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7|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36安邊詩解3太宗終悟夷狄獸心伐罪弔民威被遐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 17: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6安邊詩解3太宗終悟夷狄獸心伐罪弔民威被遐外
題文詩:
十三年君,幸九成宮.突利可汗,弟中郎將,
阿史那乃,密結社率,陰結所部,擁突利子,
賀羅鶻,夜犯御營,事敗斬之.太宗自是,
不直突厥,悔處其部,眾於中國,還舊部於,
河北建牙,故定襄城,立李思摩,爲乙彌泥,
熟俟利苾,可汗主之.謂侍臣曰:中國百姓,
天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
以厚枝葉,而求,未之有也;初不納,
魏徵,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後,欲以其,
地爲州縣.魏徵曰君,初臨天下,高昌王乃,
先來朝謁,自後數有,商胡稱其,遏絕貢獻,
加之不禮,大國詔使,遂使王誅,載加,
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撫,其民而立,
其子所謂,伐罪弔民,威德被於,遐外爲國,
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爲,州縣常須,
千人鎮守,數年一易.每來往,交替死者,
十有三四,遣辦衣資,離別親戚.十年之後,
隴右空虛,陛下,不得高昌,撮谷尺布,
以助中國.散有用而,事無用臣,未見其可.
太宗不從,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爲安西,
都護府,每歲調發,千餘人以,防遏其地.
【原文】

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宮。突利可汗弟中郎將阿史那結社率陰結所部,並擁突利子賀羅鶻夜犯御營,事敗,皆捕斬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處其部眾於中國,還其舊部於河北,建牙①於故定襄城,立李思摩爲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謂侍臣曰:『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注釋】

①建牙:建立官署。

【譯文】
貞觀十三年,太宗親臨九成宮,突利可汗的弟弟中郎將阿史那結社率暗地裡糾結部眾,並支持突利可汗的兒子賀羅鶻乘夜偷攻太宗的御營。事情敗露後,他們都被捕獲並斬首。太宗從此不再信任突厥,並後悔把他們的部眾安置在內陸。於是將他們遣送回黃河以北地區,讓他們在原來的定襄城建立官署,立李思摩爲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以此來統率他們。事後,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中原的百姓,實在是天下的根,周邊的少數民族,就如同枝葉一樣,損傷了根本,卻想枝繁葉茂,國家長治久安,是絕不可能的。當初,我不接受魏徵的建議,因而感到勞費一天比一天嚴重。我考慮不周,差點失去了長治久安的好方法。』

【原文】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①平高昌之後,太宗欲以其地爲州縣。魏徵曰:『陛下初臨天下,高昌王先來朝謁,自後數有商胡 稱其遏絕貢獻,加之不禮大國詔使,遂使王誅載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撫其民而立其子,所謂伐罪弔民,威德被於遐外,爲國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爲州縣,常須千餘人鎮守,數年一易。每來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辦衣資,離別親戚。十年之後,隴右空虛,陛下終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於中國。所謂散有用而事無用,臣未見其可。』太宗不從,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爲安西都護府,每歲調發千餘人防遏其地。
【注釋】

①侯君集:唐時三水人,以才雄著稱。從太宗立戰功,破吐谷渾,平高昌,累拜吏部尚書,封潞國公。後恃功專橫,參與太子承乾謀反之事被殺。

【譯文】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後,唐太宗想在高昌設立州縣。魏徵反對說道:『陛下當初剛登上皇位的時候,高昌王最先來朝謁,後來經商的胡人多次告發高昌王不向朝廷進獻貢奉,加上他們對大國的使者不以禮相待,終於獲得罪名。如果朝廷只對高昌王麴文泰一人定罪,也還合情合理。依臣之言,不如安撫他的臣民,擁立他的兒子。常言道:處罰有罪之君,安撫他的百姓,讓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遙遠的邊關。這是最好的治國安邊之策。現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設立州縣,必須經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裡守衛,並且幾年要更換一次人馬。每次換防,士兵們都往來奔波,死於勞頓的不計其數。士兵們還要添置衣物,離別親人,飽受背井離鄉之苦。十年過後,甘肅以西的地區肯定會人財空虛,而陛下始終得不到高昌一把穀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這其實是拆散有用的東西,去侍奉無用的東西。我看不出有什麼益處。』唐太宗不聽他的意見,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設置西州屬地,定西州爲安西都護府,每年調派一千多人馬駐守該地。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後,唐太宗想在高昌設立州縣。魏徵反對說道:『陛下當初剛登上皇位的時候,高昌王最先來朝謁,後來經商的胡人多次告發高昌王不向朝廷進獻貢奉,加上他們對大國的使者不以禮相待,終於獲得罪名。如果朝廷只對高昌王麴文泰一人定罪,也還合情合理。依臣之言,不如安撫他的臣民,擁立他的兒子。常言道:處罰有罪之君,安撫他的百姓,讓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遙遠的邊關。這是最好的治國安邊之策。現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設立州縣,必須經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裡守衛,並且幾年要更換一次人馬。每次換防,士兵們都往來奔波,死於勞頓的不計其數。士兵們還要添置衣物,離別親人,飽受背井離鄉之苦。十年過後,甘肅以西的地區肯定會人財空虛,而陛下始終得不到高昌一把穀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這其實是拆散有用的東西,去侍奉無用的東西。我看不出有什麼益處。』唐太宗不聽他的意見,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設置西州屬地,定西州爲安西都護府,每年調派一千多人馬駐守該地。
ldk8 發表於 2025-7-6 22:50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六安邊詩解三:太宗夷夏之辨與邊疆治理之道

