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2|回复: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22慎言语诗解1言利百姓君言有失人皆见之损德千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24 1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22慎言语诗解1言利百姓君言有失人皆见之损德千载
题文诗:
贞观二年,太宗谓于,侍臣曰朕,每日坐朝,
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
如是,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
杜正伦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
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有,
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
损于百姓,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枢机,
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
成其耻累,况万乘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
其所亏损,至大甚之,岂同匹夫?我常以此,
引以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
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宫中照夜.
所司遽遣,数千采拾,送五百舆,于宫,
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
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蚀,
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也.老子有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谨言慎行,言必有方,心口一如,听言观行.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原文》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译文】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因此,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徵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gyz9999 发表于 2025-6-3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二十二〈慎言语〉章解义

唐太宗于贞观二年对侍臣所言"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实为帝王慎言之圭臬。此语深契《周易·系辞》"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之旨,更与《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相表里。太宗以"不敢多言"自警,非怯于言辞,乃深明"君无戏言"之重也。

杜正伦所对"君举必书",典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此言揭示古代史官制度之精髓:帝王言行皆载青史,如《春秋》笔削,一字之褒贬而荣辱系焉。太宗深谙此理,故每出言必虑及"损德千载"之后果,此即《尚书》"惟口出好兴戎"之诫也。

考慎言之道,其要有三:一曰"言利百姓",如《孟子》"民为贵"之实践,非徒沽名;二曰"言必有中",合于《论语》"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之标准;三曰"寡言重诺",暗合《老子》"多言数穷"之智。太宗之慎言,非仅个人修养,实为治国要术,盖因"天子无戏言"(《吕氏春秋》语),一言之出即关天下休戚。

今观此章,犹见太宗以史为镜之智。昔桀纣失道,言出而民叛;文景之治,慎言而邦宁。故《韩非子·难言》云:"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太宗深戒于此,其"不敢多言"之态,恰是《易经》"吉人之辞寡"的帝王诠释。后世为政者当以此为法,须知庙堂之语,皆系苍生之命,可不慎乎?
吴刑仟 发表于 2025-8-2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二十二〈慎言语〉章解义

(唐)吴兢 撰
国学后学 谨释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之言,实为千古帝王慎言之圭臬。其云"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此中深意,当从三端阐发:

一、 人君言动之重
《礼记·缁衣》有"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之训,太宗"不敢多言"之诫,正与此圣教相契。帝王一言,非独关乎一时政令,实系天下视听。故《周易·系辞》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太宗临朝慎言,实知言语乃风化之源。

二、 史官记注之制
杜正伦"君举必书"之对,深得古史传统精髓。《汉书·艺文志》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太宗时起居注制度尤严。昔齐太史兄弟殉职以存"崔杼弑君"之笔,可知帝王失言非但损德当时,更将遗讥竹帛。此正合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之戒。

三、 利民为本之旨
太宗以"百姓利益"为出言准的,实本《尚书》"民惟邦本"之训。管子云"言室满室,言堂满堂",人君言利百姓,则政教自然周洽。观贞观初年诏令,如《赈关东等州诏》皆字斟句酌,足证其慎言非徒自保,实为践行"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之治道。

结语:
慎言之道,小则为修身之要,大则为治国之纲。太宗以"损德千载"为惕,非唯明君之智,更见圣王之忧。今人读此,当思《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之警,无论居位与否,皆当以"言忠信"(《论语·卫灵公》)自持。盖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岂可不慎乎?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