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2|回复: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35征伐诗解3和亲策实天下幸甚止戈为武将伐高丽安危难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31 1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35征伐诗解3和亲策实天下幸止戈为武将伐高丽安危难测
题文诗:
贞观十六,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
寇乱,延陀倔强,须早;朕熟思之,
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
百年无患,此一策也.遂其,来请与之,
婚媾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
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
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边境,足得三十,
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玄龄,
对曰,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
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策实,天下幸甚.
贞观十七,太宗,谓侍臣曰:苏文弑主,
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
不难朕未,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
之何如焉?房玄龄对,曰观古之,列国无不,
强陵弱,众暴寡.今陛下能,抚养苍生,
将士勇锐,力有余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
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而致,
人贫国败,实此之由,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贞观十八,年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
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
曰陛下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隋末乱离,
克平寇难,北狄侵边;西蕃失礼,欲命将,
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能,明略独断,
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
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
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远,必更发怒,
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①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注释】

①延陀:即薛延陀,中国古代部落名,铁勒诸部之一,初属突厥。唐贞观三年(629),太宗加封其首领为可汗。四年,助唐灭突厥,二十年发生内乱,为唐所破。

【译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北狄历来凶残,时常制造叛乱,现在薛延陀很不安分,应该早日处置他们。我仔细考虑了两个策略。选派十万精兵,讨伐虏获他们,铲除凶残丑恶之徒,可确保百年没有祸患,这是一策。另外,如果满足他们的请求,与之通婚,又将怎么样呢?我乃百姓的父母,如果可以有利于天下,出嫁一个女儿又何足惜!北狄的风俗,有很多和我们相同的地方,如果有了后代,就是我的外孙,他不会侵犯中原,这是肯定的。由此可确保边境三十年太平无事。这两个计策,哪一个好呢?”司空房玄龄说:“隋末大乱之后,中原百姓死伤过半,还没恢复元气,战争是很危险残酷的,圣明的人对此都很谨慎。和亲的策略,如果能实施,实在是万民之大幸啊。”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臣观古之列国,无不强陵弱,众暴寡。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者也。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盖苏文杀害了他的主子,夺去政权,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用大唐的兵力去平定他们并不难,如果我按兵不动,命令契丹、靺鞨去搅乱他们,怎么样?”房玄龄说:“我发现古代的国家,无不以强凌弱,以众克寡。现在,陛下含养天下苍生,将士骁勇善战,国力如此强盛却不实行武攻,这是化干戈为玉帛啊。过去汉武帝多次征讨匈奴,隋炀帝三次攻打辽东,国破家亡,由此产生。请陛下详察。”唐太宗说:“你说的不错。”
《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高丽莫离支贼杀其主,残虐其下,议将讨之。谏议大夫褚遂良进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克平寇难,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惟陛下明略独断,卒并诛夷。今闻陛下将伐高丽,意皆荧惑。然陛下神武英声,不比周、隋之主,兵若渡辽,事须克捷,万一不获,无以威示远方,必更发怒,再动兵众。若至于此,安危难测。”太宗然之。
【译文】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因为高丽国的莫离支弑杀君主,残暴地对待下属,所以和众大臣商议讨伐,谏议大夫褚遂良进谏说:“陛下神机妙算,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您的谋略,过去隋末天下纷争,陛下平定了贼寇,以及北狄对边境的侵犯。西方少数民族对大唐失礼,陛下要出兵打击,臣子们没有谁不苦苦劝阻。只有陛下圣明,远见卓识,一一诛死了异族。现在听说陛下要讨伐高丽,我感到很疑惑。然而陛下英明神勇,是隋代的君主无法相比的。可是,士兵们一旦渡过辽河,必须速战速决,万一有点闪失,不仅无法向远方异族显示朝廷的神威,陛下必定因此更加生气,再次兴师动众。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的安危就难以预料了。”唐太宗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
肖负收巳 发表于 2025-7-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三十五征伐篇诠解:和亲之策与止戈之道的辩证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征伐之议,实为帝王权衡“武功”与“文德”之典范。贞观十六年,太宗面对北狄延陀部之患,提出“选徒十万,击而虏之”与“和亲羁縻”二策,其思虑深远,非独在军事胜负,更在天下长治久安。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圣王之道。