【貞觀政要】卷三十六所載『阿史那結社率夜犯御營』一事,實爲唐太宗邊疆政策轉折之關鍵。貞觀十三年,突利可汗之弟阿史那結社率陰結部眾,擁立突利之子賀羅鶻夜襲九成宮,事敗伏誅。此案令太宗深悟『夷狄獸心,非我族類』之古訓,遂調整『懷柔四夷』之策,反思突厥內附之弊,終成『伐罪弔民,威被遐外』之治邊方略。此事雖微,然於唐代華夷秩序之構建,頗具深意。

一、事件始末與太宗之悟
太宗初年,以『天可汗』之姿行『愛之如一』之策,納突厥降部於內地,授官賜爵,期以教化。然結社率之叛,暴露夷狄『弱則伏、強則叛』之性,恰如【左傳】所云『戎狄豺狼,不可厭也』。太宗嘆曰:『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遂決意徙突厥殘部於河北,復其故地,以『分其勢而弱其權』。此乃由『包容』轉向『威德並施』之標誌,暗合【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之義。

二、伐罪弔民:邊疆治理的雙重邏輯
太宗之『悟』,非徒拒夷狄於外,實爲『伐罪』與『弔民』之辯證統一。『伐罪』者,如貞觀四年平東突厥、十四年滅高昌,皆以雷霆之勢懲其不臣;『弔民』者,則如置羈縻府州、冊封可汗,以『修文德以來之』。二者看似相悖,實則如【尚書】所言『柔遠能邇』,剛柔相濟方成王化。故魏徵贊曰:『陛下威德所加,前古未有其比。』

三、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太宗安邊之策,其核心在於『因時而變』:初以寬仁化胡,後以威儀制遠。此中智慧,於今日民族關係處理仍有啟示。昔班固【漢書】論匈奴『得其地不可耕,得其民不可臣』,而太宗以動態平衡之術,既保中原安定,又開『絲綢之路』之盛,其『遐邇一體』之思,誠爲治國者所當深味。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非僅錄史實,更展露帝王心術與夷夏之辨的深層張力。太宗從『懷柔』到『威服』之轉變,絕非狹隘種族之見,實爲『以夏變夷』與『以夷制夷』策略的理性抉擇。讀史者當於此窺見:真正的安邊之道,不在虛言『大同』,而在審勢而行剛柔之權。
呂存 發表於 2025-7-2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六所載突厥謀逆一事,實爲太宗民族政策轉折之關鍵。臣謹按史文,析其深義如下:

一、事件始末與太宗醒悟
貞觀十三年九成宮之變,突利可汗弟阿史那結社率陰結部眾,挾突利之子賀羅鶻夜犯御營。事敗伏誅後,太宗乃悟"夷狄獸心"之論。此非種族之偏見,實爲對游牧民族政治倫理差異之深刻認知。案【左傳】有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太宗初以懷柔待突厥,置其部眾於中國,至此方知文化隔閡之深。

二、伐罪弔民的政治智慧
太宗雖悔安置突厥之策,然其"伐罪弔民"之旨始終未易。考【尚書·仲虺之誥】"弔民伐罪"之訓,唐廷對邊疆用兵皆嚴守三重準則:其一誅其首惡,如結社率之屬;其二存其宗祀,仍立突利後裔;其三安輯部眾,使還故地。此正合【孟子】"以德行仁者王"之義,故能"威被遐外"而不失仁厚。

三、民族政策的辯證發展
此事折射太宗治邊思想之演進:武德年間主"華夷一家",貞觀四年平突厥後采"全其部落"之策,至十三年後轉爲"羈縻統治"。此非政策反覆,實乃【易經】"與時偕行"之智。觀其後置安北都護府、行冊封可汗制,皆在保持軍事威懾同時,尊重遊牧民族自治傳統。

四、對今人之啟示
唐人吳兢錄此,非徒紀事,實寓深誡。昔班固【漢書】論匈奴"聖王禽獸畜之",太宗政策正得其要:既明"夷狄"禮法異於華夏,又不廢教化之責;既持武力爲後盾,更重文化之浸潤。今人觀之,於民族交往中當持"和而不同"之態度,既不可強求一致,亦不能放任疏離。

臣謂貞觀之治所以爲後世法者,正在此審時度勢、寬猛相濟之智慧。太宗悟"夷狄獸心"非終棄之,乃求所以安之之道,此即【大學】"格物致知"之功也。讀史者當於此等處著眼,方得古人用心之精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