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2|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6安边诗解3太宗终悟夷狄兽心伐罪吊民威被遐外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 17: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36安边诗解3太宗终悟夷狄兽心伐罪吊民威被遐外
题文诗:
十三年君,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
阿史那乃,密结社率,陰结所部,拥突利子,
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斩之.太宗自是,
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旧部于,
河北建牙,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
熟俟利苾,可汗主之.谓侍臣曰:中国百姓,
天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
以厚枝叶,而求,未之有也;初不纳,
魏徵,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高昌后,欲以其,
地为州县.魏徵曰君,初临天下,高昌王乃,
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
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
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
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
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
千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
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
陇右空虚,陛下,不得高昌,撮谷尺布,
以助中国.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
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为安西,
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以,防遏其地.
【原文】

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陰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①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注释】

①建牙:建立官署。

【译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亲临九成宫,突利可汗的弟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暗地里纠结部众,并支持突利可汗的儿子贺罗鹘乘夜偷攻太宗的御营。事情败露后,他们都被捕获并斩首。太宗从此不再信任突厥,并后悔把他们的部众安置在内陆。于是将他们遣送回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在原来的定襄城建立官署,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此来统率他们。事后,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中原的百姓,实在是天下的根,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如同枝叶一样,损伤了根本,却想枝繁叶茂,国家长治久安,是绝不可能的。当初,我不接受魏徵的建议,因而感到劳费一天比一天严重。我考虑不周,差点失去了长治久安的好方法。』

【原文】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①平高昌之后,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徵曰:『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 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竟以其地置西州,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注释】

①侯君集:唐时三水人,以才雄著称。从太宗立战功,破吐谷浑,平高昌,累拜吏部尚书,封潞国公。后恃功专横,参与太子承乾谋反之事被杀。

【译文】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想在高昌设立州县。魏徵反对说道:『陛下当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高昌王最先来朝谒,后来经商的胡人多次告发高昌王不向朝廷进献贡奉,加上他们对大国的使者不以礼相待,终于获得罪名。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麹文泰一人定罪,也还合情合理。依臣之言,不如安抚他的臣民,拥立他的儿子。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安抚他的百姓,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现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立州县,必须经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里守卫,并且几年要更换一次人马。每次换防,士兵们都往来奔波,死于劳顿的不计其数。士兵们还要添置衣物,离别亲人,饱受背井离乡之苦。十年过后,甘肃以西的地区肯定会人财空虚,而陛下始终得不到高昌一把谷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这其实是拆散有用的东西,去侍奉无用的东西。我看不出有什么益处。』唐太宗不听他的意见,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置西州属地,定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马驻守该地。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唐太宗想在高昌设立州县。魏徵反对说道:『陛下当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高昌王最先来朝谒,后来经商的胡人多次告发高昌王不向朝廷进献贡奉,加上他们对大国的使者不以礼相待,终于获得罪名。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麹文泰一人定罪,也还合情合理。依臣之言,不如安抚他的臣民,拥立他的儿子。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安抚他的百姓,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现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立州县,必须经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里守卫,并且几年要更换一次人马。每次换防,士兵们都往来奔波,死于劳顿的不计其数。士兵们还要添置衣物,离别亲人,饱受背井离乡之苦。十年过后,甘肃以西的地区肯定会人财空虚,而陛下始终得不到高昌一把谷子,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这其实是拆散有用的东西,去侍奉无用的东西。我看不出有什么益处。』唐太宗不听他的意见,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置西州属地,定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马驻守该地。
ldk8 發表於 2025-7-6 22:50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六安边诗解三:太宗夷夏之辨与边疆治理之道

《贞观政要》卷三十六所载“阿史那结社率夜犯御营”一事,实为唐太宗边疆政策转折之关键。贞观十三年,突利可汗之弟阿史那结社率阴结部众,拥立突利之子贺罗鹘夜袭九成宫,事败伏诛。此案令太宗深悟“夷狄兽心,非我族类”之古训,遂调整“怀柔四夷”之策,反思突厥内附之弊,终成“伐罪吊民,威被遐外”之治边方略。此事虽微,然于唐代华夷秩序之构建,颇具深意。

