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8|回复: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2内篇谏(下)诗解22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事君忠道导亲父兄有礼群臣惠民有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1 1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2内篇谏(下)诗解22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事君道导亲父兄有礼群臣惠民有
题文诗:
梁丘据死,景公,晏子告之,也,
忠爱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
问据之忠,与爱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
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则据,以其所有,
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
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
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闻之,
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妻专其夫,谓之.事君之道,导亲父兄,
有礼群臣,有惠于民,有信诸侯,谓之忠也;
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爱,行于诸父,
慈惠众子,诚信朋友,谓之孝也;为妻之道,
使其众妾,皆得欢忻,于其夫也,谓之不嫉.
今四封民,皆君之臣,,尽力爱君,
爱者?四封之货,皆君之有,,
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寡邪?据之,
防塞群臣,拥蔽君主,无乃甚乎?公曰善哉!
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
之役,厚葬之命,令有司也,据法而责,
群臣敢于,陈过而谏.官无废法,臣无隐忠,
百姓大悦.忠臣公正,舍身谏君,私则奸佞.
精诚所至,公而忘私;奸佞之至,损公肥私.
《原文》
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为妻之道,使其众妾皆得欢忻于其夫,谓之不嫉。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命,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陈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译文】
梁丘据死了,景公召来晏子告诉他说:“梁丘据忠心而且爱戴我,我想丰厚地安葬他,把他的坟修得高大一些。”晏子说:“敢问梁丘据对君王的忠心与爱戴能让我听一听吗?”景公说:“我喜欢的玩好之物,有关官吏没能都给我,而梁丘据把他自己的拿来供我玩,从这件事知道他忠心;每逢有风雨时,天晚了召他必到,我从这件事知道他的爱戴。”
晏子说:“我回答您就一定会得罪您,不回答您,那我怎么叫侍奉君王呢,敢不回答么?我听说,臣子专擅事奉君王,叫做不忠;儿子专擅孝顺父亲,叫做不孝;妻子专擅服侍丈夫,叫做妒嫉。侍奉君王之道,在于引导君王亲爱父兄,对群臣有礼,对百姓施恩,对诸侯有信誉,叫做忠。做人子之道,在于引导父亲钟爱每个儿子,把爱心传布给叔伯,慈爱众多孩子,对朋友有信义,这叫做孝;为妻之道,在于让众妾都能得丈夫欢欣,这叫做不妒嫉。现在四境之民,都是君王的臣子,维有梁丘据竭力爱君,为什么爱国君的人这样少呢?四境的财物,都是君王所有,维有梁丘据能用私人财物向君王尽忠,尽忠的人怎么这样少呢?梁丘据堵绝群臣,阻隔君王,不是太严重了吗?”景公说:“好呀!不是先生我就不知道梁丘据竟到了这种地步。”于是停止了为他修高坟的役力,中止厚葬的命令,命令官吏依法责处,群臣进谏陈述过失。所以官府中没有徒有虚名的法令,臣子的忠心不被埋没,百姓十分高兴。
《繁体原文》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一〕,曰:‘据忠且爱我〔二〕,我欲丰厚其葬〔三〕,高大其垄。’晏子曰〔四〕:‘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五〕,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六〕,则据以其所有共我〔七〕,是以知其忠也〔八〕;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九〕,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一十〕。事君之道〔一一〕,导亲于父兄〔一二〕,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一三〕谓之忠〔一四〕;为子之道〔一五〕,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一六〕,慈惠于众子〔一七〕,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一八〕;为妻之道〔一九〕,使其众妾皆得欢忻于其夫〔二十〕,谓之不嫉〔二一〕。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二二〕,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命,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陈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二三〕。

《繁体注释》
  〔一〕 则虞案:御览五百五十八引无‘而’字。

  〔二〕 孙星衍云:‘“且”,御览作“臣”。’

  〔三〕 则虞案:御览作‘我欲厚葬之。’

  〔四〕 则虞案:御览‘曰’上有‘对’字。

  〔五〕 苏舆云:‘治要作“敢问据之所以忠爱君者”。’

  〔六〕 黄以周云:‘“具”,元刻作“共”。’◎苏时学云‘“共”,读如“供”。’◎则虞案:治要正作‘供’。黄云‘元刻作“共”’者非是,元本作‘其’不作‘共’。绵眇阁本、吴勉学本、子汇本作‘具’。

  〔七〕 苏舆云:‘治要作“则据以其财供我”。’

