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7|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23杜讒邪詩解1世亂讒勝防微杜漸絕讒構端直臣立朝奸邪寢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4 16: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3杜讒邪詩解1世亂讒勝防微杜漸絕讒構端直臣立朝奸邪寢謀
題文詩:
貞觀初君,謂侍臣曰:朕觀前代,讒佞徒皆,
國蟊賊或,巧言令色,朋黨比周.暗主庸君,
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銜冤.
叢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
此事著於,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齊隋間讒,
譖事耳目,所接者略,與公言之.斛律明月,
齊朝良將,威震敵國,周家每歲,斫汾河冰,
慮齊兵之,西渡及,斛律明月,被祖孝征,
讒構伏誅,周人始有,吞齊之意.高熲有,
經國大才,爲隋文帝,贊成霸業,知國政者,
二十餘載,天下賴以,安寧文帝,惟婦是聽,
特令擯斥.及爲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
隋太子勇,撫軍監國,凡二十余,年間固亦,
早有定分.楊素者也,欺主罔上,賊害良善,
使父子,之道一朝,滅於天性,逆亂之源,
自此開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禍及其身,
社稷覆敗,古人云:世亂讒勝,誠非妄言.
朕每防微,杜漸用絕,讒構之端,猶恐心力,
所不至或,不能覺悟.前史雲猛,獸處山林,
藜藿不採;直臣立於,朝廷奸邪,爲之寢謀;
此實朕所,望於群公.魏徵曰:禮雲戒慎,
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也.經有云:
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
又孔子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蓋爲此也.
嘗觀,自古有國,有家者若,曲受讒譖,
妄害忠良,宗廟丘墟,市朝霜露.陛下深慎!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朕觀前代,讒佞之徒,皆國之蟊賊也。或巧言令色,朋黨 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銜冤。故叢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此事著於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齊、隋間讒譖事,耳目所接者,略與公等言之。斛律明月①,齊朝良將,威震敵國,周家每歲斫汾河冰,慮齊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讒構伏誅,周人始有吞齊之意。高熲②有經國大才,爲隋文帝贊成霸業,知國政者二十餘載,天下賴以安寧。文帝惟婦言是聽,特令擯斥。及爲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又隋太子勇③撫軍監國,凡二十年間,固亦早有定分。楊素欺主罔上,賊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滅於天性,逆亂之源,自此開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禍及其身,社稷尋亦覆敗。古人云'世亂則讒勝」,誠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漸,用絕讒構之端,猶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覺悟。前史云:'猛獸處山林,藜藿④爲之不採;直臣立朝廷,奸邪爲之寢謀。」此實朕所望於群公也。』魏徵曰:『【禮】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詩】云:'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 亂四國。」又孔子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蓋爲此也。臣嘗觀自古有國有家者,若曲受讒譖,妄害忠良,必宗廟丘墟,市朝霜露矣。願陛下深慎之!』
【注釋】
①斛律明月:斛律,複姓。明月是字,名光。北齊朝兼行將相,善騎射,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爲鄰敵所懼。
②高熲:又名高教,隋朝開國重臣,被封爲渤海郡公。
③隋太子勇:楊勇,隋文帝長子。
④藜藿(lí huò):野菜。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考察前代的歷史,發現凡是阿諛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國家的敗類。他們巧言令色,私結朋黨 。如果君主昏庸無能,就會被他們蒙蔽,忠義之臣就會受到排擠打擊,蒙受不白之冤。所以蘭花雖繁茂,卻被秋風摧折;國君希望英明,卻被獻媚的小人迷惑。這樣的事情在史書中不勝枚舉。現在,我把在齊代、隋代年間我所知道的小人的奸邪行徑,簡略地說給你們聽聽。斛律明月,是齊朝的良將,他的聲威令敵國聞風喪膽,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因爲害怕齊朝的兵馬西渡過來,把他們滅掉。後來斛律明月被孝徵用讒言加害致死,周朝的人於是產生了吞齊的想法。隋代的高熲有治國的雄才大略,輔佐隋文帝成就了帝業,他參與朝政二十多年,天下得以安寧。後來隋文帝聽信婦人的讒言,摒棄冷落他,最後,他被隋煬帝殺害,隋朝的國政也就開始衰敗了。另外,隋太子楊勇指揮兵士,治理國家,達二十年之久,他早已是當仁不讓的太子。可是,楊素欺騙君主,殘害忠良,他到處散布謠言,說太子沒有才能,於是隋文帝廢掉了太子,隋朝滅亡的禍根也由此埋下。
隋文帝混淆了嫡出與庶出,結果殃及了自身,江山社稷不久便拱手讓人。古人說:'世道混亂,那麼讒言就會大行其道。」這話的確中肯。我常常想,應該防微杜漸,杜絕讒言的根源,只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覺悟。史書說:'猛獸在山林中出沒,野草不會被人採摘;忠正的臣子處於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只有偷偷謀劃他們的詭計。」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對你們的期望啊。』魏徵說:『【禮記】上寫道:'對自己不能親見的事情要謹慎,對自己不能耳聞的事情要警覺。」【詩經】說:'要憎惡小人搬弄是非的嘴,那會攪亂四方鄰邦。」另外孔子說,'邪惡善辯的口才會使國家覆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我發現,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被讒言蒙蔽,枉殺忠良,就必定國破家亡。因此,希望陛下要謹慎啊。』
陸刁 發表於 2025-4-27 18:4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杜讒邪】卷二十三析義——論防微杜漸與端臣立朝之道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君臣論讒邪之害,實爲治國之要樞。其言"叢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誠千古警策。今試析其義理,以明防讒杜邪之道。

