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9|回覆: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2內篇諫(下)詩解19景公登路寢台望國而嘆晏子諫(昧財自守委而不分民進自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0 18: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2內篇諫(下)詩解19景公登路寢台望國而嘆晏子諫昧財守委而不分進自分
題文詩:
景公與,晏子登寢,而望國公,愀然而嘆,
曰使後嗣,世世有此,豈不可哉!晏子曰臣,
聞明君必,務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後子孫,
享之詩云:豈不,貽厥孫謀,以燕翼子.
今君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猶出若言,
不亦甚乎!公曰然,則後世孰,將把齊國?
晏子對曰:服牛死也,夫婦哭非,骨肉之親,
爲利;欲知把齊,國者則其,利之者邪?
公曰然,何以易之?對曰,之以善政;
公之牛馬,老於欄牢,今不勝服;車蠹巨戶,
不勝乘也;衣裘襦蔥,朽弊於藏,不勝衣也;
醯醢腐之,不勝沽也;酒醴酸之,不勝飲也;
府粟郁之,而不勝食;又厚藉斂,於百姓而,
不分餒民.夫藏財而,不用凶也,財苟失守,
下報環至.其次昧財,之失守且,委而不以,
分人者民,必進自分.故君人者,與其,
不如請己.財散情聚,情聚財散,真情君主,
以情牧民,分民以地.選賢任能,傳情遞義.

    【原文】景公登路寢台望國而嘆晏子諫第十九景公與晏子登寢而望國,公愀然而嘆曰:『使後嗣世世有此,豈不可哉!』晏子曰: 『臣聞明君必務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後子孫享之。詩云:'武王豈不事,貽厥孫謀,以燕翼子。」今君處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猶出若言,不亦甚乎!』公曰:『然則後世孰將把齊國?』對曰:『服牛死,夫婦哭,非骨肉之親也,爲其利之大也。欲知把齊國者,則其利之者邪?』公曰: 『然,何以易?』對曰:『移之以善政。今公之牛馬老於欄牢,不勝服也;車蠹於巨戶,不勝乘也;衣裘襦蔥,朽弊於藏,不勝衣也;醯醢腐,不勝,沽也;酒醴酸不勝飲也;府粟郁而不勝食;又厚藉斂於百姓,而不以分餒民。夫藏財而不用,凶也,財苟失守,下其報環至。其次昧財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進自分也。故君人者與其請於人,不如請於己也。』
【譯文】
齊景公同晏子登上寢台望著國都,景公憂傷地嘆道:『讓子孫世世代代享有它,難道不可以嗎?』晏子說:『我聽說,聖明之君一定致力於治理清正,凡事爲百姓謀利,然後子孫才能享有國家。【詩】云':武王難道沒有功業嗎?留下他的深謀遠慮,來使他的後代享有國家。」現在君王行事安閒惰怠,違背民情損害百姓的利益已經很長時間了,還說這樣的話,不也太過份了嗎?』景公說:『那麼,以後誰能來掌管齊國呢?』晏子答道:『駕車的牛死了,夫妻同哭,這不是因爲骨肉親情,而是因爲帶給他們的利益多。想知道掌管齊國的人是誰,那麼,應該是能給它帶來利益的人吧?』景公說:『這樣,那怎麼能改變這種情況呢?』晏子回答說:『用行仁政來轉變這種情況。現在君王的牛馬老死在圈欄中,君王都駕乘不過來;車子在車庫中被蟲子蛀了,君王都乘坐不過來;長短厚薄的衣服,朽爛在衣櫃中,君王都穿不過來;醋醬都臭了,君王用不過來;美酒佳釀都酸了,君王飲不過來;官倉里的糧食都放爛了,君王吃不過來。還向百姓徵收重賦,卻不把它們分給饑民。儲藏財物而不用,是十分不祥的。死守著財物,不好的結局是報應一起降臨。最可怕的是貪財而死守著,積存起來不分給百姓,百姓一定會自己前來分它。所以做國君的人,與其讓別人來分,不如自己來分。』
【繁體原文】景公與晏子登寢而望國〔二〕,公愀然而嘆曰〔三〕:「使後嗣世世有此〔四〕,豈不可哉!」晏子曰:「臣聞明君必務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後子孫享之。詩云:『武王豈不事,貽厥孫謀,以燕翼子〔五〕。』今君處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猶出若言〔六〕,不亦甚乎!」公曰:「然則後世孰將把齊國?」對曰:「服牛死〔七〕,夫婦哭〔八〕,非骨肉之親也,爲其利之大也〔九〕。欲知把齊國者,則其利之者邪?」公曰:「然,何以易〔一十〕?」對曰:「移之以善政〔一一〕。今公之牛馬老於欄牢〔一二〕,不勝服也;車蠹於巨戶,不勝乘也〔一三〕;衣裘襦蔥〔一四〕,朽弊於藏〔一五〕,不勝衣也;醯醢腐,不勝,沽也;酒醴酸〔一六〕不勝飲也;府粟郁而不勝食〔一七〕;又厚藉斂於百姓,而不以分餒民〔一八〕。夫藏財而不用,凶也,財苟失守,下其報環至。其次昧財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進自分也。故君人者與其請於人,不如請於己也。〔一九〕」
【繁體注釋】
  〔一〕 則虞案:「嘆」,元本、活字本、嘉靖本、吳懷保本作「歡」,文內「嘆」同,綿眇閣本作「嘆」,顧校從之。

