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1|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1.3 交友须谨慎,如何识别仁义之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 1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这一章用现代汉语怎么说呢?
孔子说,善于说巧话,观察脸色的人,极少数是有仁义的人。
论语新解·学而篇】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论语译注·学而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理解思路
那么,为什么说巧言令色的人,极少数是有仁义的人呢?
首先,仁这种禀性呢,是在行动上对别人好即用行动来善待别人,而不是言辞上;
第二,巧言令色的人呢,说的好听,却不过是为了在别人身上获得利益而已他们未必会在行动上做到自己所说的
这两点都说明了,巧言令色的人,极少数是有仁这种禀性的人。那么,为什么说是极少数而不是必然没有呢?因为有些人呢,他说的好听是为了让别人听得进去,并且能做到这就是仁啊。这就是为什么说,是『鲜矣仁』,而不是『必不仁』。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点,仁,是在行动上对别人好,而不是仅停留在言辞上;
第二,如果想要别人对我好,那我就得先对他好,尽量少说好听的话,少说多做,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说得到,做得到。
第三点,交朋友的时候,要多多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在行动上对别人不友好,却又喜欢说好听的话,那我们就要谨慎的和他相处。

词语注释
巧言令色,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所以译文以『花言巧语』译『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令色』。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2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巧言令色"章义理发微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虽仅八字,实含圣门观人之要道。朱子《集注》谓:"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可谓得其三昧。今试从义理、实践二端阐发之。

一、义理层面:仁德之本真
仁者,心之德也。《中庸》云:"仁者人也",孟子言"仁,人心也",皆指此心本体之诚。夫子特标"鲜矣仁"三字,正见巧令之徒多失本心。盖:
1. 言色之饰与心德相悖。阳明先生《传习录》云:"圣人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巧言令色者,其心已为外物所役,故程子谓"专务外饰为人之态,其心可知"。
2. 内外不一即非仁体。朱子解"仁"字云:"心之德,爱之理",必内外如一乃可谓仁。若口蜜腹剑,正是《大学》所戒"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之小人。

二、实践层面:观人之法要
1. 听言观行之要。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交友之道亦然。当观其"言顾行,行顾言"(《中庸》)与否,如管宁割席,正见古人察友之智。
2. 自省之工夫。夫子此语非仅责人,实为学者立镜。曾子"三省吾身",首重"为人谋而不忠乎",正是破巧令之要诀。
3. 中道之把握。程子提醒:"但以巧言令色为不仁则不可",如子产"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此即"鲜矣仁"之深意——不废言辞之正用。

今人处世,每惑于辞色之华,故特须参酌古训:
交友当察其"刚毅木讷"(《子路》)之质
自修务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用人宜循"不以言举人"(《卫灵公》)之则

《礼记》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正可与此章相发明。学者诚能即此体会,则于圣门观人之道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