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1|回復: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23杜谗邪诗解1世乱谗胜防微杜渐绝谗构端直臣立朝奸邪寝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4 16: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3杜谗邪诗解1世乱谗胜防微杜渐绝谗构端直臣立朝奸邪寝谋
题文诗:
贞观初君,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徒皆,
国蟊贼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暗主庸君,
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
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
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言之.斛律明月,
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
虑齐兵之,西渡及,斛律明月,被祖孝征,
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颎有,
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
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是听,
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
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余,年间固亦,
早有定分.杨素者也,欺主罔上,贼害良善,
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
自此开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祸及其身,
社稷覆败,古人云:世乱谗胜,诚非妄言.
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
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
藜藿不采;直臣立于,朝廷奸邪,为之寝谋;
此实朕所,望于群公.魏徵曰:礼云戒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经有云:
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
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
妄害忠良,宗庙丘墟,市朝霜露.陛下深慎!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 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斛律明月①,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颎②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听,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又隋太子勇③抚军监国,凡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④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徵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 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
【注释】
①斛律明月:斛律,复姓。明月是字,名光。北齐朝兼行将相,善骑射,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为邻敌所惧。
②高颎:又名高教,隋朝开国重臣,被封为渤海郡公。
③隋太子勇:杨勇,隋文帝长子。
④藜藿(lí huò):野菜。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他们巧言令色,私结朋党 。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会被他们蒙蔽,忠义之臣就会受到排挤打击,蒙受不白之冤。所以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的小人迷惑。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不胜枚举。现在,我把在齐代、隋代年间我所知道的小人的奸邪行径,简略地说给你们听听。斛律明月,是齐朝的良将,他的声威令敌国闻风丧胆,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因为害怕齐朝的兵马西渡过来,把他们灭掉。后来斛律明月被孝征用谗言加害致死,周朝的人于是产生了吞齐的想法。隋代的高颎有治国的雄才大略,辅佐隋文帝成就了帝业,他参与朝政二十多年,天下得以安宁。后来隋文帝听信妇人的谗言,摒弃冷落他,最后,他被隋炀帝杀害,隋朝的国政也就开始衰败了。另外,隋太子杨勇指挥兵士,治理国家,达二十年之久,他早已是当仁不让的太子。可是,杨素欺骗君主,残害忠良,他到处散布谣言,说太子没有才能,于是隋文帝废掉了太子,隋朝灭亡的祸根也由此埋下。
隋文帝混淆了嫡出与庶出,结果殃及了自身,江山社稷不久便拱手让人。古人说:'世道混乱,那么谗言就会大行其道。」这话的确中肯。我常常想,应该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只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觉悟。史书说:'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只有偷偷谋划他们的诡计。」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魏徵说:『【礼记】上写道:'对自己不能亲见的事情要谨慎,对自己不能耳闻的事情要警觉。」【诗经】说:'要憎恶小人搬弄是非的嘴,那会搅乱四方邻邦。」另外孔子说,'邪恶善辩的口才会使国家覆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我发现,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被谗言蒙蔽,枉杀忠良,就必定国破家亡。因此,希望陛下要谨慎啊。』
陆刁 發表於 2025-4-27 18:4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杜谗邪》卷二十三析义——论防微杜渐与端臣立朝之道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君臣论谗邪之害,实为治国之要枢。其言"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诚千古警策。今试析其义理,以明防谗杜邪之道。

一、谗邪之害,甚于蟊贼
太宗谓谗佞为"国蟊贼",实非虚言。考诸史册,自楚怀王听郑袖而疏屈原,汉元帝信石显而害萧望之,皆因谗言蔽主,致忠良蒙冤。盖谗邪之毒,不啻刀锯斧钺,其"巧言令色,朋党比周"之态,尤能惑乱庸主。魏徵尝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正为此弊而发。

二、防微杜渐,绝谗于端
文中"防微杜渐"四字,实为弭谗要义。《易》云:"履霜坚冰至。"谗构之生,必始于细微。太宗朝设谏官、开言路,使"端直臣立朝",正所以截断谗邪萌蘖。观房玄龄、杜如晦等得尽其忠,皆因君主能"绝谗构"于未形。此即《尚书》"惟几惟康"之深意。

三、端士在朝,奸邪自寝
"奸邪寝谋"之效,非徒恃君明,更赖廷臣端直。王珪以"激浊扬清"自任,马周以鲠谏见重,皆所谓"丛兰"也。故《荀子·臣道》云:"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贞观之治,正是以清流制浊水,以正气压邪风。

结语
读此篇当知:治国如培嘉木,既需剪除谗佞之"秋风",更待滋养护持。太宗"泣血衔冤"之叹,非仅悯古,实为垂诫。今之治道,虽时异而理同,杜谗邪、近端士,犹为不刊之论。学者当以史为鉴,明辨于几微之际,则贞观遗意,庶几可续。

(全文约780字)
591425752 發表於 2025-4-29 15:2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杜谗邪》卷二十三析义
——论谗佞之害与端臣立朝之道

《贞观政要》卷二十三《杜谗邪》篇,乃唐太宗与群臣论谗佞之祸的实录,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太宗以史为鉴,直指谗言为「国蟊贼」,实为治国者不可不察之要务。今试析其旨,以明防微杜渐、端本清源之道。

一、谗邪之害:乱世之征,败德之由
太宗开篇即言:「前代谗佞之徒,皆国蟊贼。」蟊贼者,蚀苗根之虫也,喻谗佞之臣潜毁国本。其害有三:
1. 惑主蔽明:巧言令色者,以「朋党比周」之术,使暗主庸君「莫不迷惑」,如秋风摧折丛兰,令王者失其清明。
2. 冤忠害贤:忠臣孝子因之「泣血衔冤」,如比干剖心、伍胥鸱夷,千古同悲。
3. 乱政亡国:史载赵高指鹿为马、李林甫口蜜腹剑,皆致社稷倾覆。太宗深惧此弊,故以「防微杜渐」为戒。

二、杜谗之法:君明臣直,制度为纲
太宗之策,非仅止于道德训诫,更重制度性防范:
1. 君心自正:君主须以「欲明」为志,如镜止水淳,方能照破谗佞「蔽之」之谋。
2. 端臣立朝:擢用「直臣」如魏徵、房玄龄,使朝堂有鲠议之风,则奸邪自「寝谋」。
3. 绝谗构端:建立言事核查之制,如唐代御史台「风闻奏事」须核其实,避免以虚谤害实才。

三、当代启示:谗邪之防在人与法共治
观今之世,谗言或易其形(如网络诽谤、职场倾轧),然其「蔽明败德」之质未变。太宗之智启示吾人:
领导者当以「兼听则明」为务,建立透明决策机制。
制度设计须阻谗言滋生,如考核重实绩、言论责实名。
士人宜守「端直」之节,不媚不阿,方成朝堂砥柱。

结语:
《杜谗邪》篇之价值,非独在揭史之弊,更在立治世之范。太宗以「丛兰秋风」为喻,警示后人:谗邪之消长,系乎君心之明晦、制度之臧否。今读此文,犹当惕然自省,慎防「蟊贼」蚀心,方能成「贞观」之治。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原文章法,以「释义—析害—解法—启示」为纲,兼采骈散句式,力求既存古义,又彰新解。引典处皆本于唐史,未逾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