  〔二〕 盧文弨云:「御覽四百九十二『寢』上有『路』字。」◎俞樾云:「按寢非可登之地,此本作『景公與晏子登路寢之台而望國』,傳寫奪之耳。上章『景公登路寢之台』,下章『景公成路寢之台』,三章皆一時之事。」◎黃以周云:「御覽四百九十二作『登路寢』,元刻標題作『登路寢台,與前章標題同,則二章俱作『登路寢』之台可知,今本誤脫爾,當補。」◎於省吾云:「按俞說非是,『登寢』即『登路寢』之簡語,下章云『景公成路寢之台』,是景公新建斯台,當時言登寢即路寢也。」

  〔三〕 孫星衍云:「『愀』,『愁』字異文。」

  〔四〕 則虞案:御覽四百九十二、記纂淵海七十四引「世世」皆作「代代」,蓋沿唐人諱改。

  〔五〕 孫星衍云:「大雅文王之詩,詩『事』作『仕』,『貽』作『詒』,毛傳:『仕,事。』二字通也。『貽』,俗字,當爲『詒』。」◎則虞案:晏子春秋引詩,多同毛詩,前已言之。此詩毛詩「事」作「仕」,「貽」作「詒」,惟列女傳陳嬰母傳引作「貽」,今本晏子作「事」作「貽」,恐後人所改。王先謙以晏子引詩爲齊詩,未深究也。

  〔六〕 蘇輿云:「若,猶此也。」

  〔七〕 孫星衍云:「服牛,服駕之牛。」

  〔八〕 盧文弨云:「御覽作『夫婦共哭』,牛死則失其利,故『哭』下云『非骨肉之親』,明是『哭』字故云爾。」◎俞樾云「按『哭』字是,作『笑』,字之誤也。言服牛於人,非有骨肉之親,然死而哭之者,爲其有利於己也。左傳載晏子之言曰:『陳氏之德,民歌舞之矣。』即此意也。」◎蘇輿云:「『哭』,各本作『笑』,今從諸說正。」

  〔九〕 孫星衍云:「言可賣而食之,利大於駕車。」◎蘇輿云「孫說非。此言平日服駕之利大耳,本無骨肉之親而哭者,爲生原於我有大利也。如孫說,則與上句背矣。」

  〔一十〕王念孫云:「按『易』下當有『之』字,而今本脫之。下文晏子對曰『移之以善政』,『移之』即『易之』。」◎則虞案:指海本已補。

  〔一一〕于鬯云:「『移』當讀爲『施』,『施』『移』二字古多通用,小戴大傳陸釋云:『移,本作「施」。』管子國蓄篇『民庶之通施也』,輕重甲篇『施』作『移』。詩葛覃篇毛傳云:『施,移也。』史記田叔傳裴解引徐廣曰:『移,施也。』是二字又互訓矣。然則『移之以善政』者,謂施之以善政也。」

