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4|回復: 3

[其他] 【贞观政要】卷21慎所好诗解君器人水上行下效不妄求仙正身修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4 14: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1慎所好诗解君器人水上行下效不妄求正身修德
题文诗: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云:君犹器也,
人犹水也,方圆在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
天下以仁,而人从之;纣率,天下以暴,
而人从之;下所行皆,从上所好.如梁武帝,
父子者也,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
武帝末年,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僚皆乃,
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
以军国典,章为意也.俟及侯景,率兵向阙,
尚书以下,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
继于道路.武帝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
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
犹讲老子,不辍百僚,戎服.俄而城陷,
君臣俱被,囚挚庾信,叹其如此,作哀江南,
赋云宰衡,干戈,儿戏缙绅,清谈为略.
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惟,在尧舜道,
周孔之教,,如鸟有翼,如鱼依水,
失之必死,不可暂无.上行下效,正己正人.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虚妄,
空有其名;秦始皇而,非分爱好,为方士诈,
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
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
蹰以待之,及其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昔,
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
便行诛戮.据此神仙,不烦妄求.贞观四年,
太宗曰:隋炀帝也,性好猜防,专信邪道,
大忌胡人,乃谓胡床,为交床,胡瓜黄瓜,
筑长城以,避胡又诛,戮李金才,诸李殆尽,
卒何所益?宇文化及,终使令狐,行达杀之;
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
不足在怀.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
杨思齐也,巧人朝.太宗令试,纶遣,
傀儡戏具.太宗谓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
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
之意?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僚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①,终日谈论苦空②,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③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④,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庾信⑤叹其如此,及作【哀江 南赋】,乃云:'宰衡⑥干戈为儿戏,缙绅⑦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注释】
①扈从:皇帝出巡时护驾侍从。
②苦空:指佛教教义。
③孝元帝:名绎,梁武帝第七子,起兵讨侯景,即帝位。
④不辍:不停止。
⑤庾信:字子山,因受封『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南陽新野(今属河南)人。先世在周代曾为掌庾官(管理仓库之官),故以庾为姓。他自幼随父亲、梁代诗人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
⑥宰衡:本是汉平帝时加于王莽的称号。后泛指宰相。
⑦缙绅:古代官员垂绅(束腰大带)插(缙)笏(手板)。故缙绅为官僚士大夫的代称。
【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就像是容器,百姓就像是水,水或方或圆在于容器,而不在于水」。所以尧舜以仁义治天下,人们都跟随他行善;桀纣以残暴治天下,人们都跟随他作恶。下边所做的,都是跟随上边所喜欢的。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爱好释迦牟尼、老子的教义。梁武帝晚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百官都带大帽,穿高靴,乘车跟随皇上,整天谈论苦呀空呀那一套佛家教义,从不把军机国务典章制度放在心里。等到侯景率兵攻向京城,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大多不会骑马,狼狈不堪地徒步逃跑,死在路上的人比比皆是。梁武帝和简文帝都被侯景囚禁逼死。梁孝元帝在江陵,被万纽于谨领兵包围了,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囚禁。庾信也叹息他们这个做法,后来作【哀江南赋】,就说道:'宰相把战争当做小孩游戏,官吏把清谈当做朝政策略。」这事也足可作为鉴戒。我现在所喜欢的,只在于唐尧、虞舜的法则,周公、孔子的教谕,觉得就像鸟有翅膀鱼儿靠水一样,失去它就必须死亡,不能片刻没有。』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①爱好,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②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注释】

①非分:背乎常理。

②踟蹰(chí chú):来回徘徊。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神仙本来是荒诞虚妄的,空有其名。秦始皇却分外爱好仙术,结果他被方士欺诈,竟派童男童女几千人,跟随方士入海去求神仙,方士逃避秦的苛政暴虐,因此留居海中不再回来,始皇却在海边徘徊等待他们,结果在返回的路上病死沙丘。汉武帝为了求得神仙,竟将女儿嫁给卖弄道术的人,他们的说法不灵验,就把方士杀掉。从这两件事情来看,神仙是不能乱求的。』

