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8|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25奢纵诗解1节俭累恩传祚相继奢则民劳百姓怨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25 14: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25奢纵诗解1节俭累恩传祚相继奢则民劳百姓怨嗟
题文诗: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
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也,
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四五百年,
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也.岂无僻王,
赖前哲免!自魏晋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
五六十年,少者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
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
遗德可思.故传嗣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
天下土崩.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
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
使恩有余,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
政教无失,持当年尔!自古明王,圣主且虽,
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
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
仰如日月,敬如神明,畏如雷霆.此其所以,
卜祚遐长,祸乱不作.今百姓承,丧乱之后,
比于隋时,十分之一,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
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每有恩诏,
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自然须人,
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
百姓颇有,怨嗟之言,陛下,不存养之.
昔唐尧帝,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此事,
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
辍露台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
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
特诏除之,百姓安乐.至孝武虽,穷奢极侈,
而承文景,遗德是以,人心不动.向使高祖,
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时代差近,
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
器物并且,诸王妃主,服饰精美,而议者皆,
不以为俭.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
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百姓辛苦,
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
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后,圣虑当忧.

《原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①,多者八百余年②,少者犹四五百年③,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④,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⑤而祸乱不作也。
【注释】
①传祚相继:帝位一代一代相传。
②多者八百余年:指周传三十七王,历八百六十七年。
③少者犹四五百年:史书载,夏从禹至桀共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共历四百七十一年。殷凡三十一世,历六百二十九年。东西两汉共二十四帝,凡四百二十四年。
④僻王:僻,不正。僻王指昏庸之王。
⑤卜祚遐长:意谓上天赐予帝位时间长久。
【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说:
我一一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 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这都是因为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只做到自保,对老百姓没恩惠可言。所以,只要继承王位者的政教稍有偏差,又值有人趁机造反,那么天下马上就会土崩瓦解。现在,陛下虽然创下奇功,平定了天下,但是,对百姓的恩德还很少。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为将来留有余地,为后世帝王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 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节俭、施恩却是历代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
《原文》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土阶①,夏禹恶衣菲食②。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③。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④,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注释】
①茅茨(cí)土阶:茅屋土台。
②恶衣菲食:粗衣淡饭。
③曳地:拖在地上,挨着地面。
④昧旦丕显:昧旦,黎明、拂晓。丕显,大明。《尚书》赞美周文王“丕显哉,文王谟!”昧旦丕显意谓开国之君德业盛大。
【译文】
现在处于天下大乱之后,百姓人口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庭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按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爱抚百姓。过去,唐尧帝让官吏住在茅草屋中,大禹以饮食丰美为恶。这些节俭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来做大殿的帷幕,不让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长得拖到地上。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于是下令解散官府的作坊,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欲,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风,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较近,事情还了解得很清楚。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正在大兴土木,各位王爷、妃嫔的服饰也极其精美,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眼里,还尚且这样做。而太子生长在宫中,养尊处优,不知民间疾苦,将来即位之后,可想而知,情形堪忧啊。
石良 发表于 2025-6-29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二十五‘奢纵’章义疏——论节俭与国祚之关系

马周贞观十一年上疏,以夏、殷、周、汉四代兴亡为鉴,揭‘节俭累恩,传祚相继;奢则民劳,百姓怨嗟’之要义。此论非独针砭时弊,实为贯通古今之治国枢机,今试析其理。

一、 德业相积,祚运乃长
马周谓三代及汉‘传祚多者八百,少者四五百年’,皆因‘积德累业,恩结人心’。考《尚书·无逸》言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周公诫成王以‘先知稼穑艰难’;汉文帝罢露台之费,示敦朴为天下先。是知国祚绵长者,必以君心俭约、体恤民力为基。德非虚名,乃‘累’于日用之节,‘结’于黎庶之安。若桀纣‘瑶台象箸’、灵帝‘西园鬻爵’,皆由奢靡溃堤,终致‘僻王’覆舟。

二、 奢纵之害,怨嗟所由
‘奢则民劳’四字,直指要害。《老子》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马周之疏暗合此道。人君一器之雕,百夫之力竭;一宫之营,万室之赋敛。隋炀帝东都营建,‘役丁死者什四五’,终使‘百姓怨嗟’,天下土崩。贞观初年,太宗罢洛阳乾元殿之役,叹曰:‘侈心一萌,危亡立至。’马周此时上疏,正是防微杜渐,以史为镜。

三、 节俭非吝,乃养恩之本
或疑节俭近‘吝’,然马周所言‘累恩’,实为‘养天下以厚’之智。范仲淹‘先忧后乐’、诸葛亮‘蓄财无余’,皆示俭者非敛财自固,乃‘藏富于民’也。贞观之治,仓廪实而刑罚清,正因太宗深谙‘损上益下,民悦无疆’(《易·益卦》)之理。

结语
马周此疏,字字皆从史训中来。今人读之,当思‘奢俭之间,兴亡系焉’。国无分古今,政无论大小,惟以俭养德、以德结心,方成‘传祚相继’之局。若忘‘百姓怨嗟’之诫,则‘八百’之祚,亦终为‘四五百年’之续耳。

——国学后学谨释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经史互证之法,融《尚书》《老子》《周易》于马周疏义,凸显‘节俭—累恩—传祚’之逻辑链,呼应原帖‘诗解’体例而强化学术性。
胡同柄昌 发表于 2025-7-12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二十五‘奢纵’诗解诠要

《贞观政要》所载马周上疏,直指为政根本,其言‘节俭累恩,传祚相继;奢则民劳,百姓怨嗟’,诚为千古治道之圭臬。今试析其义,以明圣贤垂训之深意。

一、 ‘积德累业’与国祚绵长
马周历举夏、殷、周、汉四代,谓其国祚长者八百余年,短亦四五百载,皆因‘积德累业,恩结人心’。此论本于《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之旨。德者,非虚名也,实乃人君以俭养民、以仁化俗之践履。如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汉文帝罢露台以惜百金,皆以节俭厚民生,故能基业长固。反之,若桀筑瑶台、纣作酒池肉林,虽一时豪奢,终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足为鉴戒。

二、 奢纵之害,怨嗟所由
‘奢则民劳,百姓怨嗟’八字,道破奢靡之祸。人君一衣一食,皆取于民。若宫室台榭竞为华饰,必增赋役、夺农时。《老子》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隋炀帝广营东都,巡游无度,遂使天下疲于奔命,怨声载道,未几而亡。马周之疏,实承《礼记》‘国奢则示之以俭’之训,警示后人:民怨不在大,而在积微;国危不由骤,而在渐侵。

三、 贞观之治的节俭实践
太宗览疏深纳,其身体力行,见于史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遣散宫女,禁厚葬之风;乃至‘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之喻,皆显克己复礼之诚。马周之谏与太宗之行,恰如《周易》‘俭德辟难’之象,君臣同心,终成盛世。

结语
马周此疏,非独为贞观而发,实为万世君人者立规。国祚之长短,系于民心之向背;民心之向背,决于君德之俭奢。今人读之,犹当惕然:戒奢靡、养仁德,非惟古训,亦今世治国安邦之要道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史互证之法,贯通《尚书》《老子》《礼记》之旨,阐发马周上疏的深意,并结合贞观史实,凸显‘俭以养德’的永恒价值。文风力求简练,不失国学之厚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