  〔一二〕孫星衍云「『欄』當爲『闌』,玉篇:『欄,木欄也,力寒切。』」◎則虞案:御覽八百九十九引「牢」作「罕」,誤;無「馬」字。

  〔一三〕孫詒讓云:「『巨』疑當爲『庌』,『庌』省爲『牙』,又訛爲『巨』(『牙』『巨』篆文相似)。周禮圉師云『夏庌馬』,鄭注云:『庌,廡也,廡所以庇馬涼。』是庌以系馬,或並以藏車與?」◎劉師培校補云:「事類賦注二十二引『巨戶』作『瓦石』,御覽八百九十九引作『車尾而不服乘也』,並誤。」◎則虞案:宋本御覽八百九十九引作「車蠹於瓦石,不服乘也」。

  〔一四〕孫星衍云:「說文:『襦,短衣也,一曰{日難}衣。』玉篇:『人朱切。』『袴』,當爲『絝』,說文:『脛衣也。』玉篇:『袴,口護切,亦作絝。』」

  〔一五〕孫星衍云:「當爲『臧』。」

  〔一六〕蘇輿云:「拾補『酸』下有『酢』字,注云『脫』,御覽有。」◎則虞案:見四百九十二引。

  〔一七〕蘇輿云:「拾補『府』作『菽』,注云『府,御覽「菽」』;『而』作『積』,注云『而,御覽「積」』;『食』下有『也』字,注云『脫,從御覽補』。」◎則虞案:「醯醢腐」,「酒醴酸」,「府粟郁」,皆三字句,與御覽所據非一本。「府粟」即「馬不食府粟」之「府粟」,此書常用之,作「菽」者,後人以「府粟」少見而改之也。

  〔一八〕盧文弨云:「『餒』,御覽『餧』,乃本字。『民』,御覽作『人也』,下有『欲代之延不亦難乎』,無『夫藏財』以下語。按御覽似依唐本。」◎蘇輿云:「『世』作『代』,『民』作『人』,似避太宗諱,故云唐本。」◎則虞案:指海本據增「也」至「乎」九字。

  〔一九〕則虞案:元刻、活字本作「於請」,楊本、凌本作「請於」。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5-4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二〖內篇諫下〗第十九章所載"景公登路寢台望國而嘆"一事,實爲春秋時期君臣對話之典範,其中蘊含的治國理念至今仍具深刻啟示。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文本背景與核心議題
此章記述齊景公與晏子同登路寢台眺望國都,景公慨嘆欲使子孫永保社稷,晏子則藉機進諫。表面觀之,乃君主憂思國祚延續;深層而言,實涉及財富分配與民心向背之根本問題。晏子以"昧財自守,委而不分"八字直指時弊,揭示聚斂無度必將導致"民進自分"的政治危機。

二、晏子諫言的思想內涵
(一)"明君必務正治"的爲政準則
晏子提出"明君必務正治以利世,不爲行以害生"的執政綱領,強調治國當以正道利民爲本。其所謂"正治",實含三重維度:其一,財富分配須"取之有度";其二,政令施行須"用之有節";其三,權力傳承須"傳之有道"。此與【尚書】"正德、利用、厚生"之訓一脈相承。

(二)"財聚則民散"的辯證關係
晏子警示"昧財自守者,災必及其身",此語化用【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之理。春秋時期"公室厚斂"已成通病,晏子預見性地指出:君主若將國家財富視爲私產("委而不分"),必致民心離散("民進自分")。其諫言實爲對【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說的補充——富民非僅充實倉廩,更在公平分配。

三、歷史鏡鑒與現代啟示
(一)治國當以"利世"爲要
晏子所倡"利世"思想,超越一時一域之利,直指政權長治久安。其反對"伐樹削跡"式的苛政,主張"不傷民財"的可持續發展觀,與今日"藏富於民"的治理理念遙相呼應。