【原文】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 人,乃至谓胡 床 为交 床 ,胡 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 。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①杀之。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注释】

①令狐行达:令狐,复姓,行达为名。当时任校尉之职。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说:『隋炀帝生性多疑,只听信邪门歪道,他相当提防胡人,乃至于把胡床称作交床,把胡瓜称作黄瓜,还修筑长城抵御胡人。他又听信方士的邪说,认为姓李的人要篡权夺位,于是杀死将军李金才,其他姓李的人也几乎杀尽了,但有什么用呢?后来终于被大臣宇文化及派遣令孤行达杀死。一个君王,只需修养品德,使自己公正无私,其他都是虚浮之事,何足挂念。』

【原文】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译文】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上奏说要引荐能工巧匠杨思齐入朝。唐太宗下令试试他的本领,段纶就让杨思齐做木偶戏的戏具。唐太宗对段纶说:『推荐的能工巧匠,必须对国家有益,你让他做这些东西,不是鼓励百工做奇巧的戏具供人娱乐吗?』于是下诏将段纶贬官,并且禁止了这种游戏。
万伸 發表於 2025-4-3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二十一「慎所好」章所载唐太宗与侍臣之对谈,实为帝王治国之要义精粹。本文试从「君器人水」之喻、「上行下效」之理、「不妄求仙」之诫、「正身修德」之本四端,阐发其深意。

一、君器人水:政治本体论之喻
太宗引古语「君犹器也,人犹水也」,实承荀子「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之绪,揭示政治本体关系中主导与从属之辩证。器定方圆而水随形,此喻深刻阐明为政者当如规矩之器,百姓则若流动之水。尧舜以仁率天下,桀纣以暴率天下,皆证「上行下效」乃政治运行之铁律。此与《礼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之说一脉相承,凸显君主作为政治价值本源之地位。

二、梁武之鉴:虚文误国之戒
太宗举梁武帝父子崇佛老而废军政之例,其批判锋芒直指六朝清谈误国之弊。武帝频幸同泰寺讲经,百官「大冠高履」扈从,至侯景之乱竟「不解乘马」,此实《颜氏家训》所讥「肤脆骨柔」之典型。孝元帝江陵被围犹讲《老子》,终致君臣俱虏,庾信《哀江南赋》「宰衡以干戈为儿戏」之叹,正可为后世帝王戒。太宗以此警示:君主所好关乎国运,浮华之好必致实政荒废。

三、仙道之妄:理性精神之彰
太宗直斥神仙之事「本属虚妄」,通过剖析秦皇汉武求仙之谬,展现难得的理性精神。秦始皇遣童男女入海,汉武帝嫁女方士,终皆徒劳。此论承桓谭《新论》辨惑之思,下启韩愈《谏迎佛骨表》之辩,体现贞观朝「疾虚妄」的务实政风。太宗更以隋炀帝「忌胡」种种荒诞行径为反例,揭示迷信邪说必致国政紊乱。

四、正身修德:为政根本之道
「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一语,实为全章枢要。此论上承《论语》「为政以德」之说,下开《大学》「修身治国」之旨。太宗以「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喻尧舜周孔之道不可暂离,强调德政乃立国之本。其禁断傀儡戏具之令,更见「抑巧倡朴」的治国取向,与《尚书》「不役耳目」之训深相契合。

要之,此章所展现的太宗政治哲学,以「慎所好」为表,以「正身修德」为里,构建起「君德—民风—国运」的因果链条。其价值不在训诂考据之精,而在为君之道之明,至今读来犹觉其警策之意跃然纸上。后世帝王若宋仁宗之抑奢靡、明孝宗之重实政,皆可视为对此贞观遗训的实践回应。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4-26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慎所好》诠解:君道如水器,德化在躬行

《贞观政要》卷二十一《慎所好》载太宗贞观二年之论,以“君器人水”为喻,申明为政之本在于上行下效、正身修德。此章虽简,然深契儒家“德风德草”之旨,今试析其义理,以彰明君道之要。

