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7|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25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如何晏子對以今聞公令如寇讎26景公問欲和臣親下晏子對以信順儉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5 15: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25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如何晏子對以今聞公令如寇讎26景公問欲和臣親下晏子對以信順儉節題文詩:
景公問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失其國者,
常行何如?晏子對曰:國貧好大,智薄好專;
貴賤無親,大臣無禮;尚讒諛而,賤賢人焉,
樂簡慢而,玩百姓焉;國無常法,民無經紀;
好擅辯之,人以為忠,流湎忘國,好兵忘民;
肅於罪誅,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難;
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惠民;賞不足以,
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今民聞公,
令如寇讎,此古君之,離散其民,隕失其國,
所常行者.咎由自取.景公問曰:吾欲和民,
親下奈何?晏子對曰:得臣任使,之與言信,
必順其令,赦其過也,任大臣而,毋多責焉,
使邇臣也,毋求嬖焉,無以嗜欲,貧其家也,
無親讒人,傷其心也,使臣家不,外求而足,
事君不因,親人而進,則臣和矣.儉於藉斂,
節於貨財,作工不歷,其時使民,不竭盡力,
百官節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
領民治民,勿使煩亂,知其貧富,勿使凍餒,
則民親矣.景公曰善!吾聞命矣.故令諸子,
無外親謁,辟梁丘據,無使受報,百官節適,
關市省征,陂澤不禁,冤報者過,留獄者請.

  【原文】
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如何晏子對以今聞公令如寇讎第二十五

景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失其國者,其常行何如?』

晏子對曰:『國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貴賤無親焉,大臣無禮焉;尚讒諛而賤賢人,樂簡慢而玩百姓;國無常法,民無經紀;好辯以為忠,流湎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難;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惠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也。今民聞公令如寇讎,此古離散其民,隕失其國所常行者也。』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古代使百姓離散從而喪失他的國家的人,他日常行為是怎樣的?』晏子回答說:『國家貧困而好大喜功,智能平庸卻獨斷專行;對地位高低的人都不親近,對大臣不講禮儀;重視讒諛之人而輕視賢能之人,逸樂簡慢而輕慢百姓;國家沒有穩定的法律,百姓沒有秩序;喜愛花言巧語之人,並認為他們是忠臣;放縱無度而忘了國家,窮兵黷武忘了百姓;對治罪殺人行動迅速,對慶功封賞卻一再拖延;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將私利建立在別人的苦難上;德行不能夠使遠方之人嚮往,政治不能夠使百姓受到恩惠;獎勵不能鼓勵人們向善,刑罰不能夠防範作惡:這都是滅亡國家之舉。現在百姓聽到君王的命令像對待仇敵一樣,這就是古代離散百姓,喪失國家的行為。』
【原文】
景公問欲和臣親下晏子對以信順儉節第二十六

景公問晏子曰:『吾欲和民親下奈何?』

晏子對曰:『君得臣而任使之,與言信,必順其令,赦其過,任大無多責焉,使邇臣無求嬖焉,無以嗜欲貧其家,無親讒人傷其心,家不外求而足,事君不因人而進,則臣和矣。儉於藉斂,節於貨財,作工不歷時,使民不盡力,百官節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領民治民,勿使煩亂,知其貧富,勿使凍餒,則民親矣。』
公曰:『善!寡人聞命矣。』
故令諸子無外親謁,辟梁丘據無使受報,百官節適,關市省征,陂澤不禁,冤報者過,留獄者請焉。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與臣子和洽,與百姓親近,應該怎麼辦?』晏子回答說:『國君得到大臣而任用他們,與他們講話態度要誠信,一定要採納他們好的建議,而寬赦他們的過錯,任用大臣不要責求他們全能,使用近臣不要寵愛他們,不以自己的嗜好和私慾而使臣子家貧,不去親近讒人而傷大臣的心,使大臣之家不需向外索求便供給充足,事俸君王不因個人的關係而提升,那麼,臣子與君王的關係就融洽了。在徵稅時儉省,在使用財物時節約,使用勞役要有時間限度,使用百姓不要傾盡其力,官員適量,關卡市場的稅收少,山林湖澤之利不獨享,命令和治理百姓,不使他們產生煩惱和動亂,知道他們的經濟情況,不讓他們挨餓受凍,這樣百姓就和國君親近了。』
景公說:『好,我聽從您的教誨。』於是下令諸子不要向外親附干謁,辭去梁丘據,不讓他再受俸祿。官員的數量適度,關市之稅減輕,湖澤不設禁,誣告他人的人治罪,稽延獄訟的一一過問。
~幽魂~ 發表於 2025-4-16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治國之道探微

