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3|回复: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2内篇谏(下)诗解19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昧财自守委而不分民进自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10 1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2内篇谏(下)诗解19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昧财守委而不分进自分
题文诗:
景公与,晏子登寝,而望国公,愀然而叹,
曰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晏子曰臣,
闻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
享之诗云:岂不,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今君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
不亦甚乎!公曰然,则后世孰,将把齐国?
晏子对曰:服牛死也,夫妇哭非,骨肉之亲,
为利;欲知把齐,国者则其,利之者邪?
公曰然,何以易之?对曰,之以善政;
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今不胜服;车蠹巨户,
不胜乘也;衣裘襦葱,朽弊于藏,不胜衣也;
醯醢腐之,不胜沽也;酒醴酸之,不胜饮也;
府粟郁之,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
不分馁民.夫藏财而,不用凶也,财苟失守,
下报环至.其次昧财,之失守且,委而不以,
分人者民,必进自分.故君人者,与其,
不如请己.财散情聚,情聚财散,真情君主,
以情牧民,分民以地.选贤任能,传情递义.

    《原文》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景公与晏子登寝而望国,公愀然而叹曰:“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晏子曰: “臣闻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诗云:'武王岂不事,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公曰:“然则后世孰将把齐国?”对曰:“服牛死,夫妇哭,非骨肉之亲也,为其利之大也。欲知把齐国者,则其利之者邪?”公曰: “然,何以易?”对曰:“移之以善政。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葱,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夫藏财而不用,凶也,财苟失守,下其报环至。其次昧财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进自分也。故君人者与其请于人,不如请于己也。”
【译文】
齐景公同晏子登上寝台望着国都,景公忧伤地叹道:“让子孙世世代代享有它,难道不可以吗?”晏子说:“我听说,圣明之君一定致力于治理清正,凡事为百姓谋利,然后子孙才能享有国家。《诗》云':武王难道没有功业吗?留下他的深谋远虑,来使他的后代享有国家。’现在君王行事安闲惰怠,违背民情损害百姓的利益已经很长时间了,还说这样的话,不也太过份了吗?”景公说:“那么,以后谁能来掌管齐国呢?”晏子答道:“驾车的牛死了,夫妻同哭,这不是因为骨肉亲情,而是因为带给他们的利益多。想知道掌管齐国的人是谁,那么,应该是能给它带来利益的人吧?”景公说:“这样,那怎么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晏子回答说:“用行仁政来转变这种情况。现在君王的牛马老死在圈栏中,君王都驾乘不过来;车子在车库中被虫子蛀了,君王都乘坐不过来;长短厚薄的衣服,朽烂在衣柜中,君王都穿不过来;醋酱都臭了,君王用不过来;美酒佳酿都酸了,君王饮不过来;官仓里的粮食都放烂了,君王吃不过来。还向百姓征收重赋,却不把它们分给饥民。储藏财物而不用,是十分不祥的。死守着财物,不好的结局是报应一起降临。最可怕的是贪财而死守着,积存起来不分给百姓,百姓一定会自己前来分它。所以做国君的人,与其让别人来分,不如自己来分。”
《繁体原文》景公与晏子登寝而望国〔二〕,公愀然而叹曰〔三〕:‘使后嗣世世有此〔四〕,岂不可哉!’晏子曰:‘臣闻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诗云:“武王岂不事,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五〕。”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六〕,不亦甚乎!’公曰:‘然则后世孰将把齐国?’对曰:‘服牛死〔七〕,夫妇哭〔八〕,非骨肉之亲也,为其利之大也〔九〕。欲知把齐国者,则其利之者邪?’公曰:‘然,何以易〔一十〕?’对曰:‘移之以善政〔一一〕。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一二〕,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一三〕;衣裘襦葱〔一四〕,朽弊于藏〔一五〕,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一六〕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一七〕;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一八〕。夫藏财而不用,凶也,财苟失守,下其报环至。其次昧财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进自分也。故君人者与其请于人,不如请于己也。〔一九〕’
《繁体注释》
  〔一〕 则虞案:‘叹’,元本、活字本、嘉靖本、吴怀保本作‘欢’,文内‘叹’同,绵眇阁本作‘叹’,顾校从之。

  〔二〕 卢文弨云:‘御览四百九十二“寝”上有“路”字。’◎俞樾云:‘按寝非可登之地,此本作“景公与晏子登路寝之台而望国”,传写夺之耳。上章“景公登路寝之台”,下章“景公成路寝之台”,三章皆一时之事。’◎黄以周云:‘御览四百九十二作“登路寝”,元刻标题作“登路寝台,与前章标题同,则二章俱作“登路寝”之台可知,今本误脱尔,当补。’◎于省吾云:‘按俞说非是,“登寝”即“登路寝”之简语,下章云“景公成路寝之台”,是景公新建斯台,当时言登寝即路寝也。’

