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3|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9法參人情疑則從輕古聽獄求所以生之今求殺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0 16: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9法參人情疑則從輕古聽獄求所以生之今求殺之
題文詩
聽訟,理獄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義,
權輕重序,測淺深量.悉其聰明,致其忠愛,
疑則與眾,商討.疑則從輕,所以重之,
舜命咎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復加之,
以三訊也,所善,然後斷之.是以為法,
參之人情.傳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為情者,
取貨者也,立愛憎也,右親戚者,陷怨仇也.
何世俗,小吏之情,與夫古人,之懸遠乎?
有司以此,情疑群吏,人主以此,情疑有司,
君臣上下,通相疑也,欲其盡忠,立節難矣.
真法法情,合於人情,合情合理.凡理獄情,
必本所犯,之事為主,不嚴訊逼,亦不旁求,
不貴多端,以見聰明,故律正其,舉劾之法,
參伍其辭,所以求實,非以飾實,但當參伍,
明聽之耳,不使獄吏,鍛煉飾理,成辭於手.
孔子曰古,之聽獄求,所以生之;今之聽獄,
求以殺之.析言破律,任案成法,故執左道,
以必加也.淮南子曰:灃水十仞,金鐵在焉,
形見於外;非不深且,清而魚鱉,莫之歸也.
故為上者,以苛為察,以功為明,刻下為忠,
訐多為功,譬猶廣革,大則大矣,裂之道也.
賞宜從重,罰宜從輕,君居其厚,百王通制.
刑之輕重,恩之厚薄,見思見疾,可同日,
!且法,之權衡也,時之準繩.
權衡所以,定輕重也,準繩所以,正曲直也,
作法,貴其寬平,而判罪人,欲其嚴酷,
喜怒肆志,高下在心,是舍準繩,以正曲直;
棄權衡而,定輕重也,不亦惑哉?諸葛孔明,
小國之相,曰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況萬乘主,當可封日,任心棄法,取怨人乎!
【原文】

凡聽訟理獄,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權輕重之序,測淺深之量。悉其聰明,致其忠愛,疑則與眾共之。疑則從輕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復加之以三訊,眾所善,然後斷之。是以為法,參之人情。故【傳】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為情也者取貨者也,立愛憎者也,右親戚者也,陷怨仇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與夫古人之懸遠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通相疑也,欲其盡忠立節,難矣。
【譯文】
凡是審理案子,都要按照父子的親情,依照君臣的情分,權衡輕重先後,測量深淺程度。展現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將忠君愛民之心發揮到極致,如果有疑問就和大家一起商討。存在疑問就從輕量刑,這就是對刑法的慎重。所以舜告誡咎繇:『你作為一名官吏,在量刑的時候要心存憐憫。』又規定一個案子要經過群臣、群吏、萬民三次審訊,大家都認可了,才能定罪。可見,律令必然也參有人情。所以【左傳】說:『大小案子,雖然不能明察,但肯定有人情的因素在裏面。』但是,那些世俗苛刻、不知變通的官吏,用人情來獲取財物,對有人情案子就放寬處理,對於仇人,就加以陷害。為什麼世俗小人的人情和古人寬大為懷的情感有着天壤之別呢?主管部門因為這樣的人情而對司法官員們產生了懷疑,天子又因為這樣的人情而對主管部門產生了懷疑。這是君臣之間上下之間在互相懷疑,這樣卻想要群臣樹立節操,盡忠為國,那就太難了。

【原文】

凡理獄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不嚴訊,不旁求,不貴多端,以見聰明,故律正其舉劾之法,參伍①其辭,所以求實也,非所以飾實也,但當參伍明聽之耳,不使獄吏鍛煉飾理成辭於手。孔子曰:『古之聽獄,求所以生之也;今之聽獄,求所以殺之也。』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執左道以必加也。又【淮南子】曰:『灃水之深十仞,金鐵在焉,則形見於外。非不深且清,而魚鱉莫之歸也。』故為上者以苛為察,以功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訐多為功,譬猶廣革,大則大矣,裂之道也。夫賞宜從重,罰宜從輕,君居其厚,百王通制。刑之輕重,恩之厚薄,見思與見疾,其可同日言哉!且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準繩所以正曲直,今作法貴其寬平,罪人慾其嚴酷,喜怒肆志②,高下在心,是則舍準繩以正曲直,棄權衡而定輕重者也,不亦惑哉?諸葛孔明,小國之相,猶曰:『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況萬乘之主,當可封之日,而任心棄法,取怨於人乎!
【注釋】
①參伍:交 互錯雜,綜合比較。
②肆志:隨心所欲。
【譯文】
凡是審理案件的情形,必須以犯罪事實為主,不嚴刑逼供,不節外生枝,不以牽連的頭緒多來顯示審判者的聰明。所以要對檢舉彈劾的法律加以修正,多方取證,廣泛調查,是為了弄清事實,而不是要掩蓋事實;多方調查,聽取意見,是為了不使獄吏徇私枉法的奸計得逞。孔子說:『古人審理案子,是為被告的人尋找生存的理由,今天呢,是千方百計地要將其置於死地。』所以,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任何案件都要定罪,施展手段強加罪名的情形就出現了。【淮南子】上寫道:『灃水有十仞深,可是把金鐵放在裏面也看得見。如果水不清或者很淺,魚也不會在裏面生存。』所以,作為上司,把苛刻當做明察,把功多當做明智,把刻薄下屬當忠心,把誹謗他人當功勞,這就像一張大皮,雖然很大,但用來製造用品,就得裁開使用。賞賜應該從重,處罰應該從輕,君王應寬厚為懷,這是歷代帝王普遍的治國之術。刑罰輕還是重,恩遇厚還是寡,被人感念還是嫉恨,這兩種做法的效果,怎可同日而語呢?法律,猶如國家的準繩和天平,天平是用來稱重量的,準繩是用來測定曲直的。法律貴在寬大公平,而判人之罪卻極其嚴酷如今法律輕重全由人的喜怒而定。這就等於舍掉準繩來端正曲直,拋開權衡來確定輕重,怎能不令人迷惑不解呢?諸葛亮只是小國蜀國的丞相,他還說:『我的心是一桿秤,不能因人而使標準有別。』更何況大國的君主呢?在天下昇平的時候,怎能隨意放棄法律的公平,讓老百姓心生怨恨呢?
興華 發表於 2025-8-2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公平篇】法理人情辨微

