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0|回復: 2

[文化觀點] 为什么说朋友、亲兄弟明算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0-31 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仕强说:

不管哪行哪业,钱财(账目)清楚,是基本修养,只要你钱财不清楚,让人家感觉到,过你的手你就要沾上一点,你的信用就破产了。

我觉得,任何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你就要把事情的恶龙去脉说的很清楚,而且,要征求大家往后怎么发展的意见。

曾老的这个说法是很对的。

但他的说法很通俗,没有讲出本质来。

钱财(账目)清楚,并且要征求伙伴的意见,本质上都是儒学的义利观问题。

凡事,须义利均衡。然利之不分明,必妨害于义,义之损矣,焉得久利?

利之分明矣,又进其义,使忠信恒然,则利必如滔滔江水。


【参考章节】

以下章节均是 原文+翻译注释+思维启发,认真阅读吸收,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改善生活品质,改进命运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17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4·13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三代 發表於 2024-4-14 23: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实很多人不懂『明算账』,以为明算账就是斤斤计较,实在错的离谱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4-11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明账析义:儒家义利观下的经济伦理探赜》

曾仕强先生所言"朋友亲兄弟明算账"之论,诚为处世圭臬。然此中深意,实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现代诠释。《论语·里仁》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非谓君子不取利,实言君子必以义制利。今试析其理有三:

一、明账即立信
《论语·颜渊》载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以"主忠信"。经济往来中的账目清明,恰是"信近于义"(学而篇)的具体实践。宋代朱子释"义者,事之宜也",账目分明即达事之适宜。明代王阳明《传习录》云"货财之交,自有度量分界",正是此理。

二、分利以全义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之训,揭示经济交往中的辩证关系。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言:"欲不可穷,非不可有",关键在"以义为利"(《大学》)。北宋司马光与范镇"争茶"典故,恰是君子"财帛分明"的典范——既不相让,亦不相争,各守其分。

三、共议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章,提示经济决策须"礼以行之"。明代吕坤《呻吟语》云:"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账目公开征询,实为"群居和一"(荀子语)之道。清代汪辉祖《佐治药言》记载刑名师爷"三节清账"传统,正是化利为义的制度智慧。

今人每惑于"义利之辨",实则《周易·乾卦》早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训示。程颐释曰:"和合于义乃能利物。"故明账非薄情,恰是深情;算账非绝义,实为全义。若不明此理,终将如《大学》所警"畜马乘,不察于鸡豚",失其本末。

要之,儒家经济伦理的精髓,在"见得思义"四字。账目清明如镜,既照见人性本真,亦映现文明高度。学者当于此细参《论语》"九思"之教,方能在现代经济交往中,既成其事,又全其德。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4-23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义利相济:论朋友亲兄弟明算账的儒学根柢》

曾仕强先生所言"钱财清楚是基本修养"之说,诚为通达之论。然此中深意,实可上溯至先秦儒学义利之辨的微言大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教,非谓君子不言利,乃强调"义者利之和"(《左传·襄公九年》)的辩证关系。今试从三端阐发其要:

一、义利相须的伦理结构
孔子言"见得思义"(《季氏》),子张谓"见得思义"(《子张》),皆揭示处理财物时的双重维度。有子"信近于义"(《学而》)之说,正说明经济往来中,信用建立于符合道义的准则之上。如春秋时管鲍分金,多取者不以为贪,少得者不以为吝,盖因二人"利分而义合"(《史记·管晏列传》)。故《大学》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利之分明实为义之所存。

二、账目清晰的礼制本源
《论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财务明晰实为礼制精神之延伸。古代"质剂""傅别"(《周礼·天官》)等契约制度,正是通过规范化程序实现"以礼制利"。宋儒朱熹解"事思敬"云:"敬者,主一无适之谓",应用于经济事务,即要求账目处理须专注严谨。明代吕坤《呻吟语》载:"亲友通财,须如官府簿书",此非薄情,恰是"貌思恭"(《季氏》)的实践。

三、协商共识的恕道实践
曾老所言"征求发展意见",暗合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之旨。《论语》"疑思问"(《季氏》)的训诫,在财务合作中体现为充分沟通的智慧。王阳明《传习录》云:"货财之交,当明而不苛",清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更直言:"财产交涉,先明后不争",皆说明透明协商乃"忠信恒然"的基础。

今人处理亲友财务,当记取"九思"之教,于"视思明"中厘清账目,在"言思忠"中坦诚沟通。范仲淹置义庄而立规条,顾炎武与友人"锱铢必录"(《日知录》),皆示范了义利相济的处世智慧。盖因"利之不分明,必妨害于义",唯有"义以为质",方能使"利必如滔滔江水"——此非虚言,实为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生活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