  〔三〕 孙星衍云:‘“愀”,“愁”字异文。’

  〔四〕 则虞案:御览四百九十二、记纂渊海七十四引‘世世’皆作‘代代’,盖沿唐人讳改。

  〔五〕 孙星衍云:‘大雅文王之诗,诗“事”作“仕”,“贻”作“诒”,毛传:“仕,事。”二字通也。“贻”,俗字,当为“诒”。’◎则虞案:晏子春秋引诗,多同毛诗,前已言之。此诗毛诗‘事’作‘仕’,‘贻’作‘诒’,惟列女传陈婴母传引作‘贻’,今本晏子作‘事’作‘贻’,恐后人所改。王先谦以晏子引诗为齐诗,未深究也。

  〔六〕 苏舆云:‘若,犹此也。’

  〔七〕 孙星衍云:‘服牛,服驾之牛。’

  〔八〕 卢文弨云:‘御览作“夫妇共哭”,牛死则失其利,故“哭”下云“非骨肉之亲”,明是“哭”字故云尔。’◎俞樾云‘按“哭”字是,作“笑”,字之误也。言服牛于人,非有骨肉之亲,然死而哭之者,为其有利于己也。左传载晏子之言曰:“陈氏之德,民歌舞之矣。”即此意也。’◎苏舆云:‘“哭”,各本作“笑”,今从诸说正。’

  〔九〕 孙星衍云:‘言可卖而食之,利大于驾车。’◎苏舆云‘孙说非。此言平日服驾之利大耳,本无骨肉之亲而哭者,为生原于我有大利也。如孙说,则与上句背矣。’

  〔一十〕王念孙云:‘按“易”下当有“之”字,而今本脱之。下文晏子对曰“移之以善政”,“移之”即“易之”。’◎则虞案:指海本已补。

  〔一一〕于鬯云:‘“移”当读为“施”,“施”“移”二字古多通用,小戴大传陆释云:“移,本作‘施’。”管子国蓄篇“民庶之通施也”,轻重甲篇“施”作“移”。诗葛覃篇毛传云:“施,移也。”史记田叔传裴解引徐广曰:“移,施也。”是二字又互训矣。然则“移之以善政”者,谓施之以善政也。’

  〔一二〕孙星衍云‘“栏”当为“阑”,玉篇:“栏,木栏也,力寒切。”’◎则虞案:御览八百九十九引‘牢’作‘罕’,误;无‘马’字。

  〔一三〕孙诒让云:‘“巨”疑当为“庌”,“庌”省为“牙”,又讹为“巨”(“牙”“巨”篆文相似)。周礼圉师云“夏庌马”,郑注云:“庌,庑也,庑所以庇马凉。”是庌以系马,或并以藏车与?’◎刘师培校补云:‘事类赋注二十二引“巨户”作“瓦石”,御览八百九十九引作“车尾而不服乘也”,并误。’◎则虞案:宋本御览八百九十九引作‘车蠹于瓦石,不服乘也’。

  〔一四〕孙星衍云:‘说文:“襦,短衣也,一曰{日难}衣。”玉篇:“人朱切。”“袴”,当为“绔”,说文:“胫衣也。”玉篇:“袴,口护切,亦作绔。”’

  〔一五〕孙星衍云:‘当为“臧”。’

  〔一六〕苏舆云:‘拾补“酸”下有“酢”字,注云“脱”,御览有。’◎则虞案:见四百九十二引。

  〔一七〕苏舆云:‘拾补“府”作“菽”,注云“府,御览‘菽’”;“而”作“积”,注云“而,御览‘积’”;“食”下有“也”字,注云“脱,从御览补”。’◎则虞案:‘醯醢腐’,‘酒醴酸’,‘府粟郁’,皆三字句,与御览所据非一本。‘府粟’即‘马不食府粟’之‘府粟’,此书常用之,作‘菽’者,后人以‘府粟’少见而改之也。

  〔一八〕卢文弨云:‘“馁”,御览“餧”,乃本字。“民”,御览作“人也”,下有“欲代之延不亦难乎”,无“夫藏财”以下语。按御览似依唐本。’◎苏舆云:‘“世”作“代”,“民”作“人”,似避太宗讳,故云唐本。’◎则虞案:指海本据增‘也’至‘乎’九字。

  〔一九〕则虞案:元刻、活字本作‘于请’,杨本、凌本作‘请于’。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5-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十九章所载"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一事,实为春秋时期君臣对话之典范,其中蕴含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深刻启示。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文本背景与核心议题
此章记述齐景公与晏子同登路寝台眺望国都,景公慨叹欲使子孙永保社稷,晏子则借机进谏。表面观之,乃君主忧思国祚延续;深层而言,实涉及财富分配与民心向背之根本问题。晏子以"昧财自守,委而不分"八字直指时弊,揭示聚敛无度必将导致"民进自分"的政治危机。

