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5|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35征伐詩解3和親策實天下幸甚止戈為武將伐高麗安危難測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31 15: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5征伐詩解3和親策實天下幸止戈為武將伐高麗安危難測
題文詩:
貞觀十六,太宗,謂侍臣曰:北狄世為,
寇亂,延陀倔強,須早;朕熟思之,
惟有二策;選徒十萬,擊而虜之,滌除凶丑,
百年無患,此一策也.遂其,來請與之,
婚媾朕為,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
北狄風俗,多由內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
不侵中國,斷可知矣;以此邊境,足得三十,
年來無事;舉此二策,何者為先?司空玄齡,
對曰,隋室大亂,之後戶口,太半未復,
兵凶戰危,聖人所慎,和親策實,天下幸甚.
貞觀十七,太宗,謂侍臣曰:蘇文弒主,
奪其國政,誠不可忍.今日國家,兵力取之,
不難朕未,即動兵眾,且令契丹,靺鞨攪擾,
之何如焉?房玄齡對,曰觀古之,列國無不,
強陵弱,眾暴寡.今陛下能,撫養蒼生,
將士勇銳,力有餘不,取之所謂,止戈為武;
昔漢武帝,屢伐匈奴,隋主三征,遼左而致,
人貧國敗,實此之由,陛下詳察.太宗曰善!
貞觀十八,年以高麗,莫離支,賊殺其主,
殘虐其下,議將討之.諫議大夫,褚遂良進,
曰陛下之,兵機神算,人莫能知;隋末亂離,
克平寇難,北狄侵邊;西蕃失禮,欲命將,
擊之群臣,莫不苦諫,惟陛下能,明略獨斷,
卒並誅夷.今聞陛下,將伐高麗,意皆熒惑;
神武,英聲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遼,
事須克捷,萬一不獲,無以威遠,必更發怒,
再動兵眾.若至於此,安危難測.太宗然之.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北狄世為寇亂,今延陀①倔強,須早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選徒十萬,擊而虜之,滌除凶丑,百年無患,此一策也。若遂其來請,與之為婚媾。朕為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北狄風俗,多由內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不侵中國,斷可知矣。以此而言,邊境足得三十年來無事。舉此二策,何者為先?』司空房玄齡對曰:『遭隋室大亂之後,戶口太半未復,兵凶戰危,聖人所慎,和親之策,實天下幸甚。』【注釋】

①延陀:即薛延陀,中國古代部落名,鐵勒諸部之一,初屬突厥。唐貞觀三年(629),太宗加封其首領為可汗。四年,助唐滅突厥,二十年發生內亂,為唐所破。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侍臣說:『北狄歷來兇殘,時常製造叛亂,現在薛延陀很不安分,應該早日處置他們。我仔細考慮了兩個策略。選派十萬精兵,討伐虜獲他們,剷除兇殘醜惡之徒,可確保百年沒有禍患,這是一策。另外,如果滿足他們的請求,與之通婚,又將怎麼樣呢?我乃百姓的父母,如果可以有利於天下,出嫁一個女兒又何足惜!北狄的風俗,有很多和我們相同的地方,如果有了後代,就是我的外孫,他不會侵犯中原,這是肯定的。由此可確保邊境三十年太平無事。這兩個計策,哪一個好呢?』司空房玄齡說:『隋末大亂之後,中原百姓死傷過半,還沒恢復元氣,戰爭是很危險殘酷的,聖明的人對此都很謹慎。和親的策略,如果能實施,實在是萬民之大幸啊。』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蓋蘇文弒其主而奪其國政,誠不可忍。今日國家兵力,取之不難,朕未能即動兵眾,且令契丹、靺鞨攪擾之,何如?』房玄齡對曰:『臣觀古之列國,無不強陵弱,眾暴寡。今陛下撫養蒼生,將士勇銳,力有餘而不取之,所謂止戈為武者也。昔漢武帝屢伐匈奴,隋主三征遼左,人貧國敗,實此之由,惟陛下詳察。』太宗曰:『善!』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蓋蘇文殺害了他的主子,奪去政權,是可忍,孰不可忍。現在用大唐的兵力去平定他們並不難,如果我按兵不動,命令契丹、靺鞨去攪亂他們,怎麼樣?』房玄齡說:『我發現古代的國家,無不以強凌弱,以眾克寡。現在,陛下含養天下蒼生,將士驍勇善戰,國力如此強盛卻不實行武攻,這是化干戈為玉帛啊。過去漢武帝多次征討匈奴,隋煬帝三次攻打遼東,國破家亡,由此產生。請陛下詳察。』唐太宗說:『你說的不錯。』
【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以高麗莫離支賊殺其主,殘虐其下,議將討之。諫議大夫褚遂良進曰:『陛下兵機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亂離,克平寇難,及北狄侵邊,西蕃失禮,陛下欲命將擊之,群臣莫不苦諫,惟陛下明略獨斷,卒並誅夷。今聞陛下將伐高麗,意皆熒惑。然陛下神武英聲,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遼,事須克捷,萬一不獲,無以威示遠方,必更發怒,再動兵眾。若至於此,安危難測。』太宗然之。
【譯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因為高麗國的莫離支弒殺君主,殘暴地對待下屬,所以和眾大臣商議討伐,諫議大夫褚遂良進諫說:『陛下神機妙算,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您的謀略,過去隋末天下紛爭,陛下平定了賊寇,以及北狄對邊境的侵犯。西方少數民族對大唐失禮,陛下要出兵打擊,臣子們沒有誰不苦苦勸阻。只有陛下聖明,遠見卓識,一一誅死了異族。現在聽說陛下要討伐高麗,我感到很疑惑。然而陛下英明神勇,是隋代的君主無法相比的。可是,士兵們一旦渡過遼河,必須速戰速決,萬一有點閃失,不僅無法向遠方異族顯示朝廷的神威,陛下必定因此更加生氣,再次興師動眾。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的安危就難以預料了。』唐太宗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8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五征伐篇詮解:和親之策與止戈之道的辯證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征伐之議,實為帝王權衡『武功』與『文德』之典範。貞觀十六年,太宗面對北狄延陀部之患,提出『選徒十萬,擊而虜之』與『和親羈縻』二策,其思慮深遠,非獨在軍事勝負,更在天下長治久安。今試析其要義,以明聖王之道。