【晏子春秋】卷三【內篇問上】所載景公與晏子兩則問答,深契治國安民之要義。其文雖簡,而理極精微,今試析之。

一、亡國之行:民散國隕之由
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而失國者之常行,晏子對曰:『國貧好大,智薄好專;貴賤無親,大臣無禮……』凡此十六端,皆亡國之徵。其要在於:
1. 政失其本:國貧而好大興役,智薄而獨斷專行,是捨本逐末。治國者當以民為本,以德為基,若反其道,必致民怨。
2. 上下離心:貴賤無親,大臣無禮,則君臣失序;尚讒諛而賤賢人,則忠良蔽塞。如此,國無棟樑,民無依歸。
3. 法令乖張:國無常法,民無經紀,則社會失序;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則善惡無辨。

晏子直言『今民聞公令如寇讎』,直指景公之政已蹈古之覆轍。民視政令如仇讎,則國將不國,此乃『咎由自取』之理。

二、和民親下:信順儉節之道
景公問如何和民親下,晏子對以『信順儉節』四字,可謂提綱挈領:
1. 信以任臣:『得臣任使,之與言信』,君主須信臣、順令、赦過,勿苛責大臣,勿近讒人。如此,則臣安其職,君得其力。
2. 儉以養民:『儉於藉斂,節於貨財』,輕徭薄賦,使民不困;山林陂澤,利與民共,則民生可遂。
3. 節以行政:百官節適,關市省征,冤獄速決,則政通人和。

景公聞而稱善,並罷梁丘據之寵,省刑罰、寬關市,可謂從善如流。然其能否持久,則未可知也。

三、古今之鑑:為政者當戒
晏子之對,非徒述古,實諷今也。其言亡國之行,句句映照景公之失;其陳和民之策,字字切中時弊。治國之道,不外乎:
以德懷人,而非以力懾人;
以惠養民,而非以斂傷民;
以信御下,而非以術馭下。

【晏子春秋】此篇,實為君臣共鑒之鏡。後世為政者,若能體晏子之言,去專斷、遠讒佞、節用愛人,則國可安而民可親矣。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4-28 05:4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政道微義析論
——卷三內篇問上第二十五、二十六章疏解

一、亡國政道之鑑
景公所詢「古者離散其民」之問,晏子直指十二項弊政(見原文),其核心在於「政德分離」。所謂「國貧好大,智薄好專」,揭示統治者德能不足卻妄逞私慾;「貴賤無親,大臣無禮」則顯禮制崩壞,此二者實為亡國之本。晏子更以「今民聞公令如寇讎」作比,警示景公:當政令淪為暴政符號(寇讎象徵強制性壓迫),即重蹈古之覆轍。此論承【尚書】「民惟邦本」之旨,與【孟子】「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形成互文。

二、和民親下之要
晏子答景公「和臣親下」之策,系統提出「信順儉節」四字綱領:
1. 君臣之道:
「任使言信」體現【論語】「民無信不立」思想,強調政令信用;
「赦過毋責」暗合【周易】「赦過宥罪」的寬政智慧;
「使臣家不外求」直指【大學】「德本財末」之理,杜絕以權謀私。

2. 治民之術:
「儉於藉斂」呼應【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嗇」,主張輕徭薄賦;
「關市省征」體現【周禮】「廛人掌斂市絘布」的適度徵稅原則;
「知其貧富」落實【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民生觀。

三、文本的現代啟示
1. 政令合法性:晏子將「公令如寇讎」歸為亡國之因,實指統治權威喪失(見【韓非子·難勢】),今之施政當以公信力為根基。
2. 系統治理觀:晏子所列弊政涉及經濟(國貧好大)、司法(肅罪慢賞)、用人(尚讒賤賢)等多維度,展現先秦「整體性治國」思維。

景公終悟而「令諸子無外親謁」,並調整關市政策,此即【晏子春秋】「諫而見從」的典型敘事。全書通過此類對話,構建出「君明臣直→政通人和」的儒家理想政治模型,其價值遠超齊史範疇,直指華夏政道精髓。

(全文798字)

【注釋】
[1]「流湎忘國」:【禮記·樂記】「流湎以忘本」鄭玄註:「湎,沉溺也」,此處指統治者縱慾亡國。
[2]「冤報者過」:從王念孫【讀書雜誌】校勘,謂平反冤獄當速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