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3|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8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鲁君好义上下相收藏富于民田将代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4 15: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8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鲁君好义上下相收藏富于民田将代齐)
题文诗:
景公问曰:莒与鲁国,孰先亡也?晏子对曰:
以臣观之,莒之细人,变而不化,贪而好假,
高勇贱仁,士武以疾,忿急速竭,是以上不,
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
政之,大体失矣;故莒先亡.曰鲁何如?
晏子对曰:鲁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
奄然寡闻,上能养下,下能事上,上下相收,
是以政之,大体存矣.故鲁犹可,长守然其,
亦有一焉.邹滕,国之雉奔,而出其地,
犹称公侯,小之事大,弱事,周,
之树国也,近齐,而晋国,以变小国,
而服,以远望鲁,灭国之道.其有,
鲁与莒乎?公曰鲁国,与莒之事,寡人既得,
而闻之矣,德亦薄,然后世孰,践有齐者?
曰田无宇,之后为几.公曰何故?曰公量小,
私量大,以施于民,其与士交,用财,
筐箧之藏,国人负携,其子归之,若水流下.
先与人利,后辞其难,不亦寡乎!若苟勿辞,
从而抚之,不亦几乎!财散情聚,民心归附.
   【原文】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景公问晏子:『莒与鲁孰先亡?』对曰:『以臣观之也,莒之细人,变而不化,贪而好假,高勇而贱仁,士武以疾,忿急以速竭,是以上不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则政之大体失矣。故以臣观之也,莒其先亡。』公曰:『鲁何如?』对曰:『鲁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也,奄然寡闻,是以上能养其下,下能事其上,上下相收,政之大体存矣。故鲁犹可长守,然其亦有一焉。彼邹滕雉奔而出其地,犹称公侯,大之事小1,弱之事彊久矣,彼周者2,殷之树国也,鲁近齐而亲殷,以变小国,而不服于邻,以远望鲁,灭国之道也。齐其有鲁与莒乎?』公曰:『鲁与莒之事,寡人既得而闻之矣,寡人之德亦薄,然后世孰践有齐国者?』对曰:『 田无宇之后为几。』公曰:『何故也?』对曰:『公量小,私量大,以施于民,其与士交也,用财无筐箧之藏,国人负携其子而归之,若水之流下也。夫先与人利,而后辞其难,不亦寡乎!若苟勿辞也,从而抚之,不亦几乎!』
【注释】(1)
王念孫云:「『大之事小』當作『小之事大』,今本『小』『大』互易,則義不可通。」◎俞樾云:「案『大之事小』義不可通,王說是也。『彼周者殷之樹國也』,乃證小事大弱事彊之誼。言周之初乃殷之樹國耳,乃周日彊大而為天子,則殷且事之矣,微子是也,正見魯以弱小而不能事彊大之失。」◎陶鴻慶云:「『大』『小』二字當互易,晏子既舉鄒滕得稱公侯,則弱小當事彊大之誼已明,不煩更說。」◎則虞案:指海本已易。
(2)孫星衍云:「未詳,疑『親殷』當為『親晉』,上亦當為『晉者周之樹國也』,是時魯君屢如晉。」◎俞樾云:「案此所謂殷,即宋也。宋得稱商,則亦得稱殷矣。」◎顧廣圻云:「當互易『周』『殷』二字。」◎蘇時學云:「殷,謂宋也,上句『殷』『周』誤倒,當作『彼殷者,周之樹國也』,於義為允。孫氏注以『親殷』為『親晉』,非是。」◎戴望校略同。◎蘇輿云:「孫云『殷當為晉』,是也。此緣上『殷』字誤耳。下文『魯』亦『晉』誤(俞說已詳)。言魯近鄰齊而不知親,而反與晉為親,下『以遠望魯』『遠』字與此『近』字正相對,所謂鄰者,即指齊也。」◎陶波鴻慶云:「『周者殷之樹國』句,當屬下文為義。此推原魯獨親宋之故。蓋周嘗臣殷,宋於周為客,魯秉周禮故獨親殷,言既以前王之故而親殷,又以盟主之故而望晉也。」◎則虞案:俞樾、蘇時學之說是。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莒国与鲁国哪一个会先亡国?』回答说:『根据我的观察,莒国都是见识短浅之人,多变而不受教化,贪心而好虚伪,崇尚勇力而轻视仁义,士人勇猛而有嫌怨,怨恨增多会导致速亡。所以,君王不能教育下民,下民不能事俸君王,上下不能相互约束,那么政治的大原则就没有了。所以,依照我的观察,莒国大概会先亡。』景公问:『鲁国怎样?』回答说:『鲁国的君臣,还好行仁义,下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不受外界影响。所以君王能教育他的百姓,百姓也能事俸君王,上下相互约束,政治的根本原则还在。所以,鲁国还可以长期保有。但它也有一个弱点,像邹、滕那样野鸡奔跑几步就能越出国境的小国,还能称公侯,是以小国事从大国的缘故。弱国侍从强国才能长久。晋国,只是周的一个臣属国,鲁国与齐国接壤却亲近晋国,那么小的国家,却不臣服邻国,而寄希望于遥远的晋国,这是它亡国的原因。齐国大概会拥有莒与鲁国吧?』
齐景公说:『鲁国和莒国的情况,我已经听到了,我的德行也不多,但后世谁能继承齐国的王位呢?』回答说:『田无宇的后人有机会。』景公说:『什么原因?』回答说:『国定的量制小,私家的量制大,(小斗进,大斗出)来向百姓施惠。他同士人交往,用器财物没有一筐一箧的储藏,百姓背着孩子归附他,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先给人恩惠,以后又不做其领袖的不是太少见了吗?如果不推辞做国君,又去安抚他们,不就有希望吗?』
懋松 發表於 2025-5-23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八章所载景公与晏子论莒鲁兴亡之对,实为春秋政治哲学之精要。晏婴以"莒先鲁后"为断,非徒占验之术,实乃深察两国政教根本之论。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莒国败亡之由在于"政德不修"
晏子指莒国"细人变而不化,贪而好假",此乃直指其民风浇薄。考《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莒子庚舆虐而好剑",与晏子所言"高勇贱仁"相合。莒君重武轻文,士人"忿急速竭",形成尚力弃德的恶性循环。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莒国四维不张,故晏子断其"急先亡"。