一、事件始末与太宗之悟
太宗初年,以“天可汗”之姿行“爱之如一”之策,纳突厥降部于内地,授官赐爵,期以教化。然结社率之叛,暴露夷狄“弱则伏、强则叛”之性,恰如《左传》所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太宗叹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遂决意徙突厥残部于河北,复其故地,以“分其势而弱其权”。此乃由“包容”转向“威德并施”之标志,暗合《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之义。

二、伐罪吊民:边疆治理的双重逻辑
太宗之“悟”,非徒拒夷狄于外,实为“伐罪”与“吊民”之辩证统一。“伐罪”者,如贞观四年平东突厥、十四年灭高昌,皆以雷霆之势惩其不臣;“吊民”者,则如置羁縻府州、册封可汗,以“修文德以来之”。二者看似相悖,实则如《尚书》所言“柔远能迩”,刚柔相济方成王化。故魏徵赞曰:“陛下威德所加,前古未有其比。”

三、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太宗安边之策,其核心在于“因时而变”:初以宽仁化胡,后以威仪制远。此中智慧,于今日民族关系处理仍有启示。昔班固《汉书》论匈奴“得其地不可耕,得其民不可臣”,而太宗以动态平衡之术,既保中原安定,又开“丝绸之路”之盛,其“遐迩一体”之思,诚为治国者所当深味。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非仅录史实,更展露帝王心术与夷夏之辨的深层张力。太宗从“怀柔”到“威服”之转变,绝非狭隘种族之见,实为“以夏变夷”与“以夷制夷”策略的理性抉择。读史者当于此窥见:真正的安边之道,不在虚言“大同”,而在审势而行刚柔之权。
吕存 發表於 2025-7-2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六所载突厥谋逆一事,实为太宗民族政策转折之关键。臣谨按史文,析其深义如下:

一、事件始末与太宗醒悟
贞观十三年九成宫之变,突利可汗弟阿史那结社率阴结部众,挟突利之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伏诛后,太宗乃悟"夷狄兽心"之论。此非种族之偏见,实为对游牧民族政治伦理差异之深刻认知。案《左传》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太宗初以怀柔待突厥,置其部众于中国,至此方知文化隔阂之深。

二、伐罪吊民的政治智慧
太宗虽悔安置突厥之策,然其"伐罪吊民"之旨始终未易。考《尚书·仲虺之诰》"吊民伐罪"之训,唐廷对边疆用兵皆严守三重准则:其一诛其首恶,如结社率之属;其二存其宗祀,仍立突利后裔;其三安辑部众,使还故地。此正合《孟子》"以德行仁者王"之义,故能"威被遐外"而不失仁厚。

三、民族政策的辩证发展
此事折射太宗治边思想之演进:武德年间主"华夷一家",贞观四年平突厥后采"全其部落"之策,至十三年后转为"羁縻统治"。此非政策反复,实乃《易经》"与时偕行"之智。观其后置安北都护府、行册封可汗制,皆在保持军事威慑同时,尊重游牧民族自治传统。

四、对今人之启示
唐人吴兢录此,非徒纪事,实寓深诫。昔班固《汉书》论匈奴"圣王禽兽畜之",太宗政策正得其要:既明"夷狄"礼法异于华夏,又不废教化之责;既持武力为后盾,更重文化之浸润。今人观之,于民族交往中当持"和而不同"之态度,既不可强求一致,亦不能放任疏离。

臣谓贞观之治所以为后世法者,正在此审时度势、宽猛相济之智慧。太宗悟"夷狄兽心"非终弃之,乃求所以安之之道,此即《大学》"格物致知"之功也。读史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得古人用心之精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