  〔八〕 王念孙云:‘治要“是以”上有“吾”字,与下文“吾是以”对文。’

  〔九〕 苏时学云:‘“来必”当作“必来”,“存”谓问。’◎刘师培校补云:‘治要“求”下有“之”字,是也。戴校以“求”为衍文,以“必存”并下“吾”字为句,以“必存吾”为恤问己身,非是。’◎则虞案:刘说是也。各本无作‘来’者,苏氏所云,未知何据。

  〔一十〕黄以周云:‘元刻误衍“不”字。’◎苏舆云‘治要有“妒”字。’◎则虞案:作‘妒嫉’者是,长短经反经引正如此。

  〔一一〕王念孙云:‘治要作“为臣道君”。’◎黄以周云:‘元刻“君”误“父”。’

  〔一二〕苏舆云:‘治要无“导”字。’◎则虞案:此二句本文及治要似皆有讹脱。下文云‘为子之道’‘为妻之道’,此‘事君之道’乃‘为臣之道’无疑,下句当作‘导君有亲于父兄’。本文脱‘君’字,治要‘道君’二字误连上读,‘亲’上又脱‘有’字。

  〔一三〕苏舆云:‘治要“信”作“义”。’

  〔一四〕则虞案:治要有‘也’字。

  〔一五〕王念孙云:‘治要作“为子道父”。’

  〔一六〕孙星衍云:‘“锺”一本作“忠”。’◎则虞案:此句上夺‘导父’二字,‘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当作一句读。父之兄弟,即子之诸父也,‘兄弟’上故用‘其’字;‘慈惠于众子’,亦指父而言,能钟爱其兄弟,慈惠于众子,即不专其父矣。凌本‘锺’作‘忠’,尤误。

  〔一七〕苏舆云:‘治要句上有“以”字。’

  〔一八〕则虞案:治要有‘也’字。

  〔一九〕王念孙云:‘治要无“之道”二字。’◎则虞案:指海本据删‘之道’二字。

  〔二十〕苏舆云:‘治要无二“其”字。’

  〔二一〕苏舆云:‘治要“嫉”作“妒”,句下有“也”字。’

  〔二二〕孙星衍云:‘今本注云:“下阙。”御览有“晏子对曰‘不可’,公遂止”,或在此下。’◎卢文弨云:‘疑脱一“乎”字。’◎王念孙云:‘此下各本脱去九十九字,据群书治要补。’

  〔二三〕王念孙云:‘太平御览礼仪部三十七作“晏子曰‘不可’,公遂止”,乃取晏子原文而约举之,故与治要不同。’则虞案:吴勉学本、子汇本‘以爱君’下注云‘疑阙’,是也。凌本评曰:‘即此住,尽是言不尽意,旧本以为疑阙,何也?’杨慎亦以为‘有言不尽’,非是。
+
吕存 发表于 2025-4-28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谏下》第二十二则所载景公欲厚葬梁丘据事,实为春秋时期礼制与政治伦理之重要案例。晏婴之谏言,不仅体现其"事君以道"的臣节,更深刻揭示了儒家"忠爱有度"的伦理准则,值得深入析论。

一、梁丘据之"忠爱"本质
晏子对梁丘据"同君不违"的批评,直指其"专君"之弊。《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梁丘据"和如羹焉"的典故,表面似褒实贬。所谓"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梁丘据之"同"实为曲意逢迎,此非真忠,乃"妾妇之道"(《孟子·滕文公下》)。晏子谓"丘据阴邪",正指其以私爱惑君,有违"君子爱人以德"(《礼记·檀弓》)之旨。

二、厚葬之非礼
景公欲"高大其垄",实违《周礼·春官》"以爵等为丘封之度"的礼制规范。晏子举"古者圣王"之制,暗合《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的思想。其"不废民力"的主张,更体现"节用爱人"(《论语·学而》)的治国智慧。春秋时期"厚葬妨生"之弊,管仲、墨子皆曾痛陈,晏子此谏可谓切中时弊。

三、忠臣之道
晏子提出"导亲于父兄"等四事,系统阐释臣道要义。其说与《孝经·事君章》"进思尽忠"之说相发明,而更重实效。"有礼于群臣"暗合"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惠民有信"则近于"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这种将伦理规范转化为政治实践的思想,正是齐国管晏学派的重要特征。

