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5|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25奢縱詩解1節儉累恩傳祚相繼奢則民勞百姓怨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5 14: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5奢縱詩解1節儉累恩傳祚相繼奢則民勞百姓怨嗟
題文詩: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疏,陳時政曰:
歷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漢氏之,有天下也,
傳祚相繼,多者八百,餘年少者,四五百年,
皆為積德,累業恩結,於人心也.豈無僻王,
賴前哲免!自魏晉還,降及周隋,多者不過,
五六十年,少者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創業,
之君不務,恩化,當時僅能,自守後無,
遺德可思.故傳嗣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
天下土崩.今陛下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
德日淺固,當崇禹湯,文武之道,廣施德化,
使恩有餘,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欲但令,
政教無失,持當年爾!自古明王,聖主且雖,
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以,節儉於身,
恩加於人,二者是務.故其下愛,之如父母,
仰如日月,敬如神明,畏如雷霆.此其所以,
卜祚遐長,禍亂不作.今百姓承,喪亂之後,
比於隋時,十分之一,供官徭役,道路相繼.
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裏,
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每有恩詔,
令其減省,而有司作,既不,自然須人,
徒行文書,役之如故.臣每訪問,四五年來,
百姓頗有,怨嗟之言,陛下,不存養之.
昔唐堯帝,茅茨土階,夏禹惡衣,菲食此事,
臣知不復,可行於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
輟露台役,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夫人,
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錦繡綦組,妨害女工,
特詔除之,百姓安樂.至孝武雖,窮奢極侈,
而承文景,遺德是以,人心不動.向使高祖,
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時代差近,
事跡可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
器物並且,諸王妃主,服飾精美,而議者皆,
不以為儉.昧旦丕顯,後世猶怠,作法於理,
其弊猶亂.陛下少處,民間,百姓辛苦,
前代成敗,目所親見,尚猶如此,而皇太子,
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即萬歲後,聖慮當憂.

【原文】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疏陳時政曰:臣歷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漢氏之有天下,傳祚相繼①,多者八百餘年②,少者猶四五百年③,皆為積德累業,恩結於人心。豈無僻王④,賴前哲以免爾!自魏、晉以還,降及周、隋,多者不過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創業之君不務廣恩化,當時僅能自守,後無遺德可思。故傳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德日淺,固當崇禹、湯、文、武之道,廣施德化,使恩有餘地,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欲但令政教無失,以持當年而已!且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以節儉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務。故其下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長⑤而禍亂不作也。
【注釋】
①傳祚相繼:帝位一代一代相傳。
②多者八百餘年:指周傳三十七王,歷八百六十七年。
③少者猶四五百年:史書載,夏從禹至桀共十七君,十四世,有王與無王,共歷四百七十一年。殷凡三十一世,歷六百二十九年。東西兩漢共二十四帝,凡四百二十四年。
④僻王:僻,不正。僻王指昏庸之王。
⑤卜祚遐長:意謂上天賜予帝位時間長久。
【譯文】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疏,陳述時政得失說:
我一一閱讀史書,發現從夏、商、周到漢代,朝代不斷交 接更替,時間長的朝代可以延續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這些朝代都積善積德,贏得了民心。其中也有昏君,只不過依賴前哲教誨才免於滅亡。可是從魏晉以來,到周、隋之時,朝代長的不過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煙消雲散了。這都是因為創業的君主沒有廣施恩德,只做到自保,對老百姓沒恩惠可言。所以,只要繼承王位者的政教稍有偏差,又值有人趁機造反,那麼天下馬上就會土崩瓦解。現在,陛下雖然創下奇功,平定了天下,但是,對百姓的恩德還很少。因此,應當推崇大禹、商湯、文王、武王之道,廣佈道德教化,為將來留有餘地,為後世帝王創下穩固的基業。怎麼可以認為只要當今的政治沒有過失,保住今日的江 山,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雖然都根據當時的局勢,制定或寬或嚴的具體政策,但節儉、施恩卻是歷代政治的根本。只有這樣,百姓才會愛戴君王如同愛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懼君王如同畏懼雷霆。這才是國家長治久安、沒有動亂的原因。
【原文】
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裏,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雖每有恩詔,令其減省,而有司作既不廢,自然須人,徒行文書,役之如故。臣每訪問,四五年來,百姓頗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養之。昔唐堯茅茨土階①,夏禹惡衣菲食②。如此之事,臣知不復可行於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輟露台之役,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③。至景帝以錦繡綦組妨害女工,特詔除之,所以百姓安樂。至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於時代差近,事跡可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器物,並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臣聞昧旦丕顯④,後世猶怠,作法於理,其弊猶亂。陛下少處民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尚猶如此,而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即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
【注釋】
①茅茨(cí)土階:茅屋土台。
②惡衣菲食:粗衣淡飯。
③曳地:拖在地上,挨着地面。
④昧旦丕顯:昧旦,黎明、拂曉。丕顯,大明。【尚書】讚美周文王『丕顯哉,文王謨!』昧旦丕顯意謂開國之君德業盛大。
【譯文】
現在處於天下大亂之後,百姓人口相當於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個家庭裏面兄長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離開了,並且往來征程幾千裏,一年四季,沒有休止。陛下雖然仁德,每每下令減輕徭役。可是,有些部門按計劃,還是需要不斷征派百姓去服勞役。官府減輕勞役的文書不斷下達,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訪問民間疾苦,這四五年來,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辭了,他們認為陛下不體恤愛撫百姓。過去,唐堯帝讓官吏住在茅草屋中,大禹以飲食豐美為惡。這些節儉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當今推行。漢文帝顧惜百萬資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們上書用的布囊來做大殿的帷幕,不讓他寵愛的慎夫人的衣裙長得拖到地上。漢景帝認為織錦刺繡會妨礙女工,於是下令解散官府的作坊,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漢武帝時,他雖然窮奢極欲,但還是繼承了文帝、景帝的遺風,所以民心沒有動搖。如果漢高祖之後就是武帝即位,那麼漢代的江山必定不會保全。這些情況離當今較近,事情還了解得很清楚。現在,京城和益州等地正在大興土木,各位王爺、妃嬪的服飾也極其精美,民間的輿論都認為這太奢侈。臣聽說勤奮早起而功業盛大顯赫的君主,後代還會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還會出現弊端產生混亂。陛下年少時,生長在民間,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敗,也看在眼裏,還尚且這樣做。而太子生長在宮中,養尊處優,不知民間疾苦,將來即位之後,可想而知,情形堪憂啊。
石良 發表於 2025-6-29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十五「奢縱」章義疏——論節儉與國祚之關係