【貞觀政要】卷十六所載『法參人情,疑則從輕』之論,實為中華法系『明刑弼教』精神之精要。唐太宗君臣以『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為聽訟理獄之本,非徒囿於律文,而重在『原情定罪』,此乃先秦『哀敬折獄』(【尚書·呂刑】)傳統之延續,亦與【春秋】決獄『原心定罪』之理相通。

一、古法重『生道』:仁恕為本
【禮記·王制】云:『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此即『疑則從輕』之源。漢代董仲舒倡『春秋決獄』,以『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為準則,強調探究行為動機。貞觀朝承此脈,魏徵曾言:『古之聽獄,求所以生之;今之聽獄,求所以殺之。』一語道破古今司法心態之異——前者以『求生』為念,後者以『明刑』為務。蓋因法律若失卻人情溫度,則淪為酷吏舞文之具。

二、權衡量刑:情理法之平衡
『權輕重、序淺深』六字,實為司法智慧之濃縮。【唐律疏議】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然其下又設『不應得為』條(總第450條),賦予裁判者依情理裁量之權。如貞觀六年,太宗親錄囚徒,見死刑者憫之,縱使歸家,約期來赴,後囚皆如期自詣朝堂,太宗遂盡赦之。此事雖非法定程序,然以誠信感化,正合『致其忠愛』之旨。

三、當代鏡鑒:疑罪從無與司法人性化
今日法治強調『疑罪從無』,與『疑則從輕』雖語境不同,然精神內核一脈相承。司馬光【涑水記聞】載包拯斷牛舌案,先縱民私宰犯禁之牛以取證,後懲真兇,其『權輕重』之智,恰說明法意當參人情。反觀後世某些嚴苛之治,如明代廠衛濫刑,背離『與眾共之』原則,終致司法失公。

結語
貞觀之治所以稱盛,在於其法理、人情、天理三者圓融。今人讀【貞觀政要】,當思『生道司法』之可貴:法律若徒具威懾而無憫恤,則如【韓非子】所譏『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服馬』。司法者『悉聰明』以察實,『致忠愛』以存恤,方為公平真義。
姚待 發表於 2025-8-2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六「公平」章第九節詮解

【貞觀政要】此節論聽訟理獄之道,實為中華法系「明刑弼教」精神之精微體現。其要義可析為三端:

一、 原情循理,法參人倫
「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二語,直指傳統司法之核心——「情法平衡」。唐律承【春秋】決獄遺緒,以「尊尊親親」為裁量基準。如【唐律疏議】規定,子孫告祖父母者絞,正因「屈法以申倫理」。此非曲法阿情,實乃以人倫為法意之本。宋人司馬光謂:「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即此之謂也。

二、 疑獄從輕,慎刑為要
「疑則與眾共之,疑則從輕」乃【尚書·呂刑】「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之唐世迴響。貞觀年間大理寺少卿戴胄屢駁太宗嚴刑之議,皆本此道。觀【舊唐書·刑法志】載「貞觀四年斷死刑二十九人」,足見「生刑」理念之實踐。漢代董仲舒以【春秋】決疑獄,亦首重「求其生路」,與後世「鐵面無情」之酷吏思維迥異。

三、 古今之辨的深層法理
「古聽獄求所以生之,今求殺之」之嘆,實針砭隋煬帝濫刑之弊。唐太宗嘗言:「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貞觀政要·刑法】)此語直承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之訓。明人丘濬【大學衍義補】特舉此節,以證「聖王治獄,必使民有恥且格」,足見其影響之遠。

結語
此段文字雖簡,實為傳統司法文明之縮影。其以人倫為經、慎刑為緯,既不同於法家「一斷於法」之刻峻,亦有別於後世「情理兩分」之機械。今日觀之,猶見「明德慎罰」之光華。讀【政要】者,當於此等處體認貞觀治法之溫度,非徒考其文辭而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