二、晏子谏言的思想内涵
(一)"明君必务正治"的为政准则
晏子提出"明君必务正治以利世,不为行以害生"的执政纲领,强调治国当以正道利民为本。其所谓"正治",实含三重维度:其一,财富分配须"取之有度";其二,政令施行须"用之有节";其三,权力传承须"传之有道"。此与《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之训一脉相承。

(二)"财聚则民散"的辩证关系
晏子警示"昧财自守者,灾必及其身",此语化用《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之理。春秋时期"公室厚敛"已成通病,晏子预见性地指出:君主若将国家财富视为私产("委而不分"),必致民心离散("民进自分")。其谏言实为对《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补充——富民非仅充实仓廪,更在公平分配。

三、历史镜鉴与现代启示
(一)治国当以"利世"为要
晏子所倡"利世"思想,超越一时一域之利,直指政权长治久安。其反对"伐树削迹"式的苛政,主张"不伤民财"的可持续发展观,与今日"藏富于民"的治理理念遥相呼应。

(二)财富伦理的双向约束
此章揭示的财富伦理具有双向性:于君,当戒"自守"之私;于民,须得"自分"之公。这种"君民共财"的观念,较之西方"君权神授"论更显进步,亦为儒家"民为邦本"说提供了实践范式。

要之,晏子之谏非徒为规劝君主,实乃构建"财—民—政"三位一体的治国模型。其思想精髓在于:政权合法性不在宫室之壮、府库之实,而在"分利于民"的治理智慧。读此章者,当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古训,于今之社会治理尤具警醒意义。
发表于 2025-6-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十九章所载景公登台望国而叹之事,实为君臣治国理念之深刻对话。晏子之谏言,不仅体现其政治智慧,更彰显先秦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精髓。本文试从三个层面析之:

一、景公之叹的深层焦虑
"使后嗣世世有此"之语,表面是君主对国祚永续的期许,实则暴露出统治者将国家视为私产的狭隘观念。此种"家天下"思维,恰如《礼记·礼运》所批判的"大人世及以为礼",与三代圣王"天下为公"的理想背道而驰。晏子敏锐察觉此叹背后的危机——若君主仅思世代占有国土而不思养民,终将如《孟子》所言"率兽食人"。

二、晏子谏言的政治哲学
晏子提出"昧财自守,委而不分"的警示,直指统治阶层聚敛无度的弊政。其说与《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之理相通,更暗合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逻辑。所谓"民进自分",实为"藏富于民"思想的早期表述,强调唯有让渡部分利益于民,方能实现《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生态。

三、历史语境中的现代启示
此章所载对话发生在齐国"履亩而税"的变革时期,晏子之谏实为对新型君臣关系的建构。其主张超越简单的"轻徭薄赋",直指权力与财富的分配正义问题。今日观之,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治理智慧,仍可为现代国家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提供思想资源。

要之,晏子之谏绝非寻常规劝,而是通过对君主私有化国家观念的解构,确立"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其言虽简,却蕴含《春秋》"正其道不谋其利"的大义,足为后世治国者镜鉴。读者若能由此章领会"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的辩证关系,便得先秦政治智慧之三昧矣。
贾况奕 发表于 2025-9-1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十九章所载“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一事,深具治国哲思。景公与晏子登台远眺,见都城壮丽,不禁慨叹:“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此言表面寄望国祚永续,实则暗藏忧患——若固守财货而不施于民,纵有山河之固,终难长久。

晏子之谏,直指症结。其言“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揭示政权存续之本在于民。若君主“昧财之委守”,聚敛无度而“委而不分”,则民必生怨。晏子更以“藏财而不用”“委而不以分”为“凶”,警示财富壅塞必致灾祸。其思想与《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一脉相承,强调财富分配关乎民心向背。

晏子进一步提出“民进自分”之策:开放山林泽梁之利,“与民共之”;减轻劳役赋税,“不刻下”;不纵私欲以疲民力,“不纵欲”。此三者实为“藏富于民”的具体实践。唯有让百姓共享资源、休养生息,方能实现《管子》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世。

本章之深意,在于揭示治国非独守江山,更须守民心。晏子以“德者,守国之本也”作结,呼应孔子“为政以德”之教。若徒有高台广厦而德政不修,纵使“世世有此”,亦如筑沙为塔,终将倾覆。故王者当以天下为公,以利民为务,方能使社稷绵延永固。

今读此篇,犹闻古贤警世之音。晏子之谏不仅为景公发,亦为后世治国者立镜:唯有以民为本、散财于下,方是江山永续之正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