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0|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27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28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29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30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5 15: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27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28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29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30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题文诗:
景公问曰:取人得贤,之道何如?晏子对曰:
举之以语,考之以事,倘能谕则,尚而亲之,
近而勿辱,以取人则,得贤之道.明君居上,
故寡其官,而多其行,拙于文章,而工于事,
言不中礼,其则不言,行不合法,则不为也.
景公问曰:臣何报君?晏子对曰:臣虽不智,
必务报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
逢无道君,争其不义.故君者择,臣而使之,
臣虽贱亦,择君事之.义薄云天,非名非利.
景公问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曰:
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信臣不忠;君臣异心.
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之信,无信之而,
不忠者也.是故君臣,同欲也而,百姓无怨.
景公问曰:为政何患?对曰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何察?晏子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
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也.孔子闻曰:
此言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不善进则,
善无由入.惩恶扬善,黜陟幽明,善恶分明.

   【原文】
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

景公问晏子曰:『取人得贤之道何如?』
晏子对曰:『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能谕,则尚而亲之,近而勿辱以取人,则得贤之道也。是以明君居上,寡其官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言不中不言,行不法不为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选取人才而能得到贤人的办法是什么?』晏子回答说:『用言语来向他发问,拿事情来省察他。能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办明白事情的人,就任用并亲近他,亲近他而不狎侮他。这样选取人才就是获得贤人的方法。所以,圣明的国君身居高位,官员的数量少而所办的事情多,不善于粉饰而精于职事,言论不符合礼法则不说,行为不符合法规则不做。』
【原文】
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

景公问晏子曰:『臣之报君何以?』

晏子对曰:『 臣虽不知,必务报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则顺其令;逢无道之君,则争其不义。故君者择臣而使之,臣虽贱,亦得择君而事之。』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臣子用什么来报答君王?』晏子回答说:『臣虽然不聪慧,也一定要以德来报答君王。士人遇到有道之君,就听从他的号令;遇到无道之君,就诤谏他的不义之处。所以君王选择臣子来任用,臣子虽卑贱,也可以选择君主来事奉。』
【原文】
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

晏子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无怨也。』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治理国家统治百姓,所担心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所担心的情况有三种。忠臣不被信任,是第一种情况;被信任的臣子不忠,是第二种情况;君臣不同心,是第三种情况。因此,明君居于上位,没有忠臣不被信任的,没有被信任而不是忠臣的。所以,君臣同心,百姓没有怨言。』
【原文】
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

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

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译文】
    景公问:『治理国家,担心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心善恶不分。』景公问:『用什么方法能辨别善恶呢?』回答说:『慎重地选用左右亲近之人。左右亲近之人善,那么百官就都能得到他们适宜的位置,从而善恶就分清了。』孔子听了,说:『这话可信啊!善人得进,那么不善之人就无从进身了。不善之人得进,那么善人就无从进身了。』
铁马 發表於 2025-7-26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治国要义四则疏解

《晏子春秋》所载四则君臣问答,实为治国理政之精要。今依文次,分疏其义:

其一,得贤之道在务实考绩
景公问取贤之法,晏子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对之。此乃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之先声。晏子强调"能谕则尚而亲之",即通过言语对答考察其思辨,经由实务验证其才能,与《尚书·舜典》"明试以功"一脉相承。更提出"近而勿辱"的用贤态度,既须亲近贤才又须保持礼敬,此中分寸深合《礼记·表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之旨。末言明君"寡官多行""拙文工事",正是对当时齐国官场浮夸风气的针砭。

其二,君臣相报以德为纲
晏子答"臣报君以德",突破单向忠君观念,提出"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的双向选择。此说上承《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交互伦理,下启荀子"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的士人精神。尤其"逢无道则争其不义"之论,实为儒家"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思想的早期表述。晏子将君臣关系提升至道德契约层面,较之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利主义更具超越性。

其三,治国三患在君臣离心
晏子指陈"忠臣不信,信臣不忠,君臣异心"三患,直指政权核心矛盾。《周易·系辞下》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而君臣离心恰为治国大忌。晏子提出"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的解决方案,强调君主当以诚信激活臣下忠诚,此即《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的施政体现。其"君臣同欲而百姓无怨"的理想,与《尚书·洪范》"王道平平"的政治愿景深度契合。

其四,为政之要在明辨善恶
晏子以"善恶不分"为政患,主张"审择左右"以正本清源。此论与《周易·泰卦》"内君子而外小人"的用人智慧相通。孔子特加称许"善进则不善无由入",揭示出《大学》"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的辩证思维。晏子提出的"善恶分"非简单二分,实为建立公正的价值评判体系,其"黜陟幽明"(《尚书·舜典》)的考核思想,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统观四则,晏子之论始终贯穿着"以德为纲,务实为本"的施政主线。其思想既承西周礼乐文明之遗绪,又开战国儒家仁政学说之先河,在齐学与鲁学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政治智慧。司马迁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史记·管晏列传》),正是对此种既守原则又重实效的治国之道的最高礼赞。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27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治国要义四则疏解

【得贤之道】
景公问取士之要,晏子以"举语考事"对之,诚为千古铨衡之圭臬。"举之以语"者,非徒观其辩才,实欲察其心志之所向;"考之以事"者,非仅验其能事,更在审其操守之所持。昔管子云"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与此理同契。晏子更申"近而勿辱"之旨,深得《礼记》"君子尊贤而容众"之精义。明君"寡官多行"之论,尤合《尚书》"官不必备,惟其人"之训,盖官不在众,在得其人;事不厌精,贵在实效。

【报君以德】
君臣之际,非市道之交。晏子"报君以德"之说,实本《论语》"以道事君"之旨。其言士逢有道则顺令、遇无道则争义,暗合孟子"格君心之非"的大义。至若"臣择君而事"之论,更见春秋士人气节,较之后世"君命无贰"的僵化伦理,尤显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刚健风骨。晏子此答,已将孔孟之际的儒家政治伦理提前彰显。

【莅民三患】
晏子论临国三患,直指政权根本危机。"忠臣不信"则谗谄生,"信臣不忠"则虚文盛,"君臣异心"则政令隳。三者皆违《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的治道。其对策强调"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实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政治实践。昔齐桓用管仲而明信令,秦穆得百里而推赤心,皆足证此理。

【为政之患】
善恶不分之弊,晏子归本于"审择左右"。此即《大学》"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的施政智慧。孔子叹"此言信矣",正与《论语》"举直错诸枉"之教相发明。观齐景后期嬖臣用事而田氏坐大,恰成此论反证。后世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告诫,实与晏子此说遥相呼应。

要之,四问四答构成完整的治国理路:得贤为始基,正君臣之道为纲维,明察善恶为枢机。晏子之学,虽出管仲一脉而更重德性修养,其论说已开儒家政治哲学先声。读此四章,于今之选才用人、上下级关系处理、组织风气建设,犹有镜鉴之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