一、和親之策:以柔克剛的治邊智慧
太宗言『和親之策,實天下幸甚』,此語深得『柔遠人』之旨。漢代以降,和親非示弱之舉,乃『以女樂安四夷』的權宜之策(【漢書·匈奴傳】)。貞觀中,文成公主入藏,吐蕃遂息兵戈,即其效驗。然和親非無原則之妥協,須輔以國力威懾與文化浸潤,使夷狄『慕華而內附』。太宗之慮,在於以姻親為紐帶,化干戈為玉帛,省卻征伐之勞,此即【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延伸。

二、止戈為武:征伐背後的慎戰思想
『止戈為武』出自【左傳】,太宗伐高麗前云『安危難測』,正體現此義。貞觀後期,雖國力鼎盛,然太宗屢誡群臣:『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帝范·閱武篇】)其征高麗,非窮兵黷武,實因高麗『虐用其眾,殘破遼東』(【舊唐書·高麗傳】),有違天道。然太宗亦自知『遼東之役,悔之無及』(【貞觀政要·征伐】),足見其慎戰之心。蓋聖王用兵,必以『戢兵保民』為終極,非徒逞強於疆場。

三、辯證之道:剛柔並濟的邊疆經略
太宗二策之議,實為『剛柔相濟』的治術體現。漢宣帝兼用趙充國屯田之柔與霍去病徵伐之剛,唐太宗亦然:對順服者施以懷柔(如突厥降部安置),對桀驁者示以兵威(如滅薛延陀)。此即【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實踐。後世若宋仁宗一味納幣求和,明崇禎輕啟邊釁,皆因失此平衡。

結語
【貞觀政要】此篇之價值,非在戰術細節,而在揭示『兵者,國之大事』的深層邏輯。太宗以和親避戰,以征伐止亂,其核心皆歸於『安民』二字。今人讀史,當思其『處夷狄之道,戰守和三者而已』(王夫之【讀通鑑論】)的智慧,而非拘泥於一時之策。聖王之道,正在於審時度勢,以天下蒼生為念。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文本,參以【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融通經義,力求言簡意賅。昔孔子曰『有文章者必有武備』,太宗的邊疆策略,正是此語的生動註腳。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8-1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五征伐篇詮解:和親之策與止戈之道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十六年廷議北狄之策,實為華夏治國用兵之要典。太宗謂侍臣曰:『北狄世為寇亂,今延陀倔強,須早為之所。』此言直指邊患積弊,然其應對之策——『選徒十萬,擊而虜之』與『和親以撫之』——則彰顯『止戈為武』的深意。

一、和親之策:懷柔遠人的政治智慧
太宗所提和親之策,非苟且之謀,乃『以德懷遠』的經國大略。漢代以降,和親常為羈縻外蕃之策,然貞觀朝之和親,尤重『實天下幸甚』之效。如文成公主入藏,非僅一女適蕃,更攜禮樂農工,化干戈為玉帛。此策之要,在於以文化融攝武力,以姻親紐帶代兵戈相向,正合【左傳】『柔遠能邇』之旨。

二、征伐之辯:止戈為武的兵道境界
『選徒十萬,滌除凶丑』之議,看似剛猛,然太宗『熟思』二字,足見慎戰之心。【孫子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貞觀名將李靖亦言:『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伐高麗之役,雖功過參半,然太宗晚年詔書『安危難測』之嘆,恰印證【周易】『亢龍有悔』之戒。真正的『武德』,非窮兵黷武,而是以戰止戰、以威促和。

三、當代啟示:剛柔並濟的治邊之道
貞觀君臣對北狄之策的權衡,實為『王霸雜用』的典範。司馬光【資治通鑑】評曰:『太宗之政,寬猛得中。』今人觀之,邊疆治理當如太宗:強盛時以和親蓄力,危機時以征伐立威,然終以『止戈』為歸趨。若徒恃武力,則如隋煬帝三征高麗而喪國;若一味懷柔,則如宋室納幣而終致積弱。

結語
【貞觀政要】此篇之精義,在於揭示『和親非怯,征伐非暴』的辯證智慧。太宗云:『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此言可為後世法。治天下者,當以文化為根柢,以武備為藩籬,終歸於【禮記】『大同』之世,方不負『貞觀』二字之盛名。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