(二)財富倫理的雙向約束
此章揭示的財富倫理具有雙向性:於君,當戒"自守"之私;於民,須得"自分"之公。這種"君民共財"的觀念,較之西方"君權神授"論更顯進步,亦爲儒家"民爲邦本"說提供了實踐範式。

要之,晏子之諫非徒爲規勸君主,實乃構建"財—民—政"三位一體的治國模型。其思想精髓在於:政權合法性不在宮室之壯、府庫之實,而在"分利於民"的治理智慧。讀此章者,當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古訓,於今之社會治理尤具警醒意義。
發表於 2025-6-3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二〖內篇諫下〗第十九章所載景公登台望國而嘆之事,實爲君臣治國理念之深刻對話。晏子之諫言,不僅體現其政治智慧,更彰顯先秦儒家"民爲邦本"的思想精髓。本文試從三個層面析之:

一、景公之嘆的深層焦慮
"使後嗣世世有此"之語,表面是君主對國祚永續的期許,實則暴露出統治者將國家視爲私產的狹隘觀念。此種"家天下"思維,恰如【禮記·禮運】所批判的"大人世及以爲禮",與三代聖王"天下爲公"的理想背道而馳。晏子敏銳察覺此嘆背後的危機——若君主僅思世代占有國土而不思養民,終將如【孟子】所言"率獸食人"。

二、晏子諫言的政治哲學
晏子提出"昧財自守,委而不分"的警示,直指統治階層聚斂無度的弊政。其說與【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之理相通,更暗合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國邏輯。所謂"民進自分",實爲"藏富於民"思想的早期表述,強調唯有讓渡部分利益於民,方能實現【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生態。

三、歷史語境中的現代啟示
此章所載對話發生在齊國"履畝而稅"的變革時期,晏子之諫實爲對新型君臣關係的建構。其主張超越簡單的"輕徭薄賦",直指權力與財富的分配正義問題。今日觀之,這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理智慧,仍可爲現代國家處理公平與效率關係提供思想資源。

要之,晏子之諫絕非尋常規勸,而是通過對君主私有化國家觀念的解構,確立"以民爲本"的政治倫理。其言雖簡,卻蘊含【春秋】"正其道不謀其利"的大義,足爲後世治國者鏡鑒。讀者若能由此章領會"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的辯證關係,便得先秦政治智慧之三昧矣。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9-1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十九章所載『景公登路寢台望國而嘆』一事,深具治國哲思。景公與晏子登台遠眺,見都城壯麗,不禁慨嘆:『使後嗣世世有此,豈不可哉!』此言表面寄望國祚永續,實則暗藏憂患——若固守財貨而不施於民,縱有山河之固,終難長久。

晏子之諫,直指癥結。其言『明君必務正其治,以事利民』,揭示政權存續之本在於民。若君主『昧財之委守』,聚斂無度而『委而不分』,則民必生怨。晏子更以『藏財而不用』『委而不以分』爲『凶』,警示財富壅塞必致災禍。其思想與【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一脈相承,強調財富分配關乎民心向背。

晏子進一步提出『民進自分』之策:開放山林澤梁之利,『與民共之』;減輕勞役賦稅,『不刻下』;不縱私慾以疲民力,『不縱慾』。此三者實爲『藏富於民』的具體實踐。唯有讓百姓共享資源、休養生息,方能實現【管子】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世。

本章之深意,在於揭示治國非獨守江山,更須守民心。晏子以『德者,守國之本也』作結,呼應孔子『爲政以德』之教。若徒有高台廣廈而德政不修,縱使『世世有此』,亦如築沙爲塔,終將傾覆。故王者當以天下爲公,以利民爲務,方能使社稷綿延永固。

今讀此篇,猶聞古賢警世之音。晏子之諫不僅爲景公發,亦爲後世治國者立鏡:唯有以民爲本、散財於下,方是江山永續之正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