一、器水之喻:君道为形塑之本
太宗引古语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器,不在于水。”此喻实本《荀子·君道》“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之说,而更显动态。水无定形,随器成方圜;民无恒性,随君为善恶。故尧舜以仁率天下,则民化而为仁;桀纣以暴率天下,则民习而为暴。此中关键,在于君者乃“形而下之器”,其言行举措直接塑造天下之风气。

二、上行下效:德化非虚言而重实践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一语,揭示德治非徒恃教化,而赖君身躬行。孔子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大学》更明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太宗深谙此理,故贞观之治首重君主自律,如止贡献、纳谏诤、戒奢靡,皆以身先之。所谓“慎所好”,正是警惕君心偏好(如求仙、纵欲)可能引发的天下效尤之弊。

三、破虚妄而务本:斥求仙以彰修德
文中虽未明言求仙之事,然“慎所好”之诫,实暗指秦汉以来帝王惑于方术之弊。太宗曾斥秦始皇“为方士所诈”(《贞观政要·慎终》),此处更以“正身修德”为对照,强调治国惟在人事,不在虚诞。此与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脉相承,彰显儒家务实精神。

结语:君道在器,民心如水
太宗之论,实为君德与民风关系的经典表述。水之方圆系于器,民之善恶系于君,此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具象化。今人读此,当思为政者若欲导民向善,必先自正其器;若欲天下归仁,必先以仁率下。慎所好、修其身,岂非千古不易之治道乎?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文本,结合儒家经典诠释,以“器水之喻”为核心,分述君道形塑、德化实践、务实斥妄三义,末以“正器导民”作结,呼应题旨。
江决 發表於 2025-4-29 20:4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慎所好》诠解:君道如水器,德化在躬行

《贞观政要》卷二十一《慎所好》一章,载太宗以“君器人水”之喻申明为政根本,其言简而义邃,直指圣王治道之枢机。今试析其要义,以窥贞观君臣修己化民之智慧。

一、君器人水:形塑之权在君
太宗引古语“君犹器也,人犹水也”,实承《荀子·君道》“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之绪,强调君主如器皿,百姓若水,器方则水方,器圆则水圆。此喻揭示“上行下效”之理:尧舜以仁率天下,则民风淳厚;桀纣以暴御兆庶,则世道崩坏。君主治国,非徒恃法令,更在以身为范。故《礼记》云:“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太宗深谙此道,故贞观之初即倡“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终成“道著贞观、风移季俗”之治。

二、拒虚务实:不妄求仙而修德
文中未明言而隐含者,乃太宗对秦皇汉武求仙问道之批判。贞观二年,天下初定,太宗若效前代帝王惑于方术,必致民力虚耗。然其以史为鉴,直言“神仙事本虚妄”,转而躬行“正身修德”之实。此正合《尚书》“不役耳目,百度惟贞”之训,亦彰显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精神。太宗以“慎所好”为戒,实将君主个人志趣与天下治乱相连,此乃“君道”之深刻自觉。

三、正身化民:德风德草之效
“方圆在器,不在于水”一语,尤重君主主体责任。孟子言“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太宗之喻与之异曲同工。贞观之治所以为后世称颂,正在于君臣共勉于“仁义”之实践:减刑狱、纳谏诤、兴文教,皆以德性引领制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所谓“思知足以自戒”“思谦冲以自牧”,正是对“慎所好”的延伸——君主一念之正,可化民成俗;一嗜之偏,亦足溃堤坏国。

结语
《慎所好》章虽简,然“君器人水”之喻,实为贞观政道之缩影。太宗以器喻权责,以水喻民风,既申明“风化自上始”的儒家治术,亦暗合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之精义。今人读此,当思“正身修德”非迂阔之谈,实为治国安邦之根本。昔贞观君臣以此成盛世,后世之鉴,岂不在兹?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文本,参以《荀子》《尚书》等典,融通儒道思想,既释太宗之言,亦彰其现实意义。行文力求简古,不失学术严谨,庶几合于“国学大师”之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