以語考之以事第二十七

景公問晏子曰:『取人得賢之道何如?』
晏子對曰:『舉之以語,考之以事,能諭,則尚而親之,近而勿辱以取人,則得賢之道也。是以明君居上,寡其官而多其行,拙於文而工於事,言不中不言,行不法不為也。』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選取人才而能得到賢人的辦法是什麼?』晏子回答說:『用言語來向他發問,拿事情來省察他。能夠講清楚自己的想法,辦明白事情的人,就任用並親近他,親近他而不狎侮他。這樣選取人才就是獲得賢人的方法。所以,聖明的國君身居高位,官員的數量少而所辦的事情多,不善於粉飾而精於職事,言論不符合禮法則不說,行為不符合法規則不做。』
【原文】
景公問臣之報君何以晏子對報以德第二十八

景公問晏子曰:『臣之報君何以?』

晏子對曰:『 臣雖不知,必務報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逢無道之君,則爭其不義。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臣子用什麼來報答君王?』晏子回答說:『臣雖然不聰慧,也一定要以德來報答君王。士人遇到有道之君,就聽從他的號令;遇到無道之君,就諍諫他的不義之處。所以君王選擇臣子來任用,臣子雖卑賤,也可以選擇君主來事奉。』
【原文】
景公問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以患者三第二十九

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

晏子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無怨也。』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治理國家統治百姓,所擔心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所擔心的情況有三種。忠臣不被信任,是第一種情況;被信任的臣子不忠,是第二種情況;君臣不同心,是第三種情況。因此,明君居於上位,沒有忠臣不被信任的,沒有被信任而不是忠臣的。所以,君臣同心,百姓沒有怨言。』
【原文】
景公問為政何患晏子對以善惡不分第三十

景公問於晏子曰:『為政何患?』

晏子對曰:『患善惡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

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孔子聞之曰:『此言也信矣!善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

【譯文】
    景公問:『治理國家,擔心什麼?』晏子回答說:『擔心善惡不分。』景公問:『用什麼方法能辨別善惡呢?』回答說:『慎重地選用左右親近之人。左右親近之人善,那麼百官就都能得到他們適宜的位置,從而善惡就分清了。』孔子聽了,說:『這話可信啊!善人得進,那麼不善之人就無從進身了。不善之人得進,那麼善人就無從進身了。』
鐵馬 發表於 2025-7-26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治國要義四則疏解

【晏子春秋】所載四則君臣問答,實為治國理政之精要。今依文次,分疏其義:

其一,得賢之道在務實考績
景公問取賢之法,晏子以"舉之以語,考之以事"對之。此乃孔子"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之先聲。晏子強調"能諭則尚而親之",即通過言語對答考察其思辨,經由實務驗證其才能,與【尚書·舜典】"明試以功"一脈相承。更提出"近而勿辱"的用賢態度,既須親近賢才又須保持禮敬,此中分寸深合【禮記·表記】"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之旨。末言明君"寡官多行""拙文工事",正是對當時齊國官場浮誇風氣的針砭。

其二,君臣相報以德為綱
晏子答"臣報君以德",突破單向忠君觀念,提出"君擇臣而使之,臣擇君而事之"的雙向選擇。此說上承【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的交互倫理,下啟荀子"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的士人精神。尤其"逢無道則爭其不義"之論,實為儒家"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思想的早期表述。晏子將君臣關係提升至道德契約層面,較之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利主義更具超越性。

其三,治國三患在君臣離心
晏子指陳"忠臣不信,信臣不忠,君臣異心"三患,直指政權核心矛盾。【周易·繫辭下】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而君臣離心恰為治國大忌。晏子提出"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的解決方案,強調君主當以誠信激活臣下忠誠,此即【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的施政體現。其"君臣同欲而百姓無怨"的理想,與【尚書·洪範】"王道平平"的政治願景深度契合。

其四,為政之要在明辨善惡
晏子以"善惡不分"為政患,主張"審擇左右"以正本清源。此論與【周易·泰卦】"內君子而外小人"的用人智慧相通。孔子特加稱許"善進則不善無由入",揭示出【大學】"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的辯證思維。晏子提出的"善惡分"非簡單二分,實為建立公正的價值評判體系,其"黜陟幽明"(【尚書·舜典】)的考核思想,至今仍具借鑑意義。

統觀四則,晏子之論始終貫穿着"以德為綱,務實為本"的施政主線。其思想既承西周禮樂文明之遺緒,又開戰國儒家仁政學說之先河,在齊學與魯學的交融中展現出獨特的政治智慧。司馬遷稱"晏子諫說,犯君之顏"(【史記·管晏列傳】),正是對此種既守原則又重實效的治國之道的最高禮讚。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27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治國要義四則疏解

【得賢之道】
景公問取士之要,晏子以"舉語考事"對之,誠為千古銓衡之圭臬。"舉之以語"者,非徒觀其辯才,實欲察其心志之所向;"考之以事"者,非僅驗其能事,更在審其操守之所持。昔管子云"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與此理同契。晏子更申"近而勿辱"之旨,深得【禮記】"君子尊賢而容眾"之精義。明君"寡官多行"之論,尤合【尚書】"官不必備,惟其人"之訓,蓋官不在眾,在得其人;事不厭精,貴在實效。

【報君以德】
君臣之際,非市道之交。晏子"報君以德"之說,實本【論語】"以道事君"之旨。其言士逢有道則順令、遇無道則爭義,暗合孟子"格君心之非"的大義。至若"臣擇君而事"之論,更見春秋士人氣節,較之後世"君命無貳"的僵化倫理,尤顯先秦儒家"從道不從君"的剛健風骨。晏子此答,已將孔孟之際的儒家政治倫理提前彰顯。

【蒞民三患】
晏子論臨國三患,直指政權根本危機。"忠臣不信"則讒諂生,"信臣不忠"則虛文盛,"君臣異心"則政令隳。三者皆違【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的治道。其對策強調"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實為【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的政治實踐。昔齊桓用管仲而明信令,秦穆得百裏而推赤心,皆足證此理。

【為政之患】
善惡不分之弊,晏子歸本於"審擇左右"。此即【大學】"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的施政智慧。孔子嘆"此言信矣",正與【論語】"舉直錯諸枉"之教相發明。觀齊景後期嬖臣用事而田氏坐大,恰成此論反證。後世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的諄諄告誡,實與晏子此說遙相呼應。

要之,四問四答構成完整的治國理路:得賢為始基,正君臣之道為綱維,明察善惡為樞機。晏子之學,雖出管仲一脈而更重德性修養,其論說已開儒家政治哲學先聲。讀此四章,於今之選才用人、上下級關係處理、組織風氣建設,猶有鏡鑒之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