二、鲁国延祚之基在于"藏富于民"
晏子盛赞鲁国"上下相收,藏富于民",此实儒家"民本"思想之先声。《论语》载哀公问政,孔子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正与此呼应。鲁国虽三桓专权,然仍守周礼遗制,故能"田氏将代齐"之世犹存。晏子之明,在于洞察鲁国虽弱而民气未衰,此乃"义以生利"的治国智慧。

三、晏子政治预言的方法论价值
晏子之论非巫史之谈,而是建立在对两国政治生态的系统比较上:其一察君主取向(好义与好武),其二观官民关系(相收与相疾),其三衡经济基础(富民与竭民)。这种"观政于微"的思维方法,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路径一脉相承。

要之,此章展现了晏子作为政治家的深邃眼光。其以德义判兴亡的理路,实开孟子"仁者无敌"思想之先河。鲁虽终为楚所灭,然较莒多延百七十余载,正印证晏子"重民者昌"的政治智慧。后世治国者当深味此章,明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千古至理。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5-2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八则所载景公与晏子论莒鲁兴亡之对,实为春秋政治哲学之精要体现。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政道根本在于民德
晏子判莒国将亡,首斥"细人变而不化"。细人者,小民也;不化者,顽固不迁善也。《论语》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然晏子此论更进一层,谓莒民非但不能知礼,更"贪而好假",此即《尚书》"作伪心劳日拙"之谓。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莒民之弊恰在物质贪婪与道德虚伪并存,形成恶性循环。

二、士风关乎国运
"高勇贱仁"四字尤为警策。勇本美德,《论语》列于三达德,然莒士"以疾忿急速竭",恰如《中庸》所戒"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北方强。晏子揭示莒国武士文化已异化为暴戾之气,此与孔子批评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同一机杼。士阶层精神异化,则国家危矣。

三、鲁国存亡之道
晏子论鲁"上下相收"暗合《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之理。其"藏富于民"说,实为《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之先声。尤可注意者,"田氏将代齐"之预言,揭示政权更迭根本在于民心向背,此即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之雏形。

四、历史辩证法的早期形态
晏子通过对比论证:莒之亡在民风浇漓、士德堕落;鲁之存因君行仁义、政通人和;齐之危起于权臣蓄民。三者构成完整的政治兴衰模型,较《左传》"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更为系统,展现春秋时期已形成成熟的政治预测学。

此章之要,在于揭示国家盛衰非关天命,实系于人文。《晏子春秋》通过这则对话,将儒家"为政以德"、道家"上善若水"、法家"势位足恃"等思想熔于一炉,堪称先秦政治智慧的结晶。读此可知,后世《孟子·离娄》"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之说,实已肇端于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 2025/5/25/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