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1|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22慎言語詩解1言利百姓君言有失人皆見之損德千載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4 16: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2慎言語詩解1言利百姓君言有失人皆見之損德千載
題文詩:
貞觀二年,太宗謂於,侍臣曰朕,每日坐朝,
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於百姓,有利益否,
如是,不敢多言.給事中兼,知起居事,
杜正倫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臣職當兼,
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有,
乖於道理,則千載累,於聖德,非止當今,
損於百姓,陛下慎之.太宗大悅,賜彩百段.
貞觀八年,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樞機,
談何容易?凡在眾庶,一言不善,則人記之,
成其恥累,況萬乘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
其所虧損,至大甚之,豈同匹夫?我常以此,
引以為戒.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
怪無螢火,敕雲捉取,多少,宮中照夜.
所司遽遣,數千採拾,送五百輿,於宮,
小事尚爾,況其大乎?魏徵對曰:人君,
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蝕,
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也.老子有曰: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謹言慎行,言必有方,心口一如,聽言觀行.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給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臣職當兼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於道理,則千載累於聖德,非止當今損於百姓,願陛下慎之。』太宗大悅,賜彩百段。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講一句話,都要想想這句話是否對百姓有好處,所以我不敢多說話。』給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倫進言道:『君主辦什麼事,講什麼話都要記錄在起居註裡。我的職務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盡忠職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話違背了常理,那麼,即使在千年之後都會損害陛下的聖德,所以這不僅僅只會對當今的百姓造成損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聽後非常高興,賞賜他彩色絹帛一百段。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凡在眾庶,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況是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虧損至大,豈同匹夫?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而怪無螢火,敕云:'捉取多少於宮中照夜。」所司遽遣數千人採拾,送五百輿於宮側,小事尚爾,況其大乎?』魏徵對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
【譯文】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言語是表現君子德行的關鍵,因此,講話怎能草率隨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話講得不好,就會被別人記住,遭到恥笑損害,更何況是作為萬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決不能講出不妥當的話來。這樣做的損害是極大的,君主豈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剛到甘泉宮的時候,那裡秀麗的山水泉石讓他稱心如意,但他卻責怪沒有螢火蟲,便下令說:'捕捉一些螢火蟲到宮裡來,以供晚上照明用。」於是,主管部門馬上派幾千人去捕捉,後來從各地送來五百車螢火蟲到宮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況大事?』魏徵回答說:『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為如果有所虧失,古人認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樣,人人都能看見。陛下的確應該有所警戒啊。』
gyz9999 發表於 2025-6-30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十二〖慎言語〗章解義

唐太宗於貞觀二年對侍臣所言"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於百姓有利益否",實為帝王慎言之圭臬。此語深契【周易·繫辭】"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之旨,更與【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相表里。太宗以"不敢多言"自警,非怯於言辭,乃深明"君無戲言"之重也。

杜正倫所對"君舉必書",典出【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此言揭示古代史官制度之精髓:帝王言行皆載青史,如【春秋】筆削,一字之褒貶而榮辱系焉。太宗深諳此理,故每出言必慮及"損德千載"之後果,此即【尚書】"惟口出好興戎"之誡也。

考慎言之道,其要有三:一曰"言利百姓",如【孟子】"民為貴"之實踐,非徒沽名;二曰"言必有中",合於【論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之標準;三曰"寡言重諾",暗合【老子】"多言數窮"之智。太宗之慎言,非僅個人修養,實為治國要術,蓋因"天子無戲言"(【呂氏春秋】語),一言之出即關天下休戚。

今觀此章,猶見太宗以史為鏡之智。昔桀紂失道,言出而民叛;文景之治,慎言而邦寧。故【韓非子·難言】云:"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太宗深戒於此,其"不敢多言"之態,恰是【易經】"吉人之辭寡"的帝王詮釋。後世為政者當以此為法,須知廟堂之語,皆系蒼生之命,可不慎乎?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8-2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十二〖慎言語〗章解義

(唐)吳兢 撰
國學後學 謹釋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之言,實為千古帝王慎言之圭臬。其雲"欲出一言,即思此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一、 人君言動之重
【禮記·緇衣】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之訓,太宗"不敢多言"之誡,正與此聖教相契。帝王一言,非獨關乎一時政令,實系天下視聽。故【周易·繫辭】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太宗臨朝慎言,實知言語乃風化之源。

二、 史官記注之制
杜正倫"君舉必書"之對,深得古史傳統精髓。【漢書·藝文志】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太宗時起居注制度尤嚴。昔齊太史兄弟殉職以存"崔杼弒君"之筆,可知帝王失言非但損德當時,更將遺譏竹帛。此正合孔子"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之戒。

三、 利民為本之旨
太宗以"百姓利益"為出言準的,實本【尚書】"民惟邦本"之訓。管子云"言室滿室,言堂滿堂",人君言利百姓,則政教自然周洽。觀貞觀初年詔令,如【賑關東等州詔】皆字斟句酌,足證其慎言非徒自保,實為踐行"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之治道。

結語:
慎言之道,小則為修身之要,大則為治國之綱。太宗以"損德千載"為惕,非唯明君之智,更見聖王之憂。今人讀此,當思【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之警,無論居位與否,皆當以"言忠信"(【論語·衛靈公】)自持。蓋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豈可不慎乎?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