此章之要,在于揭示"忠"之真义不在私爱,而在"以道事君"(《论语·先进》)。晏子以"诸侯之礼"为谏,既守礼制本分,又达匡君之效,可谓"柔而不犯"(《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谏诤典范。其思想对后世"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的政治伦理影响深远,至今犹具启示意义。
+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6-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谏下》第二十二则所载景公欲厚葬梁丘据事,实为春秋时期政治伦理之重要镜鉴。晏婴之谏言,非仅关乎丧葬仪制,更深刻揭示了"忠道"的本质与为政者当持之度。

考梁丘据其人,《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其"专行媚于内",乃以阿谀逢迎事君者。景公所谓"忠爱",实为私昵之忠,与儒家"以道事君"(《论语·先进》)之理念相悖。晏子以"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发问,直指事君之道当以"导亲于父兄"为要义。此论与《礼记·檀弓》"事君有犯而无隐"相通,强调臣子之忠在于匡正君过,非一味顺承。

晏子提出"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三端,实为春秋政治伦理之纲领。其"礼群臣"之说,与《左传》"礼以体政"(桓公二年)相呼应,主张建立尊卑有序的朝堂秩序;"惠百姓"之论,则承周公"保惠庶民"(《尚书·无逸》)遗训,体现民本思想;至若"信诸侯",正是管仲"信其邻国"(《国语·齐语》)的邦交准则。三者兼备,方为社稷之臣。

针对厚葬之请,晏子以"削人之居,残人之墓"为戒,其理与墨子《节葬》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暗合。然晏子更进一层,指出"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此乃对齐国"厚赋重刑"(《史记·齐世家》)现状的隐谏。其以"古者圣王"为比,暗讽景公违逆先王之道,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托古改制策略同出一辙。

细绎晏子"忠道"论,实含三重维度:于君则"导之以德义"(《晏子春秋·问上》),于臣则"礼之以度"(《内篇谏上》),于民则"施取其厚"(《左传》哀公元年)。这种立体化的忠君观,较之单方面的效忠,更显先秦士大夫"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的政治品格。其谏言终使景公"遂罢为垄之役",印证了《孟子》"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离娄上》)的谏诤效力。

此章之要,在于揭示真正的忠臣不以私爱邀宠,而当以公义匡君。晏子之谏,既守臣道之正,又尽谋国之诚,可谓深得《周易》"纳约自牖"(《坎》卦六四爻辞)之谏君智慧。千载之下,犹足为执政者鉴。
+
邱眉 发表于 2025-9-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二章载景公欲厚葬梁丘据之事,深具治国之道与君臣伦理之思。今析其要义如下:

一、忠爱之辨:事君以道而非以顺
梁丘据卒,景公谓其“忠爱”于己,欲厚葬以彰其德。晏子则直谏曰:“据之忠君,乃‘同而非和’之忠——君甘则亦甘,君酸则亦酸,此谓逢迎之忠,非导善之忠也。”此言切中君臣关系本质:真忠臣当以道事君,匡其过失,导之以义;若一味顺承君意,虽得亲幸,实陷君于不义。晏子剖明“忠”之真谛在于“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惠民于百姓,信于诸侯”,此四者方为臣子辅君之正道。

二、礼制之衡:葬仪合度而非逾矩
景公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以“古者圣王制葬”之礼谏阻,强调“棺椁衣衾不以害生养,垄墓规模不以妨耕居”。晏子非否定葬礼之重,而是主张“俭则合礼,奢则招灾”——厚葬不仅劳民伤财,更易引发盗掘之祸,反使死者不安。其谏言体现了儒家“节用爱人”“礼以义起”的思想:礼仪之本在于表达哀敬,而非炫耀权势。

三、君臣之责:重实轻名而安国家
晏子进一步警示:若厚宠谄谀之臣,则“忠臣不信,谗臣得志”,将致国政倾危。此论揭示君主之责:赏罚须契于公义,而非私好。梁丘据生前已得厚禄,若死后复加逾制之葬,无异于褒贬失准,混淆是非。故晏子坚持“陈臣之力以长利国”,而非“死而后饰”的虚礼,彰显其以国事为重、拒徇私情的政治家本色。

结语:
晏子之谏,非仅阻一时厚葬之事,更申明君臣共治之大道:君待臣应以“导善抑恶”为准则,臣事君当以“匡弊补阙”为忠诚,而礼制之用贵在“节宜中和”。其言切中时弊,至今犹振聋发聩——治国之要,在于重实轻名、崇义抑私,此乃《晏子春秋》留予后世之永恒镜鉴。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