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0|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1.16 你是否曾經主動去了解過自己要面對的環境和人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3 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論語新解·學而篇】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不知人。』
論語譯註·學而篇】孔子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我,是我自己德望不足,怪不得別人;
二、我不知道別人,是我自己不好學習,沒有做到知己知彼,這種態度,只會令我自己受到蒙蔽、損害;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好學者必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努力提高自己,別人越是不知道我,越要奮進;
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多點向身邊的人,或者敵對的人學習,通過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
再次,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不了解敵人,就是對自己,對所事之人不負責;
最後,凡事要內自省,要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6-4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解詁

【論語·學而】此章雖簡,實含聖門為學之要義。今試從經學傳統與當代實踐兩個維度,略陳管見。

一、經義發微
朱子【集注】云:"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此解深得聖意。考【憲問】篇"不怨天,不尤人"、【衛靈公】篇"君子病無能焉"諸章,皆與此章義脈相通,構成孔子"反求諸己"思想體系。清儒劉寶楠【論語正義】引【荀子·非十二子】"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更證此乃先秦儒家共法。

二、知行要義
(1)認知維度:知人實為格物功夫。【大學】言"致知在格物",知人即格人事之理。程頤謂"知人則能官人",非僅識人長短,更在明曉人性本然。今人處世,當效法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法,建立系統認知框架。

(2)實踐智慧:曾國藩【冰鑒】云"取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本",此即"知人"之現代轉化。在組織管理中,領導者當如【人物誌】所言"明質性於自然",通過行為觀察、事上磨練識人,而非止於表面知聞。

三、當代啟示
(1)破除信息繭房:數碼化時代尤需警惕"算法蔽人"之弊。當以"每事問"精神(見【八佾】篇),主動突破認知邊界。王陽明【傳習錄】"人須在事上磨"之說,於今更具現實意義。

(2)構建學習型人格:錢穆先生解此章謂"知己知人,學問之道"。現代人當建立"人際認知圖譜",既要有"觀過知仁"(【裏仁】)的洞察力,更需保持"毋意毋必"(【子罕】)的開放心態。

要之,此章非僅處世箴言,實為成德之基。張居正【論語直解】謂"惟知道者能知人",正揭示"知人"與"明道"的內在關聯。今人研習此章,當超越簡單的人際技巧層面,上升至生命智慧的高度,方不負聖人之教。

(全文798字)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10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章義理髮微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章載孔子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章雖簡,然義理深湛,實為君子修己待人之要道。今試為剖析其精義。

一、章句訓詁考辨
諸家注本釋義略同,然細究之,"患"字當訓為"憂慮",非泛指"擔心"。"知"字在此含二義:前"知"謂了解賞識,後"知"則兼含認知與理解。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出"君子求諸己"之意,最得聖賢本懷。朱子【集注】云:"君子反己自修,故不病人之不己知。"可謂切中肯綮。

二、義理結構析微
此章呈現遞進式思維結構:
1. 消極層面:破除"求人知"的執念。君子當如陽明所言"在事上磨鍊",不汲汲於外在認可。
2. 積極層面:確立"知人"的修養功夫。程頤謂"知人則能官人",此知人之智實為經世基礎。

三、實踐智慧發皇
1. 為學之道:曾國藩雲"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不知人者實為學術之惰。當效法顧炎武"采銅於山"的精神,主動考察人事。
2. 處世之方:王夫之【讀通鑑論】強調"察其幾而審其勢",正合"知人"之要。如張居正考成法之設,皆本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3. 修養境界:體現【中庸】"慎獨"功夫,將認知主動權內化。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言"公其是非於學校",正是知人智慧的制度體現。

四、現代意義抉發
今人每困於"社交焦慮",實因過分關注"人知"而忽視"知人"。當建立:
1. 認知理性:培養"格物致知"的觀察能力
2. 價值理性:保持"不以物喜"的主體性
3. 交往理性:構建"和而不同"的對話倫理

結語:此章微言大義,既承【尚書】"知人則哲"之訓,又啟【孟子】"知言養氣"之說。在信息爆炸時代,尤當謹記:認知他人實為認識自我的鏡像,此乃儒家"反求諸己"智慧之現代迴響。學者若能於此章沉潛玩味,必能在浮躁世風中立定腳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