馬周貞觀十一年上疏,以夏、殷、周、漢四代興亡為鑑,揭「節儉累恩,傳祚相繼;奢則民勞,百姓怨嗟」之要義。此論非獨針砭時弊,實為貫通古今之治國樞機,今試析其理。

一、 德業相積,祚運乃長
馬周謂三代及漢「傳祚多者八百,少者四五百年」,皆因「積德累業,恩結人心」。考【尚書·無逸】言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周公誡成王以「先知稼穡艱難」;漢文帝罷露台之費,示敦樸為天下先。是知國祚綿長者,必以君心儉約、體恤民力為基。德非虛名,乃「累」於日用之節,「結」於黎庶之安。若桀紂「瑤台象箸」、靈帝「西園鬻爵」,皆由奢靡潰堤,終致「僻王」覆舟。

二、 奢縱之害,怨嗟所由
「奢則民勞」四字,直指要害。【老子】云「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馬周之疏暗合此道。人君一器之雕,百夫之力竭;一宮之營,萬室之賦斂。隋煬帝東都營建,「役丁死者什四五」,終使「百姓怨嗟」,天下土崩。貞觀初年,太宗罷洛陽乾元殿之役,嘆曰:「侈心一萌,危亡立至。」馬周此時上疏,正是防微杜漸,以史為鏡。

三、 節儉非吝,乃養恩之本
或疑節儉近「吝」,然馬周所言「累恩」,實為「養天下以厚」之智。范仲淹「先憂後樂」、諸葛亮「蓄財無餘」,皆示儉者非斂財自固,乃「藏富於民」也。貞觀之治,倉廩實而刑罰清,正因太宗深諳「損上益下,民悅無疆」(【易·益卦】)之理。

結語
馬周此疏,字字皆從史訓中來。今人讀之,當思「奢儉之間,興亡系焉」。國無分古今,政無論大小,惟以儉養德、以德結心,方成「傳祚相繼」之局。若忘「百姓怨嗟」之誡,則「八百」之祚,亦終為「四五百年」之續耳。

——國學後學謹釋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尚書】【老子】【周易】於馬周疏義,凸顯「節儉—累恩—傳祚」之邏輯鏈,呼應原帖「詩解」體例而強化學術性。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7-12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十五「奢縱」詩解詮要

【貞觀政要】所載馬周上疏,直指為政根本,其言「節儉累恩,傳祚相繼;奢則民勞,百姓怨嗟」,誠為千古治道之圭臬。今試析其義,以明聖賢垂訓之深意。

一、 「積德累業」與國祚綿長
馬周曆舉夏、殷、周、漢四代,謂其國祚長者八百餘年,短亦四五百載,皆因「積德累業,恩結人心」。此論本於【尚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之旨。德者,非虛名也,實乃人君以儉養民、以仁化俗之踐履。如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漢文帝罷露台以惜百金,皆以節儉厚民生,故能基業長固。反之,若桀築瑤台、紂作酒池肉林,雖一時豪奢,終致「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足為鑑戒。

二、 奢縱之害,怨嗟所由
「奢則民勞,百姓怨嗟」八字,道破奢靡之禍。人君一衣一食,皆取於民。若宮室台榭競為華飾,必增賦役、奪農時。【老子】云:「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隋煬帝廣營東都,巡遊無度,遂使天下疲於奔命,怨聲載道,未幾而亡。馬周之疏,實承【禮記】「國奢則示之以儉」之訓,警示後人:民怨不在大,而在積微;國危不由驟,而在漸侵。

三、 貞觀之治的節儉實踐
太宗覽疏深納,其身體力行,見於史冊: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遣散宮女,禁厚葬之風;乃至「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之喻,皆顯克己復禮之誠。馬周之諫與太宗之行,恰如【周易】「儉德辟難」之象,君臣同心,終成盛世。

結語
馬周此疏,非獨為貞觀而發,實為萬世君人者立規。國祚之長短,繫於民心之向背;民心之向背,決於君德之儉奢。今人讀之,猶當惕然:戒奢靡、養仁德,非惟古訓,亦今世治國安邦之要道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貫通【尚書】【老子】【禮記】之旨,闡發馬周上疏的深意,並結合貞觀史實,凸顯「儉以養德」的永恆價值。文風力求簡練,不失國學之厚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