一、和亲之策:以柔克刚的治边智慧
太宗言“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此语深得“柔远人”之旨。汉代以降,和亲非示弱之举,乃“以女乐安四夷”的权宜之策(《汉书·匈奴传》)。贞观中,文成公主入藏,吐蕃遂息兵戈,即其效验。然和亲非无原则之妥协,须辅以国力威慑与文化浸润,使夷狄“慕华而内附”。太宗之虑,在于以姻亲为纽带,化干戈为玉帛,省却征伐之劳,此即《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延伸。

二、止戈为武:征伐背后的慎战思想
“止戈为武”出自《左传》,太宗伐高丽前云“安危难测”,正体现此义。贞观后期,虽国力鼎盛,然太宗屡诫群臣:“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帝范·阅武篇》)其征高丽,非穷兵黩武,实因高丽“虐用其众,残破辽东”(《旧唐书·高丽传》),有违天道。然太宗亦自知“辽东之役,悔之无及”(《贞观政要·征伐》),足见其慎战之心。盖圣王用兵,必以“戢兵保民”为终极,非徒逞强于疆场。

三、辩证之道:刚柔并济的边疆经略
太宗二策之议,实为“刚柔相济”的治术体现。汉宣帝兼用赵充国屯田之柔与霍去病征伐之刚,唐太宗亦然:对顺服者施以怀柔(如突厥降部安置),对桀骜者示以兵威(如灭薛延陀)。此即《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实践。后世若宋仁宗一味纳币求和,明崇祯轻启边衅,皆因失此平衡。

结语
《贞观政要》此篇之价值,非在战术细节,而在揭示“兵者,国之大事”的深层逻辑。太宗以和亲避战,以征伐止乱,其核心皆归于“安民”二字。今人读史,当思其“处夷狄之道,战守和三者而已”(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智慧,而非拘泥于一时之策。圣王之道,正在于审时度势,以天下苍生为念。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文本,参以《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融通经义,力求言简意赅。昔孔子曰“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太宗的边疆策略,正是此语的生动注脚。
南华经呀 发表于 2025-8-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三十五征伐篇诠解:和亲之策与止戈之道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十六年廷议北狄之策,实为华夏治国用兵之要典。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倔强,须早为之所。”此言直指边患积弊,然其应对之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与“和亲以抚之”——则彰显“止戈为武”的深意。

一、和亲之策:怀柔远人的政治智慧
太宗所提和亲之策,非苟且之谋,乃“以德怀远”的经国大略。汉代以降,和亲常为羁縻外蕃之策,然贞观朝之和亲,尤重“实天下幸甚”之效。如文成公主入藏,非仅一女适蕃,更携礼乐农工,化干戈为玉帛。此策之要,在于以文化融摄武力,以姻亲纽带代兵戈相向,正合《左传》“柔远能迩”之旨。

二、征伐之辩:止戈为武的兵道境界
“选徒十万,涤除凶丑”之议,看似刚猛,然太宗“熟思”二字,足见慎战之心。《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贞观名将李靖亦言:“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伐高丽之役,虽功过参半,然太宗晚年诏书“安危难测”之叹,恰印证《周易》“亢龙有悔”之戒。真正的“武德”,非穷兵黩武,而是以战止战、以威促和。

三、当代启示:刚柔并济的治边之道
贞观君臣对北狄之策的权衡,实为“王霸杂用”的典范。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曰:“太宗之政,宽猛得中。”今人观之,边疆治理当如太宗:强盛时以和亲蓄力,危机时以征伐立威,然终以“止戈”为归趋。若徒恃武力,则如隋炀帝三征高丽而丧国;若一味怀柔,则如宋室纳币而终致积弱。

结语
《贞观政要》此篇之精义,在于揭示“和亲非怯,征伐非暴”的辩证智慧。太宗云:“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此言可为后世法。治天下者,当以文化为根柢,以武备为藩篱,终归于《礼记》“大同”之世,方不负“贞观”二字之盛名。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