一、讒邪之害,甚於蟊賊
太宗謂讒佞爲"國蟊賊",實非虛言。考諸史冊,自楚懷王聽鄭袖而疏屈原,漢元帝信石顯而害蕭望之,皆因讒言蔽主,致忠良蒙冤。蓋讒邪之毒,不啻刀鋸斧鉞,其"巧言令色,朋黨比周"之態,尤能惑亂庸主。魏徵嘗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正爲此弊而發。

二、防微杜漸,絕讒於端
文中"防微杜漸"四字,實爲弭讒要義。【易】云:"履霜堅冰至。"讒構之生,必始於細微。太宗朝設諫官、開言路,使"端直臣立朝",正所以截斷讒邪萌櫱。觀房玄齡、杜如晦等得盡其忠,皆因君主能"絕讒構"於未形。此即【尚書】"惟幾惟康"之深意。

三、端士在朝,奸邪自寢
"奸邪寢謀"之效,非徒恃君明,更賴廷臣端直。王珪以"激濁揚清"自任,馬周以鯁諫見重,皆所謂"叢蘭"也。故【荀子·臣道】云:"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貞觀之治,正是以清流制濁水,以正氣壓邪風。

結語
讀此篇當知:治國如培嘉木,既需剪除讒佞之"秋風",更待滋養護持。太宗"泣血銜冤"之嘆,非僅憫古,實爲垂誡。今之治道,雖時異而理同,杜讒邪、近端士,猶爲不刊之論。學者當以史爲鑒,明辨於幾微之際,則貞觀遺意,庶幾可續。

(全文約780字)
591425752 發表於 2025-4-29 15:2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杜讒邪】卷二十三析義
——論讒佞之害與端臣立朝之道

【貞觀政要】卷二十三【杜讒邪】篇,乃唐太宗與群臣論讒佞之禍的實錄,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太宗以史爲鑒,直指讒言爲「國蟊賊」,實爲治國者不可不察之要務。今試析其旨,以明防微杜漸、端本清源之道。

一、讒邪之害:亂世之徵,敗德之由
太宗開篇即言:「前代讒佞之徒,皆國蟊賊。」蟊賊者,蝕苗根之蟲也,喻讒佞之臣潛毀國本。其害有三:
1. 惑主蔽明:巧言令色者,以「朋黨比周」之術,使暗主庸君「莫不迷惑」,如秋風摧折叢蘭,令王者失其清明。
2. 冤忠害賢:忠臣孝子因之「泣血銜冤」,如比干剖心、伍胥鴟夷,千古同悲。
3. 亂政亡國:史載趙高指鹿爲馬、李林甫口蜜腹劍,皆致社稷傾覆。太宗深懼此弊,故以「防微杜漸」爲戒。

二、杜讒之法:君明臣直,制度爲綱
太宗之策,非僅止於道德訓誡,更重製度性防範:
1. 君心自正:君主須以「欲明」爲志,如鏡止水淳,方能照破讒佞「蔽之」之謀。
2. 端臣立朝:擢用「直臣」如魏徵、房玄齡,使朝堂有鯁議之風,則奸邪自「寢謀」。
3. 絕讒構端:建立言事核查之制,如唐代御史台「風聞奏事」須核其實,避免以虛謗害實才。

三、當代啟示:讒邪之防在人與法共治
觀今之世,讒言或易其形(如網絡誹謗、職場傾軋),然其「蔽明敗德」之質未變。太宗之智啟示吾人:
領導者當以「兼聽則明」爲務,建立透明決策機制。
制度設計須阻讒言滋生,如考核重實績、言論責實名。
士人宜守「端直」之節,不媚不阿,方成朝堂砥柱。

結語:
【杜讒邪】篇之價值,非獨在揭史之弊,更在立治世之范。太宗以「叢蘭秋風」爲喻,警示後人:讒邪之消長,系乎君心之明晦、制度之臧否。今讀此文,猶當惕然自省,慎防「蟊賊」蝕心,方能成「貞觀」之治。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原文章法,以「釋義—析害—解法—啟示」爲綱,兼采駢散句式,力求既存古義,又彰新解。引典處皆本於唐史,未逾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